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人集锦卷 解读

|
书画相通与墨竹的发展,赵孟頫(1245年-1322年)是总结理论与实践的完成人。北京故宫藏《秀石疏林图》卷,赵孟頫自题:“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书画同源的说法,早在唐朝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就已提出。元汤厘《画鉴》,记赵宋一家同辈的长者赵孟坚(子固1199年-1264年):“…作石用笔轻拂如飞白状。前人无此作也。…子昂专师其石。”与赵友好的学者,虞集也指出赵孟頫画竹的书画相通。《道园学古集》有不少对于赵孟烦书画的题跋。其一《子昂墨竹跋》:“黄山谷云‘文湖州写竹木,用笔甚妙,而作书乃不逮。以画法作书,则孰能御之。’吴兴乃以书法写竹,故望而知,其菲他人所能及者云。”文同似不以书名,而黄山谷只有期待以“画作书”;赵孟頫则书画俱为的一流。 http://s8/mw690/0049QGD6zy6NrTFOjeD37&690解读" TITLE="元人集锦卷
元人集锦卷-管道升-烟雨丛竹管夫人善画竹,就存世画件,则有北京故宫藏《赵氏一门三竹图卷》中的第二件《墨竹》。此卷本安歧旧藏。安氏评以:“密叶劲节,不似闺秀之辈。”安歧旧藏又有赵孟頫、管道升《蕙竹合作卷》,安氏记以:“墨竹一枝,竹叶萧疏,枝节秀劲。”从这些描述来看《烟雨丛竹》,都不贴切。 这幅《烟雨丛竹》不是习说的“墨竹”,而是当作于山水画的竹林图。从古老的诗经“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到“渭川千亩”,再到杜甫移种万竿于浣花草堂:“我有阴江竹,能令朱夏寒,阴通积水内,高映浮云端。”这种意念,移之于画作。明张丑记东坡居士《断山丛筱真迹》:“又见东坡《万竿烟雨》小帧。绢本精细,歇云眉山苏轼。下有飞白坡石,兼远景烟霭,极精。上方文征仲诗跋,称许娓娓可诵也。”“飞白坡石,兼远景烟霭。”移之于这幅《烟雨丛竹》,也是合宜的。又画史上倪瓒创出的《十万图》《万竿烟雨》即为第一题目。安歧记此画:“作淡墨细竹,沙渚遥浦,其间烟雾横迷,万玉幽深,茫茫有渭川千亩之势,坡陀皴法大类松雪,布景一派平远天真,秀妙绝伦,实为佳品。”也从此立意。 《烟雨丛竹》右下缘有“金文鼎印”;左缘存“渔隐”(半印)。案:朱谋里《续书史会要》:“金铉(1361年-1436年),字文鼎,号尚素,松江人。书工章草,画仿王叔明。子钝,字汝砺,宫至中书舍人,精楷书,章草亦入妙境。”又《书画题跋记》录:“金文鼎,永乐中以绘事名海内,为吾松先辈风流宗,此卷墨气郁勃,不减胜国时诸大家,至其笔力苍古,便是石田先生门户,孰谓无风气开先之助邪!前有范庵跋,书法甚佳。金公之笔益重于九鼎矣!云卿观于由庚堂。”又《佩文斋书画谱》记《胜国十二名家》册,金文鼎识跋:“余总角时遂好绘事…癸巳(永乐11年,1413年)十一月廿又七日渔隐主人金文鼎识。”知此卷《烟雨丛竹》曾为金文鼎收藏(非崇祯年间之忠臣金铉,字文鼎)且知“渔隐”(半印)有“主人”两字已被切去,也非全璧卷之收藏人梁清标之“冶溪渔隐”。 