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彩塑,身後壁面背光是多重火焰紋,裡面化現出一圈圈小佛。佛陀頭光火焰紋,呈向上熊熊燃燒之勢,匯聚到頂端是一朵蓮花摩尼寶珠;再上面的龕楣頂端,也繪有一朵蓮花摩尼寶珠,奇特之處是——龕楣頂端所繪的蓮花摩尼寶珠,由左右兩條龍托舉,二龍為浮塑,張口、擎掌,夭矯的龍身相互交纏,化為龕梁。構思極為新巧。
北周-297窟:窟內景1
佛龕右上角神王,人面,而頭豎兩角、肩生羽翼,帶腕釧、項釧,胸部、腹部畫有旋毛(聚生作旋渦狀的毛),手有四爪、足有兩趾,奮臂凌空飛翔,護衛佛法。
北周-297窟-佛龕右上角-神王特寫
龕楣兩側所繪的脅侍菩薩:
北周-297窟-佛龕右下角-菩薩1

北周-297窟-佛龕左下角-菩薩2
此處需要解釋一下「壁畫人物膚色變黑、眼鼻變白」的現象,這與「西域暈染」畫法有關:
北朝時期的敦煌壁畫,無論構圖還是技法都遺存有西域的特徵。勾線粗獷,敷彩濃重。衣冠服飾採用線條及色塊相結合的表現法。人物面部採用多層次暈染的凹凸法表現明暗。原來面部輪廓及眼眶為硃紅色,後經歲月侵蝕,顏色氧化為墨色,又兼白色主體殘留,構成粗重黑褐色的圓圈效果,俗稱「小字臉」或「五白」臉,形成這一時期人物畫獨特的風格。
北周-297窟-佛頭光旁飛天
北周-297窟-窟頂
象徵天宮的平台欄牆紋,呈現為凹凸方塊狀,方塊中畫有旋轉花紋、卷絲狀小圓花等,方塊側面還畫有S形忍冬紋等,宛若真實的建築體塊。
平台欄牆紋之上是環繞窟頂一周的伎樂飛天,在風中飛舞、散花、奏樂。
北周-297窟-窟頂飛天1
北周-297窟-窟頂飛天2
北周-297窟-窟頂飛天2左側轉角處飛天
北周-297窟-窟頂飛天3
北周-297窟-窟頂飛天4
除了窟頂畫有伎樂飛天,此窟下部也有歡快歌舞——在樹下站立演奏、跳舞的世俗伎樂,樹木的畫法很有裝飾性。
北周-297窟-佛龕下部供養伎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