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敦煌瑰寶:唐-五代《彌勒下生經變相圖011》大英博物館收藏斯坦因敦煌遺畫(下)

(2023-01-11 12:09:51)
标签:

敦煌

文化

分类: 敦煌繪畫
敦煌瑰寶:唐-五代《彌勒下生經變相圖011》大英博物館收藏斯坦因敦煌遺畫(下)

敦煌瑰寶:唐-五代《彌勒下生經變相圖011》大英博物館收藏斯坦因敦煌遺畫(下)

敦煌瑰寶:唐-五代《彌勒下生經變相圖011》大英博物館收藏斯坦因敦煌遺畫(下)

敦煌瑰寶:唐-五代《彌勒下生經變相圖011》大英博物館收藏斯坦因敦煌遺畫(下)

敦煌瑰寶:唐-五代《彌勒下生經變相圖011》大英博物館收藏斯坦因敦煌遺畫(下)

敦煌瑰寶:唐-五代《彌勒下生經變相圖011》大英博物館收藏斯坦因敦煌遺畫(下)

敦煌瑰寶:唐-五代《彌勒下生經變相圖011》大英博物館收藏斯坦因敦煌遺畫(下)

敦煌瑰寶:唐-五代《彌勒下生經變相圖011》大英博物館收藏斯坦因敦煌遺畫(下)

敦煌瑰寶:唐-五代《彌勒下生經變相圖011》大英博物館收藏斯坦因敦煌遺畫(下)

敦煌瑰寶:唐-五代《彌勒下生經變相圖011》大英博物館收藏斯坦因敦煌遺畫(下)

       看繪畫,有可能是沒有空間,完全沒有描繪昂貴的金品。而畫面左下角的六角形亭子前畫的山岩,可能是畫家爲解釋經文語句中的「金山」畫出來的,旁邊可見指向那裏的男人身形。此人物在榆林窟第25窟的《彌勒淨土變相圖》中,是在這場景的正下方,起著從放在地上寶物旁通過的人物相同的作用。場景結構與榆林窟壁畫的基本相同,但描寫還是壁畫方面美的多,很出色。即本圖絹繪中,蜂巢形的小屋前坐著老夫婦,其前面的人物只是立著的男女各一人,而在榆林窟的壁畫中,小屋裏有一位拄著彎曲木杖,莊嚴的白髯老人,背對畫有山水的三折屏風而坐,向悲傷的妻子和家族揮手道別,他的身姿可明顯看出安祥和喜悅的表情。
敦煌瑰寶:唐-五代《彌勒下生經變相圖011》大英博物館收藏斯坦因敦煌遺畫(下)

敦煌瑰寶:唐-五代《彌勒下生經變相圖011》大英博物館收藏斯坦因敦煌遺畫(下)

敦煌瑰寶:唐-五代《彌勒下生經變相圖011》大英博物館收藏斯坦因敦煌遺畫(下)

敦煌瑰寶:唐-五代《彌勒下生經變相圖011》大英博物館收藏斯坦因敦煌遺畫(下)

敦煌瑰寶:唐-五代《彌勒下生經變相圖011》大英博物館收藏斯坦因敦煌遺畫(下)

