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290窟
這幅佛傳故事畫的內容,可分作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表現釋迦的超凡入聖,共六十四個畫面。釋迦出生前的託夢投胎,眾華開放,預示聖神即將降身人間。接著是不同尋常的腋下誕生,落地即能行走、說話,有天神伺候、龍王助浴。母后懷抱回宮,父王率眾出迎,又有寶藏開現。父王禮拜、神像傾倒。凡此種種,釋迦非同常人的聖神形象逐步被烘染出來,此後逐個描繪天降三十二瑞應、便使釋迦的形象完全被神化了。
於是通過阿夷觀相,點明了釋迦乃是聖神再世,未來將要成佛。在這裡,故事畫運用的是連續鋪排、層層渲染的手法,為後面的厭世出家、修行成佛作了鋪墊。
為了神化釋迦形象,畫面捨棄了《修行本起經》中一些內容,又根據其它經典和通常流行的畫法,對該經某些內容的情節,作了加工,如畫面釋迦誕生即能行走和說話的畫面,增加了步步生蓮的形象。
第二部分,表現釋迦居宮厭世,專志出家,共三十四個畫面,約占全畫篇幅的一半。這部分故事情節是通過釋迦思念出家及白淨王阻止其出家的一系列衝突而逐步展開的。一方面,幾次重複出現釋迦居宮憂愁、思念出家的畫面。另一方面,緊接上述畫面數次出現了白淨王為阻止釋迦出家,召集群臣謀劃對策的畫面。
隨著每次矛盾的發生,都相應出現了學書、求婚、試藝、納妃,再娶二女、游觀四門等解決矛盾的畫面。但是、不論榮華富貴,還是名位聲色,都無法改變釋迦出家修行的意願,出家與阻止出家的矛盾愈益尖銳。故事發展到畫面釋迦受命監農觀耕,及白淨王看到樹下坐禪的釋迦,不覺下馬機拜的畫面,已告訴人們,白淨王阻止其出家苦心的破滅。
最後通過裘夷入夢、釋迦撫慰,車匿備馬,踰城出家,車匿空還,舉國悲慟等畫面,將故事的發展推向了高潮,以釋迦出家願望的最終實現,使矛盾衝突得到解決。這部分畫面,通過連續運用矛盾衝突的手法,加強了故事情節的戲劇性,跌宕起伏,引人入勝。
第三部分僅七個畫面,以概括的手法表現了釋迦得道成佛和轉法輪普渡眾生,而不象佛經那樣詳盡地敘述修行、得道、成佛、度化眾弟子的具體事跡。從這個意義上說、這部分畫面儘管不多,但主題思想的表現,卻比《修行本起經》更為豐富和完整:大部分內容取材於其它佛經,以補充《修行本起經》的不足。
最後的釋迦鹿野苑初轉法輪的畫面,安排在中心塔柱正面的上方,顯然是要突出這個內容。禮佛者觀看了該窟中心塔柱四面的塑像和四壁千篇一律的千佛之後,勢必被窟頂豐富而生動的佛傳故事畫所吸引。
看過了人字坡的故事畫,視線自然就移到位置特別突出的鹿野苑說法畫面。莫高窟的壁畫內容,每個洞窟都有統一的整體布局,而壁畫往往是主體塑像的補充和圖解。
莫高窟290窟人字披頂佛傳故事畫、中心柱正壁龕上方的鹿野苑初轉法輪與龕內的彩塑佛說法像相結合,突出表現釋迦修行成佛、為眾生說法,以教化普渡眾生的思想。這是釋迦一生為之追求的目標,似乎也是整個290窟所要表現的主題。整個佛傳故事畫,從託夢投胎開始,以初轉法輪為結局。在內容的選擇上,大量捨棄了佛經中釋迦出家以後的事跡,以便重點表現釋迦的世俗形象和出家前的曲折經歷。其用意顯然是勸誡世人要以釋迦為榜樣,仿效他出世離俗,修持佛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