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靈鷲山釋迦說法圖(殘片)020.Ch.0059
設色絹本
大英博物館收藏斯坦因敦煌遺畫
年代:唐(8thC-9thC)
名稱:靈鷲山釋迦說法圖(殘片)
出處:敦煌莫高窟藏經洞(17窟)
材質:設色絹本
尺寸:高:95.9厘米 x
寬:51.8厘米
藏地:英國大英博物館收藏斯坦因敦煌遺畫
編號:1919,0101,0.20
Ch.0059
參見:Figs.62-67,112
賞析:
簡介:
靈鷲山,又譯耆闍崛,傳說當年佛陀曾在此山講說過《楞嚴經》和《法華經》,因此受到佛教徒的極大重視。本圖為一大型絹畫的左半幅,畫中應為釋迦說法立像,旁立者為弟子,身後有山嶽,應是靈鷲山。畫左邊畫有佛教史跡故事,可能是劉薩訶因緣變。據《法苑珠林》記載,應是表現佛頭還身的故事。
大英博物館簡介:
該畫的主題在敦煌非常罕見,石窟壁畫中也僅在72窟中發現一例。主尊的立像只殘留右臂,墨描輪廓,橙色暈染,顯示出金色光輝。手臂筆直下垂,手掌展開,手指緊並。看一眼就會立刻想起第3卷圖1的刺繡作品,即《法華經》中所講的《靈鷲山釋迦說法圖》中主尊的描繪。背景的山岩以及空中飛翔的鳥,其中還夾著停留在華蓋上方山頂的禿鷹(參見Fig.66)等則是更有力的證明。
該繪畫殘留部分不到整體的四分之一,這整體畫面只是通過比丘頭部正後方所見絹的綴接針眼推測的。如同Waley講的,佛旁站立的比丘大概是舍利弗。按慣例,中心是整幅絹子,兩邊再接綴半幅絹,當初應是一件很華美的作品,中央位置的立佛身上用橙色暈染,圍繞著絢麗的身光或火焰光,更加襯托出靈鷲山的暗色山岩。佛兩側各有一身弟子陪伴,左右兩側是故事圖。華麗程度,從比丘所站的蓮華座的豪華裝飾,亦可窺其一斑。整體畫面,依然以青、橙色爲主調。
主尊的身份,可以參考刺繡品(還有小型刺繡品,第3卷圖2)以及新德里國立博物館所藏的《靈鷲山釋迦說法圖》、大英博物館的其他藏品(斯坦因繪畫51;第2卷圖11)。而畫面兩側的故事圖,則與千佛洞的壁畫有聯係。如前所述,那些故事圖不僅應在左側,右側也應有描繪。非常有趣的是,左手執衣襟,右手筆直下垂的佛立像,居然出現兩身。一身在左下方的建築架中,有兩個男人貼近佛頭。另一身在左上端接近城壁外側的獨立像,旁邊站著舉起左手的比丘。
這些故事圖的情景,在敦煌第72窟南壁上部有榜題説明的壁畫中得到了更清楚的解釋。壁畫中,中央是釋迦,周邊圍著諸多聖衆,左右的山水圖中布置了幾身大小不一的佛像。這裏,我們的問題主要在右半部展開的畫面。首先出現的是右半壁畫的左上方的佛像(參照羅寄梅No.072-7)。此場景的解說文是「鐵像從印度來現時」。右邊的佛像比這個佛像還大,頭部殘缺,伴隨著佛弟子和飛天,解說文是「聖容像(木+勿)下去頭時」。隨後中部出現的是被建築架圍起來的這一佛像。一個人爬著梯子,建築架半空有兩個男人,上面也有四個男人支著傾斜的佛頭。解說文是「卻得聖容像本頭安置仍舊時」。
壁畫右上方有若干身佛像,各自都有解說故事情結的榜題,特別引人注目的是上述三個場景,即建築架上的兩個男人進行佛頭修復作業,它們表現的顯然是此繪畫的殘留部分的主要事件。還可舉出若干相同的描繪,如該繪畫建築架正前方繪著青色屋頂的建築物(參見圖22-2),在第72窟中也可以見到,其解說文是「羅漢見聖容碑記時」。遺憾的是,手中所掌握的該窟照片(壁畫下半部全都很模糊,只見一身佛像),無法與此畫的其他部分做充分的比較。在此畫中,還可見到乘著雲彩,手持輪形大鼓的風神和雷神(參見圖22-2,Fig.67),有一隊騎馬著甲的士兵(參見Fig.65),在其上方有騎騾馬的僧侶及負載著經文的大象等(參見Fig.64)。從而,此畫中央描繪的說法佛,不僅僅與最重要的大乘經典《法華經》有關連,也與佛像和經典從印度東漸有關。
撰寫上文時,恰好M.Robert Jera
Bezard來訪,確認了另一件可能是此畫的一部分重要的殘片(高72.0釐米,寬28.0釐米)。看到本圖,他立刻想起了在伯希和收集品中的同一色調的一件斷片(《敦煌幡和繪畫》,圖25)。在這個斷片中,一個菩薩跪在香爐前(參見Fig.63)。根據說明,香爐應該在主尊正下方的位置。實際上,這裏只能在上部窺到顔色豐富的蓮華座的兩片花瓣的尖端。另外,斷片中還繪有樂人一群、兩群騎馬人,比丘五人,以及諸多權貴人物等小像。這些人物和山水風景等的描繪,與斯坦因收集的作品也有關係,但最引人注目的是繪於跪姿菩薩正前方的佛頭,是用綠色描繪,用兩根樹夾起置於長方形的臺上(斯坦因此畫的顔色實際上幾乎完全脫落,但感覺像的顔色是金屬色)。伯希和收集的斷片,描繪的無疑是相同故事的一個斷片,我個人毫不猶豫地認爲,那是此圖的一部分,菩薩像應該連接於本圖大的比丘立像的正下方(參見Fig.62)。從以上的情況,可以推測全圖高170.cm,寬120cm以上,它應該像敦煌第72窟的宏大場景那樣,也有充分的餘地收進相當大的畫面。
另:
劉薩訶,俗姓劉,名叫窣和(其他經典均譯為薩訶),釋門僧人慧達,又稱利賓菩薩。并州西河離石(今山西省離石)人。中國歷史上第一代赴印度取經(早唐玄奘230年),並最早歸國弘法度生的高僧慧達大師,不僅被神化為觀世音菩薩假形化俗,更與佛陀釋迦牟尼並比齊肩,被尊稱為劉薩訶、劉師佛、劉摩訶,佛教第二十二代宗師,可視為佛教徹底中國化的重要標誌性人物之一。他的預言神翼超群,引人入勝,深受家鄉及河西人民的擁護與愛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