       關於這情景有若干個解釋,首先第一想到的,是最初長方形的第一行中所記錄的事情,即對 「人人生命臨盡結束時自願向墳墓行進,將在那裏死去。」這一部分的解釋。但是,據小屋的形狀和經文其他部分的記述,又有另一種解釋。即小屋的形狀很像在敦煌描繪非常盛行的圓錐形庵(參照第1卷圖19-3),表現的是經典的「到了彌勒時代,人人將把時間花費在信仰生活和坐禪上」這部分的觀點。第三種解釋是把老夫婦當作彌勒的父母,不過這種說法無法解釋圓錐形小屋以及榆林窟壁畫中所見(的周圍人物)悲傷表情。
       畫面上部最後的長方形題箋接左端的鑲邊,記錄如下:
       既轉法輪度天巳將諸弟子入城
       衆供敬從佛入翅頭末城當入
       無量變現釋提恆國(因)供養時
       ((彌勒)轉法輪,救度完聖衆和人們雙方時,將和諸弟子一同入城。無數聖衆尊重佛,後來入翅頭末城,當他們入城後,見到種種神力、奇象。)
       伴隨它的畫面,由於空間不夠,描繪得極其緊縮。榆林窟第25窟中,與絹繪相反面的右上角上,有包括翅頭末城、從跪著的貴人手中接受布施的佛陀和侍者們、打掃城牆外側的鬼神、空中的龍等在內的大規模的雄偉畫面,Langdon Warner教授將所有畫面與經典各節進行了比較。
       畫面最下段的各場景,使人馬上聯想到與長方形題箋中的記述和《彌勒下生經》的關係,它們不同於上端的擴大的幸福和繁榮概念的場景,都是具體的事件,所以比較容易描繪,而且採取的是中國畫家在淨土圖中特別重視的左右相稱的構圖形式。
       有關下段的各場景,從右開始看,最初的長方形題箋出現在國王剃髮場面的右側,記錄如下:
       爾時儴佉王亦供八萬四千大乘供遶出
       家學道亦復有八萬四千至婆羅門供養時
       (那時,儴佉王也和敬繞他的八萬四千大臣一同出家學道。還有八萬四千婆羅門也……。)
       有關這場面,榆林窟第25窟的壁畫下部中央描繪的,遠不如此絹畫的圖出色。右端有馬這一點也非常有意義。角落裡出現的馬,他們對國王的侍從的重要性起到了相當的強調作用,但在壁畫中卻沒有這種描繪。實際上,在壁畫中,緊靠這一群人旁也有一匹馬,而那只是作爲轉輪聖王的七寶(參照第1卷圖40的解說)之一。該繪畫的作者,可能不是從宗教上的意義出發,而僅是爲了加大剃髮儀式的群體,多加了三匹馬,這卻取得很大成功。
       下一長方形題簽是綠色的,在擺著供物、水瓶的右側供物台和中央部位有華蓋的台座之間,記錄如下:
       爾時婆羅門聚明大知於佛法
       中亦共出家造塔供養時
       (那時,聰明大智,修學佛法的婆羅門,一同出家,造塔供養。)
       「造塔」這一記述不見於經典中,如威力所指出的,場景本身也不是建造佛塔,而是爲贈送彌勒,而拆開嵌寶石的玉座的場面。此經典的和闐語譯,「婆羅門」不是對「佛法」,而是對婆羅門經典比較熟悉的人。在榆林窟第25窟的壁畫中,兩層樓閣的屋頂完全被拆下,可清楚地看出是解體工作。
       在此場景的前景中,又插入一條記文如下的長方形題箋,但未繪有關的畫。
       爾時族婆羅門子名須摩提利
       根智惠金鬱名羅是與六萬人時
       (那時,彌勒一親族的婆羅門之子,慧眼智惠的須摩提,即現在的鬱多羅,與六萬人一同……。)
       再次,沒有空間用來作為特殊說明了。此題箋的上方是第四個長方形題箋,未繪有關的畫。其記錄如下:
       爾時法出家如是等 無量千億衆見世苦
       惱皆於彌勒佉(佛)法中出家供養時
       (那時,行這些佛法名義的出家,見世間苦惱的幾千幾億人民皆將出家於彌勒佛法中。)
       最後的長方形題箋,配在王妃剃發場景的右側,記錄如下:
       爾時儴佉王寶女名舍彌婆帝金之毗舍供佉是亦與
       八萬四千綵女俱供出家儴佉王太子名曰天色今
       提婆郍(那?)是亦與八萬四千人俱供出家彌勒佛謁時
       (儴佉王的王妃一人舍彌婆帝,是現在的毘舍佉,她與八萬四千個綵女一同出家。儴佉王的太子一人天色,是今天的提婆沙那,他也和八萬四千個侍從一同出家。)
       圖是一眼便知的描繪王妃剃發的場景,還可見跪著接王妃剃落頭髮的侍女的身姿。爲了對應國王剃髮圖中的馬,在這裏添加了六角亭子。此亭子明顯是可以搬動的,從底部掛布的垂落狀態看,確實是正在被搬運的樣子。在敦煌第156窟的《張議潮夫婦出行圖》(參照《敦煌壁畫》圖版第189)中,也可見到搬運同樣形狀的轎子。亭子外側飾有圓形花紋的方形圖板,是青色和橙、綠、紅色交錯組合配飾的,與圖74的絹繪裏層(參照圖74-2)裝飾很相似。亭前的地面上橫著巨大的岩石,這有異於畫面空白處敷衍的描繪(例如馬背後所見的岩石)。是在上段第五條長方形題箋中所述,接受了經典的字句「金山」而表現的場景。那「金沙」是「棄之於地猶如瓦石草木土塊」,被人們忽視,被廢棄的。
       據秋山教授講,除《阿彌陀淨土圖》、《藥師淨土圖》之外, 《彌勒下生經變相圖》是第三種最常見的作品,敦煌文物研究所的目錄一覽表中有68件。産生出如此多的《彌勒下生經變相圖》,是因有不少的素材,對畫家來說,省略多少或壓縮、合成等都不必擔心會誤解,是最大的原因。我想,理解描繪此畫的情景,與經典自身一樣,應把表現彌勒誕生時的喜悅當作第一要素。因此,把佛教傳入之前,中國原本流行的描繪結婚的喜宴、耕作、收穫的喜悅等若干場景,採納進來,營造出了祥和、富庶的氛圍。正如一部分研究者指出的,沒必要特意考慮那些與餓鬼道和畜生道是否有聯繫,同時像Waley所講的,也沒必要考慮「經典中沒有的彌勒故事」。
       此畫的年代難以判斷,把迄今觀察到的各種場面,與敦煌石窟和榆林窟的《彌勒下生經變相圖》做比較,則沒有證據說明比那些繪畫早一點。技術上,山水描繪與北宋初期的敦煌第61窟(參照《石窟圖錄》圖版207)無多大差別。而剃髮場景中所見到的被概括濃縮的描繪,説明其時代近於9世紀末、10世紀初的時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