又《烟雨丛竹》右缘存有“山人”半印,当是项墨林之“墨林山人”白文印。以项氏之好钤盖收藏印记,本幅只存半印,与它幅之不止一印,显然有异。从永乐间“金文鼎印”及“渔隐”(半印),至迟于此时期,首尾当是如现在所见。若有其它项氏印记,当出现于何处?本幅后方起约13厘米处,有一上下垂止接缝痕,然而前后大小两段纸质,就目验所及,并无两样,这是中间有一些损毁,裁去又拼成。因此损毁而消失项氏诸印否?然有所钤盖,理应在“渔隐”半印前后周边,殊不可解。 款书:“至大元年(1308年)春三月廿又五日。为楚国夫人作于碧浪湖舟中。吴兴管道升。”楷书书法水平极佳,惟与《管道升致中峰和尚书》,咸信不同,反类似于赵孟烦一系,其清雅婉丽,程度甚至超过沈度(1357年-1434年)一流。不知何方高手提刀?印记:“管道升印”“仲姬”,两印均劣,如同朱笔画出。然至大元年(1308年),赵孟頫在浙江当儒学提举,碧浪湖在归安县安定门外,赵孟頫夫妇此时,同游碧浪湖是应有的。前举《疏林秀石》,画上方柯九思也以“碧浪湖”为题。楚国夫人当是《元史》所记:“赐托克托三宝努珠衣,封三宝努为楚国公,以常州路为分地”之夫人。 《烟雨丛竹》画竹不分节,一笔不断由下方到顶端完成。竹叶形状细劲,结组繁而不乱。墨色用前浓后淡来区分出远近;画山坡是一般的山水皴法,沙渚丛竹,掩映于烟云中。新篁成丛与赵孟頫《自写小像》(1299作)的竹林画法是接近的。两件画竹叶,都是向上仰,做“燕尾”式的交合,且是前浓后淡的竹叶丛。竹竿《自写小像》并不一直顺畅到顶,略有些小转变。《自写小像》是青绿重彩,竹注重“墨骨”来衬托出色彩。《烟雨丛竹》是水墨层层迭迭渲染,烟云变灭,做得极为细致。技法上容有相通,情怀却不一。画平坡石块,《自写小像》画得古拙,而《烟雨丛竹》反而是老练成熟。 本图画竹如同渭川丛筱题材,存世作品以现藏Freer美术馆明宋克(1327年-1387年)的《十万图》为匹配。画既有金文鼎收藏印,则成画下限在洪武、永乐,说是入元,也不为过,且明静安雅,虽不必云管夫人,亦是元人丰神。只是不知出自方高手http://s9/mw690/0049QGD6zy6NrTLDkA828&690解读" TITLE="元人集锦卷 元人集锦卷-倪赞-安处斋图
卷之三,《安处斋图》。画名为倪瓒(1301年-1374年)自我定名:“湖上斋居处士家。淡烟疎柳望中赊。安时为善年年乐。处顺谋身事事佳。竹叶夜香缸面酒。菊苗春点磨头茶。幽栖不作红尘客。遮莫寒江卷浪花。十月望日。写安处斋图。并赋长句。倪瓒。”诗见《清閟阁全集》。第一句为“湖上斋居外史家”。据汪珂玉于《珊瑚网》著录,后尚有陈方一诗:“睡起山斋渴思长,呼童煎茗涤枯肠。软尘落碾龙团绿,活水翻铛蟹眼黄耳。底雷鸣轻着韵鼻,风过处处细闻香。一瓯洗得双瞳豁,饱玩苕溪云水乡。陈方。”台北故宫藏《张雨题倪瓒画像》,原也有陈方一诗,也已佚失。《安处斋图》卷中乔木坡陀林屋,隔岸连绵山峦,用笔及水墨简淡,画意颇萧疏。并尝为顾复仿作。画无年款,与倪的另一名作《容膝斋图》笔墨相近,定为洪武元年(1368年)之作。从倪瓒的自我题诗,画的是他的居处吗?从至正十二年(1352年)春,倪瓒弃家,棹舟于五湖三泖间,此画已是16年后,所居停处如笠泽蜗牛居庐(62岁),或避居茆上(66岁),或留友人住所,乃至去世于姻亲邹维高家。