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数学,深入课堂,抱团成长,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
(2023-04-23 21:25:09)读懂数学,深入课堂,抱团成长,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
——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学习心得
这一次我们三年级数学备课组一起学习了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成果,我们主要学习了吴正宪老师的提高农村教师执教能力的团队研修实践——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的五年探索,吴正宪经过数十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创造了“儿童喜欢的数学课堂”。通过这一次学习,我们作为一名在农村工作的一线数学教师受益匪浅。
一、读懂数学,深入课堂,从儿童角度出发。
首先,教师一定要换位思考,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要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看待儿童,要把孩子当作孩子来看,要让儿童学儿童的数学。其次,儿童是具有丰富情感、有着独立人格的人,我们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要尊重学生的需求,要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再次,儿童是发展中的人,要注意开发、挖掘他们身上的潜能,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学生能做到的我们一定不要包办代替,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培养自信和创新意识。最后,学生又是未成熟的个体,所以我们要包容他们的错误,并善于利用“错误”这种教育资源促进儿童的发展。教师应该是儿童最重要的朋友,是儿童学习的引导人,应该尊重、理解、善待、帮助儿童,以广博的知识、强烈的责任感、高尚的人格引领学生学会学习、快乐成长。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学习行为的前提是“有趣的我才喜欢学”。
二、让数学走进生活,生活中融入数学。
我们大人常常以成人的眼光审视严谨系统的数学,并以自己多年习惯了的思维方式将数学“成人化”地呈现在孩子们面前。因此有些教师课堂上对孩子的“奇思妙想”“异想天开”并没有太在意,忽视了儿童期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失去了儿童的情趣,影响了儿童创造力的发挥。教师要满腔热情地保护好奇心这颗“火种”,小心翼翼地呵护学生的求知欲。其次,数学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数学中的比较、分类、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符号化……培养了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事物主要的、基本属性的准确把握能力。 我们在教学时注重学习内容要贴近儿童实际,教学方法要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数学学习正是有关数学现象的重新认识,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的总结与升华。因此,教师要善于设计与生活实际有联系的数学情境,把生活常识和数学学习结合起来,孩子自然会喜欢。
三、营造愉悦和谐的气氛,创设积极主动的课堂环境。
教师应通过创造性的教学劳动,以数学教学本身的艺术魅力去感染和激励学生。促进“愉悦和谐”课堂气氛的形成,创设“积极主动”探求新知的条件,实现全面发展的目的。教学环境、课堂教学气氛的好坏对“认知”与“情感”能否达到和谐统一,影响甚大。在课堂上,往往看到两种不同的场面。有的课堂,教师满怀激情,生动传神,学生情绪热烈,兴趣盎然。教与学双方都沉醉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其间虽有苦思冥想,一筹莫展,而茅塞顿开后,脸上荡漾出发自内心的微笑。学生充分体会着思维之趣,成功之乐。有的课堂,教师呆板的教法,乏味枯燥的讲解,学生木然置之,毫无反应,整个课堂犹如一潭死水。善于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是教学艺术的体现。教师应用这种良好的教学环境去感染和激励学生,为实现认知与情感的和谐统一创设条件。
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发现知识的获取在很多时候并非来自于我们的课堂,我们要读懂数学,深入课堂,抱团成长,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作为一名一线的数学教师,我们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孩子的最近发展区,读懂数学,深入课堂,从儿童角度出发,让孩子学好数学;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结合生活实际,让数学走进生活,生活中融入数学;在平时的数学课堂中营造愉悦和谐的气氛,创设积极主动的课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