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301窟:窟內景1:西壁龕
北周-301窟:窟內景2:南壁
北周-301窟:窟內景3:西壁、左邊南壁、右邊北壁
此窟為北周末、隋初之間所建,主室平面方形,覆斗頂。西壁中部開一圓券形龕。室內存佛塑像一身,身後繪火焰背光。
龕內南、北側各畫菩薩二身,室外脅侍塑像已毀,僅存蓮座。龕頂兩側各畫伎樂天二身。龕楣畫蓮花化生;采錦龍首龕梁,已殘。龕下畫蓮花圖案。南壁上段畫千佛,中部畫說法圖一幅,說法圖以下畫葯叉。下段,說法圖以西畫男供養人及葯叉;說法圖以東畫女供養人,存十身,余模糊。北壁上段畫千佛,中部畫說法圖一幅。下段,說法圖以東存比丘尼、優婆夷;說法圖以西存供養人及葯叉。東壁上段畫千佛,下段畫供養人及牛車。
覆斗頂中央為斗四藻井,蓮花井心,垂幔鋪於四披。窟頂外周西披畫蓮花摩尼寶珠,兩側伎樂飛天,下接正龕楣飾。北披睒子本生故事;左端畫睒子在山中侍奉盲父母修行,右端畫國王進山射獵,中間表現睒子遇難和獲救。南披自西端起畫薩埵太子本生;依次表現太子辭行、山中狩獵、觀看餓虎和林間憩息等情節。故事轉入東披,畫太子投身飼虎,二兄見屍骸悲慟、還告父母,至北端起塔供養結束。
北周-301窟窟頂-蓮花藻井與四周經變
莫高窟北周時期第301窟為方形覆斗頂窟,窟頂藻井畫有一白色大圓輪形蓮花,方井內四角繪四分之一蓮花,形如摺扇;方井外圍繪長圓形重層瓣片與三角形垂鈴,襯以黑色帷幔,垂幔鋪於四坡。
窟頂西坡,正中間畫有蓮花摩尼寶珠(見上圖藻井右邊中間),兩側有伎樂飛天,下部銜接火焰紋蓮花化生龕楣(見下圖)。
北周-301窟窟頂西坡-藻井、下面龕楣
西壁主龕是一圓券形龕,龕內塑有倚坐佛彩塑。
北周-301窟窟頂西坡-藻井、下面龕楣
北周-301窟窟頂西坡-藻井下方:千佛火焰紋佛背光
佛龕上浮塑蓮花化生龕楣,火焰紋頂端銜接窟頂西坡;
北周-301窟窟頂西坡-藻井下面龕楣化生童子
龕楣里,蓮花中生出幾位化生童子,有的只露出頭部;中間的一位露出上半身,雙手撐舉花叢,身體與花叢圍成一個三角形空間。
龕楣頂端的火焰紋,銜接窟頂西坡;西坡正中間畫有蓮花摩尼寶珠,兩側各有六位伎樂飛天。
北周-301窟窟頂西坡-藻井下面龕楣兩側伎樂飛天1
北周-301窟窟頂西坡-藻井下面龕楣兩側伎樂飛天2
北周-301窟-說法圖背光飛天1
北周-301窟-說法圖背光飛天2
下圖:龕外兩側畫有供養菩薩:
北周-301窟西壁-供養菩薩1(局部)
北周-301窟西壁-供養菩薩1
北周-301窟西壁-供養菩薩1旁邊的一位(局部)
北周-301窟西壁-供養菩薩2
下圖:南壁畫千佛,千佛中央繪有一幅說法圖:
北周-301窟-說法圖(南壁中央)
佛陀穿紅色田相紋袈裟,頭光與身光組成一個拱形背屏,使得佛像更加穩健莊重;佛陀交腳而坐,腿部衣紋,畫得較為特別。
畫面因顏色脫落,露出土紅色起稿線,為我們了解北朝時期的佛像繪製過程提供了方便。
兩側的脅侍菩薩,採用濃重的西域式暈染法——以深色塗擦凹部,以白粉點染凸部,以此來強調人體的立體感。
北周-301窟東壁南側-下部供養人、牛車
上圖:此窟東壁中部畫有供養人行列,這是南側的兩位女供養人,身材苗條,手撐傘蓋與羽扇,應是隨主人來佛窟供養的侍女;前面有一輛牛車,牛頭旁邊的車夫,頭部畫得很大,深目高鼻,體型粗壯,一手上舉,向後回頭。
北周-301窟窟頂-伎樂飛天1
