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敦煌瑰寶:教師節-去敦煌,做一天佛陀的學生

(2021-09-12 20:24:08)
标签:

敦煌

文化

分类: 敦煌故事
敦煌瑰寶:教師節-去敦煌,做一天佛陀的學生
[P.3939]_九世紀 說法圖(白描)29,4 × 50,8 cm 法藏
       《法華經》中流傳著一段窮子喻的故事。一位大富長者的獨生兒子從小失散,長者一心要找到親生兒子,而兒子已淪為流浪漢,是個窮子。長者為了挽回兒子,不惜換上破舊的衣服,和窮子一起掏糞。
       在循循善誘和不斷地教導之下,窮子長了知識、學了技能,也增加了志氣,最終父子相認。
       故事裡的長者就是佛,而窮子代表的就是眾生。 
敦煌瑰寶:教師節-去敦煌,做一天佛陀的學生
莫高窟第98窟  窮子喻  五代
       釋迦牟尼的一生,除了修行,大部分時間都在說法布道,度化眾生,「傳道、授業、解惑」,他是信徒們生命中最重要的導師。

講經說法,傳道授業解惑也
       敦煌壁畫中大量的說法圖,即是佛陀「傳道」的場景。
敦煌瑰寶:教師節-去敦煌,做一天佛陀的學生
莫高窟第217窟  佛說法圖  盛唐
       從最初的五比丘授記到弟子無數,佛陀給芸芸眾生「授業」。

敦煌瑰寶:教師節-去敦煌,做一天佛陀的學生
莫高窟第61窟  度化五比丘  五代
       在人生不同階段,老師為學生消除迷茫、擺脫困境、指明方向。
       釋迦佛在菩提樹下降魔成道,是降服心魔的寓言。他努力淨化自心,為自己解惑,亦為眾生解惑。

敦煌瑰寶:教師節-去敦煌,做一天佛陀的學生
莫高窟第254窟  降魔成道圖  北魏

尊師重道者,必定成器
       《呂氏春秋》中講,「古之聖王,未有不尊師者也」。維護師道尊嚴,自古便是作為學生甚至為人的基本行為準則之一。
       釋奠、束脩禮是古代學校最重要的禮儀。
       奠禮,即陳設肴饌來祭奠先師先聖,「凡學,春,官釋奠於其先師,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學者,必釋奠於其先師先聖」(《禮記·文王世子》)。
       束脩禮,即拜師之禮,是古代學生與老師第一次見面時的一種禮節,「其以乘壺酒、束脩……若獻人,則陳酒、執脩以將命,亦曰乘壺酒、束脩、一犬」(《禮記·少儀》),束脩就是鹹豬肉,用以指代送給老師的禮物。
       佛陀作為佛教中最重要的導師,自然也最受敬重,壁畫中有許多為佛陀供奉各種美食的場景。釋迦成佛之前,牧羊女奉上新鮮的乳糜前來供養。
敦煌瑰寶:教師節-去敦煌,做一天佛陀的學生
莫高窟第61窟  牧女獻糜  五代
       遇到佛陀,連山中的獼猴都採拾蜜樹上的蜂蜜,前來供養。

敦煌瑰寶:教師節-去敦煌,做一天佛陀的學生
莫高窟第76窟  獼猴獻蜜 

虔誠恭敬,方得精進
       一個學生,就算再「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到了老師面前,也還是要規規矩矩、謙虛謹慎。
       壁畫中的佛說法圖就是虔誠恭敬對待老師的明證——佛陀作為人生導師,諸弟子在其面前自然要謙卑、莊重,容不得半點馬虎。
敦煌瑰寶:教師節-去敦煌,做一天佛陀的學生
莫高窟第57窟  說法圖  初唐
       在莫高窟第45窟這組非常經典的釋迦及弟子塑像中,釋迦端坐中央,眾弟子菩薩圍繞在佛陀周圍,十分虔誠。其中迦葉儘管即便是年長的上首弟子,仍顯得畢恭畢敬。他神態肅然,站姿謹慎,並不像其他幾位那樣隨意和放鬆。
敦煌瑰寶:教師節-去敦煌,做一天佛陀的學生
莫高窟第45窟  釋迦及弟子像一組  盛唐
       學生初次面見老師要行跪拜之禮,《周禮·春官·大祝》記載了「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肅拜」九種跪拜之禮,可謂花樣繁複。而這種禮拜的方式在壁畫中有更誇張的表現。
       釋迦前世為儒童菩薩時,遇到過去古佛燃燈佛,他十分欣喜。當看到佛走過來的路上有一小水坑時,他情願跪倒在路邊,將頭髮散布於水坑中,讓佛踩過。
敦煌瑰寶:教師節-去敦煌,做一天佛陀的學生
榆林窟第39窟  儒童布發  回鶻
       莫高窟第323窟佛教史跡畫中,有洗衣池和曬衣石的故事。
       外道弄髒了佛陀晾曬衣服的聖石,惹惱了天神,遭到雷劈。可見,隨著信仰熱忱的累積,人們認為不僅佛陀是神聖的,連他用過的東西也是同樣不可侵犯。
敦煌瑰寶:教師節-去敦煌,做一天佛陀的學生
莫高窟第323窟  佛教史跡畫  洗衣池和曬衣石  初唐
*****************************
       釋迦愛眾生,為眾生傳道說法49年,度化一切無量無邊能度之人。眾生尊其為師,頂禮膜拜,循其道而行。
       他被認為是天界和人界共同的導師(天人師),能令眾生明了諸法的實義,證得清淨之實相,從而離生死海、歸涅槃城,解脫一切痛苦煩惱。作為開山者,佛陀慈悲,已然為後來眾生探明真理和方向,如同於黑夜中燃起燈盞,帶來光明。
       在佛八十歲臨將涅槃前,他和眾弟子進行了最後的徒步旅行。在途中,他叮囑弟子:你們應當以自己為島嶼,以自己為依靠,不以其他為依處;以善法為島嶼,以善法為依靠,不以其他為依處。
       經過了兩千多年,無論佛教如何發展,都遵循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的宗旨。做好事,不做壞事,管理好自己,在今天看來依然有著積極的意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