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敦煌瑰寶:唐《報恩經變相圖Ch.xxxviii.004》大英博物館斯坦因繪畫

(2023-01-04 12:25:18)
标签:

敦煌

文化

分类: 敦煌繪畫
唐 報恩經變相圖 001.Ch.xxxviii.004 設色絹本
大英博物館斯坦因繪畫
敦煌瑰寶:唐《報恩經變相圖Ch.xxxviii.004》大英博物館斯坦因繪畫
年代:唐(800-850)
名稱:報恩經變相圖
出處:敦煌莫高窟藏經洞(17窟)
材質:設色絹本
尺寸:高:185.50厘米(織物框架)
          高:168厘米
          寬:139.50厘米(織物框架)
          寬:121.60厘米
          深度:3.80厘米(帶牆壁固定的織物框架)
          深度:3.30厘米(織物框架)
藏地:英國大英博物館斯坦因繪畫
編號:1919,0101,0.1 Ch.xxxviii.004
賞析:
敦煌瑰寶:唐《報恩經變相圖Ch.xxxviii.004》大英博物館斯坦因繪畫

敦煌瑰寶:唐《報恩經變相圖Ch.xxxviii.004》大英博物館斯坦因繪畫

敦煌瑰寶:唐《報恩經變相圖Ch.xxxviii.004》大英博物館斯坦因繪畫

敦煌瑰寶:唐《報恩經變相圖Ch.xxxviii.004》大英博物館斯坦因繪畫

敦煌瑰寶:唐《報恩經變相圖Ch.xxxviii.004》大英博物館斯坦因繪畫

敦煌瑰寶:唐《報恩經變相圖Ch.xxxviii.004》大英博物館斯坦因繪畫

敦煌瑰寶:唐《報恩經變相圖Ch.xxxviii.004》大英博物館斯坦因繪畫

敦煌瑰寶:唐《報恩經變相圖Ch.xxxviii.004》大英博物館斯坦因繪畫

敦煌瑰寶:唐《報恩經變相圖Ch.xxxviii.004》大英博物館斯坦因繪畫

敦煌瑰寶:唐《報恩經變相圖Ch.xxxviii.004》大英博物館斯坦因繪畫

敦煌瑰寶:唐《報恩經變相圖Ch.xxxviii.004》大英博物館斯坦因繪畫

敦煌瑰寶:唐《報恩經變相圖Ch.xxxviii.004》大英博物館斯坦因繪畫

敦煌瑰寶:唐《報恩經變相圖Ch.xxxviii.004》大英博物館斯坦因繪畫

敦煌瑰寶:唐《報恩經變相圖Ch.xxxviii.004》大英博物館斯坦因繪畫

敦煌瑰寶:唐《報恩經變相圖Ch.xxxviii.004》大英博物館斯坦因繪畫

敦煌瑰寶:唐《報恩經變相圖Ch.xxxviii.004》大英博物館斯坦因繪畫

敦煌瑰寶:唐《報恩經變相圖Ch.xxxviii.004》大英博物館斯坦因繪畫

敦煌瑰寶:唐《報恩經變相圖Ch.xxxviii.004》大英博物館斯坦因繪畫

敦煌瑰寶:唐《報恩經變相圖Ch.xxxviii.004》大英博物館斯坦因繪畫

敦煌瑰寶:唐《報恩經變相圖Ch.xxxviii.004》大英博物館斯坦因繪畫

敦煌瑰寶:唐《報恩經變相圖Ch.xxxviii.004》大英博物館斯坦因繪畫

敦煌瑰寶:唐《報恩經變相圖Ch.xxxviii.004》大英博物館斯坦因繪畫

敦煌瑰寶:唐《報恩經變相圖Ch.xxxviii.004》大英博物館斯坦因繪畫
大英博物館簡介:
      圖中央是釋迦牟尼淨土,兩側邊緣是須闍提太子本生故事。釋迦雙手結說法印,於二菩薩中間結跏而坐。其下方舞台上,一個舞伎在二組樂伎的伴奏下翩翩舞蹈。舞台下方,左右兩側有常見的蓮池,池中各有金沙島,左側為共命之鳥——一鳥二人頭,右側為迦陵頻伽(參見Fig.38)。然而,兩邊蓮池所占空間很少,前景的主要位置被第二組以菩薩和比丘作脅侍以佛為中心的三尊像所占。佛的袈裟上裝飾著各種宇宙標誌(參見圖11-3):兩肩上的日、月,胸部的須彌山,兩側的四臂神像,以及坐在三足鼎上的苦行者。雖然松本榮一博士提出該佛可以確定為毗盧遮那佛,也可能是象徵釋迦牟尼佛的宇宙觀。如果是這樣,則是描繪《妙法蓮華經》主要思想的。佛在經文中宣說,作為世界之主出現的釋迦牟尼不僅是永恆居世的肉身佛,而且也是宇宙真理的化身(參見Ch』en,1964,p.380)。
