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2年06月03日

(2022-06-03 08:40:26)

法理通达,心行坦荡

 (2022-05-26 16:07:58)
妙华法师开示

要想了解佛教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不可不知华严教所总结的四大缘起。

第一, 法界缘起。所谓法界缘起,转化为我们现在的语境,就是我们的身心内外乃至于无量无边的宇宙都是缘起的。

有缘则起,无缘不起。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你要领悟到身心内外乃至宇宙都是缘起的。

领悟到缘起有什么好处呢?你的身心世界就处在一种光明和释然的状态。

第二,阿拉耶缘起。阿拉耶缘起从心理学上来讲,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前五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拉耶识,统称我们的精神世界。

我们的精神世界也是缘起的。比如说有人问我什么是心?见物即见心。如果离开了宇宙的万物,你到哪里去找你的心呢?

因此在道家的《清静经》上也说,“外观其物无物,内观其心无心”。

所以说我们的精神世界,不管你从心理学上追究得多深,它也是缘起的。

第三,真如缘起。真如缘起,如果按照西方的语境告诉你,就是本体论。人生和宇宙的本体在佛教里头叫真如。真如这个概念所包含的意思也是缘起的。在这里你要打消一个顾虑,不要把真如当成一个东西。

真如为什么缘起?如果用湖水给你打比喻,它遇到风就会起浪,这是它的特性所规定的。因此有人又问我说,既然真如清寂妙湛,它怎么会缘起呢?叫真如不守自性。这个理论和哲学思想已经很深了,你一定要用心去领悟,你才能够知道。我们经常用镜子打比喻,它其实不是一面镜子,它的自性叫真如不守自性,因此真如也是缘起的。

再给你讲浅白一点,离开这个现象的世界,你想找本质是找不到的。虽然佛教讲体相用,离开相去找体是找不到的,但是一切相都是体的妙有和幻化,应该这样理解。

第四,业感缘起。最能够解决生命问题的,是业感缘起。业感缘起不再是一种哲学,业感缘起说的是我们生命的现象。

虽然四缘起是华严教归纳的,禅宗的顿悟法门并不涉及这一学说,所以说,这个学说可以看成是佛教的认识论、方法论和教学法。

下面我们着重讲一下业感缘起,它其实是告诉我们,业感相续的人生是由三部分组成的——惑、业、苦,构成了我们的身心的大病,因此修行人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 你需要在因上用功,在果上随缘。但是我们有很多的修行人求果忽略了因。

比如说我们会讲到天堂和地狱。你既然想去天堂不想去地狱,你就应该把自己的心打扫得干干净净,在因上用功,在果上随缘。

比如说我们有的人贪生怕死,说我死了以后要去个好地方,那么你首先要把人活好。如果你活人都很纠结、很烦恼,因上就出了问题,果怎么会好呢?因此要“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第二, 这个因指的是心因。佛教讲身口意三业,口业、身业当然是很重要的,但是最主要的是心业,我们叫意业。

擒贼擒王,打蛇打七寸。有很多的人在相上修,在教条上修,在形式上修,他的内心没有达到清净和光明的状态,觉悟性不够,就沦为一个固执的、狭隘的、排他的、偏见的宗教徒,他的生命本身并没有得到解放和升华。

第三,认识到你现在所得到的,感受到的,都是你所造的业感召来的。

我就给你打比喻,如蜂采蜜,如粮酿酒,如影随形。所以庄子非常幽默地告诉我们,一个人在阳光下奔跑,想摆脱影子,你不如站在背阴的地方,影子自然就没有了。反之,如果你能够像一个觉悟者一样,站在无影灯下,你当然就没有影子了。

所以说要好好地领悟佛学中的相关知识和理论,理通则事达。我们很多时候的纠结和矛盾,是因为我们法理不通造成的。

 

 

                           整理:王基闯居士

                       校对:耀辉居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