这样的背景,诗中的期望,这“处士”(外史),这《安处斋图》的是不是他自己http://s13/mw690/0049QGD6zy6NrTPqJtOac&690解读" TITLE="元人集锦卷 卷之四,吴镇《中山图》。顾复《平生壮观》记:“…题款两行甚精。一派十余山头,或尖或平,或近或远,点叶树掩映于其间,不作大木水泉,貌得重山之杳冥溪径者。观此,觉元晖(米友仁)彦敬(高克恭)落窠臼矣。”又安岐《墨缘汇观》记:“群山迭嶂,杉木丛深,通幅无一杂树,全宗北苑,用粗麻披皴法,山头苔点,横竖相间,众山之坳,突以浓墨晕二峰尖,低于四面,更为奇绝。按李竹懒《紫桃轩杂缀》引孙兴公《天台赋》,有倒影重渊,匿峰千岭之句,所谓匿峰者信然。此卷笔墨苍厚,气韵淳古,为仲圭杰作,不应作元人观,实得董元三昧。”引“倒影重渊,匿峰千岭”的确是宋元绘画难得一见的造景。画作于至元二元(1336)吴镇57岁,不但是得董元三昧,已然自己修成正果。这种只画峰顶,到清初王晕,则成一岭独秀,归为学巨然。画赠葛千孙(1305年-1353年)字可久,应雷之子。时年32岁,知兵,善医。
卷之五,马琬(1310年-1378年)《春山清霁》。画中高山层层迭迭突起,林木长长矗立,清溪蜿蜒,渔舟摇摇,山村亭阁,曲径相通,滋润的笔墨,体会出大地草木华兹。款题:“春山清霁(楷书)。至正丙午岁(1366年)春正月望日,马文璧画于书声斋。”丙午(1366年)去黄公望《富春山居》之“庚寅”(1350年)题记,只有满15年之距离。全幅结构皴法,大抵出于元黄公《望富山居图》,如以近景主山峰的造形,远山一列丘陵起伏,近者淡远者浓,与皴法运用,勾线涂抹,几与《富春山居》相同;此“春山”也不尽让人想起同样的画《富春山居》。 卷之六,赵原《陆羽烹茶图》。若谓山水画的“石如飞白”,赵原以草书的笔法,运笔甚快,多以侧笔皴画山石纹路,渲染甚少,岩石的凹凸,轮廓曲卷,尽在飞舞的笔端下得之。近景树石是李郭一系,远岸山峰则是董巨,笔下树石皴点,加以赭石设色,颇为苍润。台北故宫又藏《溪亭秋色》一轴更具特色,此画以《陆羽烹茶》为题。作者自题及窥班题七言律诗一首,均以夏日山静昼长的生活来搭配画。
卷之七,林卷阿(1373年前后)《山水》。画中钤印,知“字子奂,号优游生”。据此画上小楷自题,又知为方从义学生。癸丑为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年)所作。“题识中道及诸人:如用行,或为梁时,后以字行,长州人。孟循为张率。并欲托梁用行,转请倪云林,赵善长二师作画。所谓远斋副使者,疑即杭之开元宫道士章心远。常使闽,倪瓒诸人有送章炼师入闽赠行诗”。复按张以宁《翠屏集》载有:“林庭辉为其先世有讳运者,南唐兵部尚书淮南节度使云。”而本幅林卷阿钤有“淮南节度使裔”一印。据此,“林卷阿或即林庭辉子嗣,长乐人”。 卷之八,庄麟《翠雨轩图》。庄麟(1344年前后),字文昭,丹徙人。生卒年不详。据《缁素录》:“都城隍庙碑,立于至正四年九月,余阙撰文,庄文昭书。”推知其为元顺帝时人。《翠雨轩图》秋树荜门,一人曳杖度桥而至。画意见款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