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堂窟內景
窟號:莫高窟第275窟
年代:北涼
窟形:主室縱長方形,盝頂
遺址名稱:莫高窟
所在地:敦煌
西壁交腳菩薩(特寫)
西壁北側-交腳菩薩右下側脅侍菩薩、右側靠背圖案
西壁南側-交腳菩薩左下側脅侍菩薩
第275窟建成於北涼。甬道接主室,主室縱長方形,盝頂。西壁塑交腳彌勒菩薩一身。南北壁上部各開兩個闕形龕和一個雙樹龕,龕內分別塑交腳彌勒和思惟菩薩;塑像體魄強健,比例適度,神態自然,恬靜超俗。西壁圍繞塑像繪有脅侍菩薩和供養菩薩;南壁中部畫太子出遊四門,看到世間生老病死,決心出家修道等佛傳故事,壁下部畫供養菩薩及垂幔;北壁中部畫佛本生故事,有「毗楞竭梨王身釘千釘」、「虔闍尼婆梨王剜身燃千燈」、「屍毗王割肉貿鴿」、「月光王施頭」、「快目王施眼」等情節;畫面突出主要人物,構圖簡潔緊湊,壁下部畫男供養人;東壁門兩側畫觀音變及女供養人,門上畫說法圖;窟頂四坡為宋畫飛天和千佛。北宋年間窟中加一牆,將窟分為前、後兩室,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將此牆搬移。
交腳彌勒菩薩像
此窟主尊,位於西壁中央,保存基本完好,唯頭部略有重妝,雙手殘損。此塑像高3.34米,頭戴化佛三珠寶冠,發披兩肩,右手置膝作與願印,左手已殘,頸飾貼花鑲寶的項圈及瓔珞,上身袒裸,胸掛瓔珞,肩披大巾,腰束翻邊羊腸大裙,衣褶貼泥條隆起,加陰刻衣紋線。菩薩面相渾圓而略長,隆鼻直通額際,眉長圓眼,上唇較厚,下唇作半圓狀,肩寬胸平,體態健碩,雙足相交,身靠三角形靠背,端坐在比較高大的方形雙獅座上,神情莊重凝靜,威嚴肅穆,造型概括穩定,比例均稱,色彩明快單純,手法簡樸。其造型風格及坐具、服飾均表現出西域佛教藝術的影響,具有十六國時期造像的顯著特點。
南北兩壁上部的闕形龕是中國傳統建築的象徵。闕,常見於中國古代標誌性建築群前兩側,所謂「闕者缺也,中間闕然為道」。闕是一種帶有觀望與軍事作用,與「觀」類似的建築。闕形龕是在兩龕之間加上殿頂,來代表天上的宮闕,藉以表現佛教天宮的樣式。龕中塑菩薩,或交腳,或思惟,他們都應屬於「補處菩薩」,即佛的候補,降世之前均在考慮將來如何成佛的問題。
南壁 闕形龕
南壁上部的雙樹圓拱龕則來源於西域或印度,仍是表現菩薩在樹下靜思的情景。此處顏色經宋代重塗,但人物整體形象仍突顯原貌,帶有較為濃厚的西域風骨。龕側對稱兩樹,樹幹塑的較為真實,有樹木紋理,而上部的處理又較為圖案化,看起來枝繁葉茂,又不顯得紛亂。樹下菩薩,坐於高座,左腳著地,右腿曲置左膝之上,左手撫右腳。右臂殘損,但仍可看出原應是拄頭思惟之狀。菩薩面部渾圓,神態自然,似已陷入沉思不能自拔,頸部與胸前的瓔珞厚重,帶有西域王者的裝飾特徵。佛教早期的菩薩裝多取自西域和印度的王族衣著裝飾,於此可見。

北壁 雙樹圓拱龕佛像

北壁 雙樹圓拱龕外側供養菩薩
南壁中部的佛傳故事,主要表現的是釋迦牟尼成佛的因緣。故事講:釋迦太子成婚之後,不喜娛樂,終日仍掂念捨身出家。他的父親淨飯王十分憂慮,與大臣們商議後,決定讓太子出宮遊玩,以此來打消他出家的念頭。太子在侍從的陪伴下,出宮遊玩,於城東門遇老人,在南門遇病人,西門遇死人,見人世間老、病、死三種大苦。之後在北門遇見出家之人,出家人神采奕奕,不被世間諸苦糾纏,於是太子更加堅定了出家的決心。整個畫面採用漢晉傳統形式的橫卷連環畫形式,人物和景物不分遠近,平列構圖。人物形象服飾則明顯受西域畫風的影響,顯得較為古樸粗獷。

