屏“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
(2022-05-20 08:51:57)分类: 教育随笔 |
王老师这节课思路清晰,重难点把握到位,选取了学生熟悉的购物场景进行导入,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认识我们国家的钱,人民币。这样的导入简洁、明了。
新授时,王老师出示了一堆“1元及1元以内的人民币”,随意、散乱的摆放让人第一感觉就很乱,那你会给它们分分类吗?这样的设计由感官的真实反映到内心产生的需求促使学生展开自我的观察、思考、分类,非常的自然、顺畅。通过分类,学生知道了这些钱既可以按照材质分,也可以按照面值的大小分,从而得出元、角、分是人民币的三个单位。
紧接着王老师抛出问题:你知道怎么看人民币的面值吗?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在带领学生一起观察研究,一起找出特征,认识并记住这些钱。“你能说一说1元等于多少个1角吗?”又一个问题的提出明确了元和角之间存在着特定的关系,需要通过数一数去发现。原来1角1角地数,数完10个1角就是10角,10角=1元,1元=10角。为了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王老师出示了学生买练习本的场景图,立即开展了“活学活用”,“练习本1元,我付10角可以吗?”当然可以,那“还可以怎么付钱呢?”这一问题地提出,鼓励学生联系刚才所学知识,积极开动脑经,寻找答案多样性。通过思考,发现2张5角合起来也是10角,就是1元。2张5角换1元,其实是例2的内容,但由于教学一开始王老师便带领学生认识了1元及1元以内的所有的人民币,所以在教学例1时穿插了例2换钱的内容,一点儿也不违和,反而连接很自然,还挑战了一下学生换钱能力和活学活用能力,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白只要合起来是10角,就是1元。在教学角和分的关系时,王老师采用了相同的教学方法,也是通过数一数得出了1角=10分。
从这节课的设计可以看出王老师是动了心思认真准备的,这节课的设计也是很符合一年级小朋友的认知规律的,如果要说一些建议的话,我觉得可以在某些环节开展一些小组合作内容,比如小组合作动手分一分所给的这些钱,并说一说为什么这么分。比如认识完元角分的关系后,同桌合作互问互答:3元=几角?20角=几元?30分=几角?等等诸如此类,然后再进行全班展示,巩固并拓展元角分的关系。以上是我听课后的一些感想,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