      邊緣部位繪的故事來源於《報恩經•孝養品》,由右上方開始(參見Fig.35)依序向下展開,轉到左側時,卻是由下往上展開(參見Fig.34)。第一幅場景是宮殿保護神降臨,警告國王逆臣羅睺起兵叛亂。下方描繪梯子的場面,是國王、夫人和須闍提太子逃離的情景。最初逃離時他們攜有一袋糧食,後來糧盡,國王欲殺夫人而食時,須闍提太子獻出自己身上的肉,解救母親。左側第三幅場景描繪的是,雙親帶著須闍提太子身上最後三塊肉中的兩塊,拋下太子,繼續趕路(參見圖11-4)。他們離去以後,太子將最後的一塊肉給了代表野獸的白色獅子,獅子變回原來的帝釋天形象,使須闍提太子完好如初。
      據其風格上的幾處特徵,可以斷定該繪畫是9世紀上半葉的作品。構圖上,雖然比與敦煌壁畫中初唐時期的說法圖有關係的圖7更精緻,但卻遠不及晚唐以後的淨土圖精緻。尤其是主尊佛像背後的建築物背景,只限於一棟大型樓閣以及若隱若現的兩側翼廊。主要的三尊主像間,除了下方有僅露出頭和肩的二身比丘外,沒有任何眷屬,十分突出。這使人想起,在刺繡《靈鷲山釋迦說法圖》(參見卷三圖1)中,為了突出佛陀,而將二比丘安排在菩薩背後站立,從而完全解放佛陀。這樣的安排意味著是為在有樂、舞伎的舞台前的第二組三尊像一菩薩一比丘及所脅侍的佛留出寬敞的空間。
      聖像的刻畫非常寫實,袈裟沒有呈扭曲或反褶,而是緩和流暢地懸垂下來。諸菩薩、樂伎(譯者按:樂伎並無頭光)以及下方的佛的頭光,主要部分用粗線描繪出由蓮瓣派生出的紋樣。這種頭光的表現形式與後來僵硬的、幾何般的線條形成鮮明對比。同樣,對臉部、手部的描繪,特別是在主要像上,非常精緻、敏銳、細心。或許也可以用一個菩薩面部細部與後世具有同樣面部特徵的菩薩繪畫(斯坦因繪畫41,年代939年,第2卷,圖17)作一比較,則更容易作出評價。儘管一個畫像面部側向,出現上眼瞼線比面部輪廓線稍微突出的例子,總的來說,五官收攏於臉部輪廓線內。到10世紀時,突出輪廓線的表現手法更加普遍了。邊緣部分的故事圖中所見的山水錶現手法,承襲了石窟壁畫的圖樣。總的來說,主要風景通常都是由出現在上方的斷崖或山脈等組成。儘管技法看似單調,但紅色和綠色帶子交互搭配,用墨描繪出山凹和輪廓,彌補了其缺陷。通常是用三角形或凸形創造一個平面,以便展開故事。一個長坡呈斜對角,然後折回,把兩個故事場面分開。一組岩石呈垂直姿態,構成一個高平面。如此形成層層平面。垂直的岩石一般具體表現為陡峭的懸崖。經常巧妙地運用三角形山脈和岩石作為分界線。如,左下部迂迴的長長的山坡,斷開兩個場景。其上面是不高的山丘鄰接垂直的懸崖,從而劃開了平坦的兩個場景。上面突出的斷崖也起著同樣的作用。繪於左右兩側最上端的山脈,遠遠大於下邊的山,看似是遠處的景色。上邊的樹木大小和下邊的無差別,樹雖然從山脊長出,但其葉子極其繁茂,伸到了遠山上。這裡可以看到斜置的建築,代表波羅奈國都城的城牆橫切於畫面上。說明各場面的長方形榜題分別被塗成紅色和黃色,大部分交錯分配在左右兩側,只有最上方的左右兩處在中央位置上。與圖8不同,長方形榜題里沒有題字。這恐怕是因為對該故事非常熟悉,看圖即可很容易了解每一場景所講的內容。下方兩組供養人(參見Fig.72)之間大的榜題也是空的,這就使我們推測是因為這是等待定做的繪畫,而空置題記欄,或者是假如沒有特定的供養人,這種形式也是畫面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合掌跪著的供養人端莊的舉止,男供養人的寬而略彎的帽翅等,都能證實該繪畫是9世紀中期稍前的作品。與Fig.73的供養人像(864年)極其接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