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 彌勒佛.文殊普賢像(供養圖)041.Ch.00224
設色絹本
大英博物館收藏斯坦因敦煌遺畫
年代:五代(939年)天福四年
名稱:彌勒佛.文殊普賢像(供養圖)
出處:敦煌莫高窟藏經洞
材質:設色絹本(殘片)
尺寸:高:74.0厘米 x
寬:61.0厘米
藏地:英國大英博物館收藏斯坦因敦煌遺畫
編號:1919,0101,0.41
Ch.00224
參照:Fig.16
賞析:
題記:
1.蓋聞釋迦巍巍光相三十二…… 2.……容八十種好凡夫之人須…… 3.火宅三車空囗囗龍出難
4.弟子頓悟賢者囗淳風…… 5.族蓮府……綸…… 6.今且宿病纏縈…… 7.…… 8.三塗兼及亡過優 9.土合室枝羅並……窮永保長
10.隆十類四生齊登興…… 11.於時天福四年乙亥歲三月四日題記
大英博物館簡介:
此畫雖傷殘嚴重,卻具有紀年的題記(參照Fig.16),是考證10世紀時繪畫發展的珍貴的樣例。描繪在寬61釐米的一幅絹子上的較小型作品,其整體結構與Fig.18非常相似。本圖中尊淡茶色的長方形題箋中記有彌勒佛的名字,推斷Fig.18的中尊也是彌勒佛。本圖彌勒佛隨帶著二尊,左邊記有聞隨補賢菩薩(普賢菩薩),右邊記有聞隨師離菩薩(文殊菩薩)。
彌勒佛的身體上是深橙色,略加了圖式化的暈染(參照圖17-2)。上衣間露出的胸口部分呈長方形,同樣僵硬感覺的表現也見于右側文殊菩薩的身上。文殊菩薩的上半身顯得異常長,那可能是因爲,儘管按需要把兩脅侍菩薩台座描繪得比中尊的台座低,但最初已將三尊的頭部和華蓋都描繪到平行的高度所導致的。文殊菩薩(參照圖17-3)的臉部保存完好,但見不到塗彩的痕迹。因此,其線描都是底稿的墨線,一点沒有加入完成時的勾勒線。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唇線拉出的直線,從嘴唇兩端向臉頰伸長,其兩端向下呈彎曲的鈎形,右眼越出臉部輪廓線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