南壁出遊四門故事
出遊四門故事片段
南壁出遊四門故事局部:遇見老人
出遊四門故事局部:遇見僧人
壁畫中太子遇老人與出家人兩情節保存較好,均是太子騎馬從城門中出,前有伎樂彈箜篌、琵琶引導,下有侍從百姓禮拜,上有飛天散花相迎。圖中右側情節為遇老人,老人發、眉、須皆白,面容憔悴,彎腰弓背,老態龍鍾,僅著短褲,似正在向太子行禮。左側為遇僧人之情節,僧人著右袒袈裟,面容飽滿,姿態自然瀟灑,左手握袈裟,其健康超脫與老人形成鮮明對比。
北壁西側 本生故事畫
北壁繪佛本生故事,是釋迦牟尼成佛前,前生累世行善的故事。此窟的這類故事很有代表性,主人公都是佛祖釋迦牟尼的前世,體現了他過去為求法而不惜施捨眼睛、頭顱、身體甚至生命的自我犧牲精神。此圖仍採用橫卷式連環畫形式,自西向東排列。
北壁中層 毗楞竭梨王身釘千釘
毗楞竭梨王身釘千釘,故事講:毗楞竭梨王喜好妙法。有一個叫勞度叉的婆羅門,稱如果有人願意在自己身上釘一千個釘子,他就為那人說法。毗楞竭梨王知道後非常高興,請勞度叉說法,並任勞度叉在自己身上釘釘子。圖中勞度叉一手執釘、一手揮錘,正向毗楞竭梨王身上釘釘。國王神態安祥,似乎正沉浸在聽聞法語的喜悅當中,完全忘記身釘千釘的痛苦。
虔闍尼婆梨王剜身燃千燈,故事講:虔闍尼婆梨王為人正直,喜好正法,向全國發布命令尋求能講說正法之人。勞度叉應召願為其說一偈語,但要求國王必須在自己身上剜一千個洞點燃千燈。大臣屬民都勸國王不要這樣做,國王卻毫無懼色,為聽聞法語果然身燃千燈。佛教護法神帝釋天被其誠心感動,最後使國王身體恢復如前。壁畫略有殘損,國王端坐,上有飛天散花,前有一人正在剜鑿國王的身體,坐下一人正恐懼的看著眼前發生的一切。
北壁中層 屍毗王割肉貿鴿
屍毗王割肉貿鴿,故事講:屍毗王善良,喜歡佛法,想普救眾生苦難。帝釋天和毗首羯摩變成鷹和鴿子,想考驗他的志向。鷹緊追鴿子,鴿子逃到屍毗王的面前以求保護。鷹逼屍毗王說,如果你不把鴿子給我,我也會餓死;屍毗王為了保護兩條生命,只好割自己身上的肉給鷹吃以救鴿子。老鷹要求割下來的肉必須與鴿子肉重量相同,並設天平稱量。可是,屍毗王快要割盡了自己身上的肉仍不夠鴿子的重量,但他為了表示誠意,舉身坐上了秤盤。他的行為感動了天地,一時間天地震動,帝釋天恢復了原形,以神力使屍毗王身體恢復了原狀。畫面左側,國王右手握綠色的鴿子,一劊子手正在割國王腿上的肉;右側一人提一桿大稱,稱的一頭是小小的鴿子,另一頭是雙手合十而坐的國王。
北壁中層 月光王施頭
月光王施頭,故事講:月光王仁明慈悲,救濟貧困,愛民如子。有一毗摩斯那王,很妒忌他,懸賞找能取月光王頭的人。外道勞度叉應募,來到月光王面前,向月光王乞頭。月光王不顧眾人勸阻,毅然應允,並說過去已經布施過999顆頭,再施一次就滿一千了。於是他將頭髮系在樹枝上,讓勞度叉砍頭。此圖也是由兩個畫面組成,左側月光王端坐於束帛座上,用左手指自己的頭,面前有一侍者跪捧托盤,盤上有三人頭,表示月光王在前世已經布施過很多次頭顱了。右側月光王以發繫於樹上,身後一劊子手舉斧欲砍,表示任勞度叉砍頭的情節。
快目王施眼,故事講:富迦羅拔城,有一名叫快目王的國王,眼睛明亮,心地慈祥,喜好施捨,得到眾人的讚揚。他屬下有一小國國王名叫波羅陀跋彌,天生傲慢,從不服從快目王的命令;快目王派兵討伐,波羅陀跋彌為了逃避懲罰,派一盲婆羅門去要快目王的眼睛。快目王十分高興,說用這雙眼睛進行布施,可以求得佛無上一切智眼,遂令部下將自己的眼睛剜下布施給婆羅門。此處壁畫損壞較為嚴重,僅能隱約看見王者端坐,面前有一人刺國王的眼睛。
南壁供養菩薩
南壁供養人
南北兩壁下部的供養人,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建立北涼政權的沮渠氏,屬匈奴後裔,在這些供養人中能看到匈奴人的一些特點。這些人均著袴褶,是北方少數民族的傳統服飾,上自王公貴族,下至軍士百姓都穿此種服裝。褶為上衣,款式類似現代的短大衣,圓領或交領,對襟或左衽,窄袖。畫中男供養人頭戴幅巾,上身穿的就是交領窄袖褶衣。左衽是北方少數民族和西域胡人的衣服款式,與漢族傳統以右衽為習尚不同。所謂「右衽」即衣襟在胸前相交,左襟壓右襟,在右腋下挽結。而北方少數民族則相反,是右襟壓左襟,在左腋下挽結,故稱「左衽」,此窟供養人被民族學家認為具有匈奴族的特徵。
出遊四門故事局部:伎樂
出遊四門故事局部:伎樂上方飛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