伎樂飛天下面的天宮平台欄牆紋,凹凸方塊的正面、側面均繪有各種紋樣:勾雲形卷絲紋、忍冬葉紋等。
下圖:飛天揮舞著粗長的巾帶(或花繩),天空中飄動著蓮花摩尼寶珠、天花、祥雲。
北周-301窟窟頂-伎樂飛天2
窟頂南坡、東坡-「薩埵太子本生」故事畫:
北周-301窟窟頂南坡-薩埵太子本生1:太子出行、射獵、遇虎等情節
窟頂南坡與東坡,畫有「薩埵太子本生」故事畫,共包括14個情節。其中南坡主要繪薩埵太子辭宮、狩獵、憩息等場景,東坡畫飼虎、起塔等情節,下面畫有天宮伎樂與垂幔。
北周-301窟窟頂南坡-薩埵太子本生1:太子出行與射獵
此處畫三位太子辭別國王,入山狩獵。
北周-301窟窟頂南坡-薩埵太子本生1局部:太子出行與射獵
北周-301窟窟頂南坡-薩埵太子本生1局部
北周-301窟窟頂南坡-薩埵太子本生2:三騎與虎群
三位太子在山中遇到一群餓虎——一隻母虎、幾隻小虎。
北周-301窟窟頂南坡-薩埵太子本生2局部:三騎與虎群
北周-301窟窟頂南坡-薩埵太子本生3:飲馬
三位王子于山中林間休憩,他們的三匹坐騎也在抓緊時間飲水、吃草。馬背上畫有鞍具。馬的畫法基本是赭紅線白描。這是北朝時期的風格。
北周-301窟窟頂南坡-薩埵太子本生3:飲馬特寫
北周-301窟窟頂西坡-薩埵太子本生4:跳崖飼虎
三太子跳下懸崖、以身喂虎。
北周-301窟窟頂西坡-薩埵太子本生4:跳崖飼虎

北周-301窟窟頂西坡-薩埵太子本生5:起塔供養
二兄見三太子被虎吃掉;回宮稟告父母,將三太子屍骨起塔供養,塔上兩側有飛天散花護持。
北周-301窟窟頂西坡-薩埵太子本生5局部:起塔供養
起塔供養中的這座佛塔,具有階梯幾何狀受花。
窟頂北坡-「睒子本生」:
窟頂北坡,畫有「睒子本生」故事,情節包括供養盲父母(左側),迦夷王出獵(右側),情節從左右兩側分別向中間發展,畫面中間是故事高潮與結局。
北坡下沿畫有天宮伎樂、飛天。
北周-301窟窟頂北坡-晱子本生(全幅)
睒子本生故事梗概:
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名叫一切妙的菩薩,他看到迦夷國有一對善良的盲夫婦沒有子女,便轉生投胎成了他們的兒子,名叫睒子。睒子七歲時,心地善良,孝順父母,奉行十善。十歲那年,睒子向父母訴說了想入山修行的心愿,得到了父母的贊同,於是全家一同進山修道。
入山之後,睒子依舊全心全意照顧父母,一家人食果飲泉,生活其樂融融,周邊的鳥獸都被他們感化,不僅不來侵擾,甚至常作美妙之聲娛樂盲父母(見下圖場景)。有時父母渴了,睒子就穿著鹿皮衣,到溪邊取水,各種動物也習以為常一同飲水。
北周-301窟窟頂北坡-晱子本生1:晱子供養盲父母(左側情節)
北周-301窟窟頂北坡-晱子本生2:國王出獵、誤射晱子(右側情節)
有一次,迦夷國王進山射獵時誤傷披著鹿皮的睒子,睒子死前將其一家修行之事告知國王。國王悔恨自責,併到睒子家通知他的父母,盲父母來到溪邊找到死去的睒子,撫屍慟哭。睒子孝感動天,天神使其復活,並使其父母復明(見下圖場景)。後來國王推崇睒子的孝行,於是國民們孝養父母,奉修五戒,修行十善,死得升天。佛陀釋迦說,故事中的睒子就是他的前世。
北周-301窟窟頂北坡-晱子本生3:天神來救(中間情節)
北周-301窟窟頂北坡-晱子本生3:天神來救(中間情節)與之前的左側情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