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釋迦瑞像圖(殘片)051.Ch.xxii.0023
設色絹本
大英博物館收藏斯坦因敦煌遺畫
年代:唐(7~8世紀)
名稱:釋迦瑞像圖(殘片)
出處:敦煌莫高窟藏經洞
材質:設色絹本
尺寸:圖版部分的尺寸:高58.5厘米 x
寬44.0厘米
復原的預想尺寸:高約310.0厘米 x 寬約200.0厘米
1919,0101,0.51.1:高44.0厘米 x 寬58.0厘米(高:90厘米 x
宽:125厘米)
1919,0101,0.51.2:高54.0厘米 x 寬43.0厘米
1919,0101,0.51.3:高50.0厘米 x 寬25.0厘米
1919,0101,0.51.4:高46.0厘米 x 寬40.0厘米
1919,0101,0.51.5:高53.0厘米 x
寬44.0厘米(高:93厘米x宽:75厘米)
1919,0101,0.51.6:高75.0厘米 x 寬10.0厘米
1919,0101,0.51.7:高25.0厘米 x 寬25.0厘米
1919,0101,0.51.8:不詳(見圖)
1919,0101,0.51.9:不詳(見圖)
1919,0101,0.51.10:不詳(見圖)
1919,0101,0.51.11:高30.0厘米 x 寬32.0厘米
1919,0101,0.51.12:不詳(見圖)
1919,0101,0.51.13:不詳(見圖)
藏地:英國大英博物館收藏斯坦因敦煌遺畫
編號:1919,0101,0.51-58
Ch.xxii.0023
參見:Figs.9 a-f
賞析:
大英博物館簡介:
正如第1卷的序文中提到的,此畫的所有斷片在50年前,大英博物館和新德里國立博物館間分割斯坦因收集品的時,被分藏到兩個博物館。此畫的一部分斷片也在聖彼得堡艾爾米塔什美術館裏發現。此作品是雲遊僧從印度帶回的佛教著名瑞像的一個例證,是斯坦因收集的敦煌畫中最爲珍貴的作品之一。此畫本身並不產生於印度,可能是採納了各地佛像樣式的複合式作品,多數像與其說與印度有聯繫,不如看作是與和闐以及中國甘肅地區有直接關係。這不是唯一採納印度或和闐的各種佛像樣式而製作的範例,在1931年出版的伯希和《石窟圖錄》中,有第231窟和237窟天井畫的部分和第220窟的整壁畫上描繪的相同的瑞像圖(參照《石窟圖錄》圖版168、176、111)。據謝稚柳的記述,第231窟西壁佛龕的龕頂四周描有三十五身像,每一像都附有文字(參照《敦煌藝術敘錄》103~105頁)。同樣的三十五身像,在伯希和訪問的當時第220窟南壁的照片(《石窟圖錄》圖版111)中也可見到,但遺憾的是,謝稚柳沒有記錄有關文字。
1940年初,發現第220窟的下層留有華麗的初唐淨土圖,在剝落了上層的五代以後的壁畫的同時,南壁的瑞像圖也被破壞了。所以,現在與那瑞像圖有關的資料,除了伯希和和羅寄梅(參照No.220-7)的照片外,沒有留下其他資料。
與現已不存的第220窟壁畫的瑞像圖一樣,當初此絹繪的尊像也是由幾段重疊而成的。現在作品被分割成幾件的同時,損傷以及殘缺嚴重,對此畫的評價變得更難。這些困難,使得根據年代排列,它應屬本全集的第1卷組,卻被放到了現在的位置。
觀察各斷片的物理形狀,是獲取此畫結構原形的重要參考依據。首先,關於大英博物館收藏的部分,必須知道現在(撰寫該稿的時間)的裝裱是完全錯誤的。Alexander
Soper教授的《敦煌瑞像圖》中將這錯誤的裝裱作爲了插圖2,與插圖1的新德里國立博物館收藏的部分一同刊載。而《西域》圖版70中,是把大英博物館最大的斷片放在新德里國立博物館收藏部分的上面,正確顯示出了它的位置關係。根據以上的分析,本卷Fig.9中,將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各斷片從現在的裝裱剝離,分開收錄的同時,還附帶列出了將錯誤部分糾正過來的勾勒圖。至於更廣範圍的復原以及對整圖的研究,不得不等見到新德里國立博物館收藏的諸斷片的實物,再與艾爾米塔什美術館收藏的斷片進行比較以後,目前只能記錄其概略。
畫面由下頁插圖中所標的ABCD四塊組成,諸像有墨線的輪廓,僅加墨暈和彩色。並且對應坐像和立像的不同而産生的空間變化,插入的長方形題記欄的形式和尺寸也適當改變。大英博物館收藏的最大斷片(參照Fig.9a)中,上端只留下很小的紫色絹邊,從而推定了當時構成了畫面左上部。同樣,圖11的斷片中也看到右端的絹邊痕跡,推斷當時處於畫面右上部位置。如果這種推斷是正確的,那麽當時畫面的幅寬是連接了三幅半絹子而成的寬幅作品,絹子可能是在Fig.9d中用點線標識的位置上縫合的。另外,圖11的斷片中看不出綴接的針眼,所以畫面的右側使用了一幅絹子。
從下方B到D的三塊中,出現的是新德里國立博物館收藏的此畫主要部分(參照《千佛洞》圖版14:下一頁的插圖)的諸尊。新德里國立博物館現在的裝裱中所見的諸尊位置關係大致準確,但極小的若干斷片和本來應屬C塊的一身坐像被移到了B塊中,現在那像的位置上,應放置Fig.9b所表現的大英博物館的斷片。如此整理,可知構成畫面右方的大部分斷片已遺失。然而引人注意的是,在上下顛倒裝裱的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大斷片(Fig.9f圖)中,正如在《西域》中指出的,功德題記欄的旁邊,可見一部分身著7~8世紀衣裳的女供養人像。作爲放置這題記欄的最合適位置的第四塊尊像群的正下方,即畫面的最下端,女供養人像的對面畫有男供養人像,他們各自的背後可能還跟隨著很多供養人。如此可見,當時此畫的尺寸可達到高3米、寬2米。從大小這一點上,也可以說它是斯坦因攜回的敦煌繪畫中最值得重視的作品之一。通過若干斷片類別的觀察,有望完成該繪畫的復原工作。
未完待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