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方的忧郁:蒙克对德国表现主义的影响

(2014-03-01 17:19:39)
标签:

杂谈

http://www.rongbaozhai.cn/upload_files/article/355/201209/1_1347333825_7472839.jpg蒙克 《生命之舞》 油画 125cm×190.5cm 1899-1900 年 奥斯陆国家美术馆藏 

    在20世纪初的德国出现了一些表现主义绘画团体和流派, 如德累斯顿的“桥社”(Die Brücke)和慕尼黑的“青骑士”(Der Blaue Reiter)。但是这些团体或流派都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 确切地说,它们是一种氛围造成的必然结果,而营造这一氛围的人正是一批在孤独中艰辛探索的艺术家,艺术史上通常把这样的人称之为先驱或开拓者。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是:罗尔夫、霍德勒、恩索尔、蒙克、亚夫伦斯基、康定斯基、诺尔德和巴拉赫。里德认为,所有这8位艺术家都是“在敌对的当地环境中,为了他们一生中的决定性的日子而孤军作战”,所谓“决定性的日子”可能就是指表现主义团体或流派诞生的日子。    罗尔夫(1849—1938)是一位德国画家。他在50岁之前尚未超越印象派绘画的影响,后来他从莫奈后期绘画和凡·高绘画作品中得到了启发,并受到诺尔德的直接影响,于是在1905年至1906年间完成的德国哥特式教堂系列绘画作品中充分体现了表现主义的特征。霍德勒(1853—1918)是瑞士画家, 早期创作受柯罗和法国写实主义画风的影响,19世纪80年代后其风格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艺术创作中表现出浓郁的缩命论和神秘主义倾向(这可能与他生活的环境有关,他于1879年定居日内瓦,当时卡尔文教在那里十分盛行),其作品造型概括,富有装饰感。詹姆斯·恩索尔(1860—1949)是比利时画家, 其艺术气质上受到了鲁本斯、伦勃朗、包西、勃鲁盖尔和哥雅等大师艺术的熏陶,早期艺术创作体现出印象派的影响。从80年代开始其作品题材多为骷髅、幽灵和可怕的假面具,画面散发着

http://www.rongbaozhai.cn/upload_files/article/355/201209/1_1347334536_551453.jpg蒙克 《呐喊》 91cm×73.5cm 蛋彩、粉彩 1893 年 奥斯陆国家美术馆藏 

一种奇特的恐怖气氛。这些现实中并不存在的形象实际上揭示了艺术家本人纷乱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的强烈程度。也正因为恩索尔在表现内在幻象方面走太远,以致使当时欢迎马奈、修拉、劳特累克和凡·高作品的布鲁塞尔进步艺术团体都不能接受他。从这个角度来说,恩索尔是当之无愧的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之一。诺尔德(1867—1956)也是德国的一位早期表现主义画家。

    一、蒙克的压抑和《呐喊》

    我们非常有必要了解一位现代表现主义先驱者,这就是挪威杰出的艺术家埃德华·蒙克(1863-1944)。提到蒙克,人们的第一个反应常常是那件摄人魂魄的作品《呐喊》(1893年)。看着这件作品,我们几乎觉得它就是沃林格尔关于“抽象冲动则是人由外在世界引起的巨大的内心不安的产物……抽象冲动就是那些与世界的不和谐导致了内心不安的民族所祈求的一种艺术意志,在这种艺术意志中,他们获得了心灵的栖息之所”,“基于这样一种心理状态的抽象冲动,艺术在总体特征上必然表现为,摆脱现实的对象,超越现实的自我,从而最终摆脱理性达到本能的自我”的具体解释,甚至像是图示。实际上,蒙克在用艺术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展示自己内心世界的探索上,甚至比凡·高走得还要远,他对德国表现主义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影响。 

http://www.rongbaozhai.cn/upload_files/article/355/201209/1_1347334716_3790588.jpg基希纳 《德累斯顿大街》 油画 1908 年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 

    1892年,应柏林艺术家协会的邀请,蒙克在柏林展出了55幅作品,在德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1894年,第一本关于蒙克绘画的专著在柏林问世,作者是维利·帕斯托尔、弗朗茨·泽维斯和史坦尼斯拉夫·普兹比泽斯基等人;1902年和1903年,蒙克在柏林展出了更多的作品;1905年,他在德累斯顿附近作画;1906年,他为柏林剧院大厅绘制壁画。蒙克的艺术虽然引起了德国上流社会的反感和不安,但却受到了一大批年轻艺术家的真诚欢迎和支持。这些年轻的艺术家们对当时占据德国画坛的学院派极为不满,他们渴望看到反映当代人真实生活和内心情感世界的艺术。蒙克作品所具有的强烈的感染力使他们惊喜地发现自己终于找到了明确的艺术方向。在蒙克的艺术中,究竟是什么如此深深地打动了年轻人呢?那就是他对当代现实生活的关注,以及他表现这种关注的手段。    处于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蒙克对社会的现状和发展极为敏感和关注,他和当时的许多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一样,在自己的艺术中探索社会和人生的重大问题。他与著名剧作家易卜生、斯特林堡,小说家汉姆生以及诗人马拉美等人结交朋友,尤其倾心于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他曾在1906年亲自为其剧作《灵魂》和《赫达·加布勒》设计舞台布景)。然而,蒙克从来不像易卜生那样以一个局外人或评判者身份来批判和抨击社会,相反他总是与自己的作品有着直接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很多时候他就是作品的主角。他把自己的亲身经历与社会和人生的永恒主题——疾病、死亡、恐怖、亲情、爱情、妒嫉等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蒙克的童年是一个没有欢乐的童年,他自己后来回忆说,

http://www.rongbaozhai.cn/upload_files/article/355/201209/1_1347335028_9219360.jpg基希纳 《柏林街景》 油画 119cm×91cm 1913年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 

“疾病和宗教狂热是我童年时期的黑色天使”。母亲去世时他只有5岁,父亲希望在宗教里寻求慰藉,结果却成了宗教狂热的牺牲品;他在亲眼目睹姐姐遭受疾病的折磨后又再次经历了生死离别的痛苦;他本人也一直在病魔的威胁之下;成人之后的他由于童年不幸的阴影而使他的情感生活更加坎坷艰难;与社会的对立使他必然遭受到压制和打击,以及晚年的精神失常等等。难怪美国艺术史家约翰·拉塞尔说,蒙克所遭受的痛苦属于只有通过艺术的转化才能让人承受的那一类痛苦。奥地利表现主义画家奥斯卡·柯柯什卡说蒙克是第一个进入“现代地狱”,并回来告诉我们地狱情况的人。蒙克童年和少年所经历的这一切使他形成了忧郁、不安、内向的性格,而成年后的社会环境和现状更加深了他的压抑感和精神苦闷,于是艺术成了他唯一的寄托,他不仅要通过艺术来表现、疏通、释放积压在内心深处的郁闷、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获得精神上的慰藉,而且要用自己的经历来揭示社会的丑恶和人生的悲苦与不幸。《病孩》(1886年)、《死亡之屋》(1892年)、《卡尔·约翰大街的夜晚》(1892年)、《母亲之死》(1899年)、《生命之舞》(1899—1900年)等等,均属于这一类主题

http://www.rongbaozhai.cn/upload_files/article/355/201209/1_1347335129_4181213.jpg马尔克 《蓝马》 油画 104cm×180cm 1911 年 沃尔克艺术中心藏 

的作品。正因为蒙克笔下的艺术形象既与他自己息息相关而又超越个体成为其时代的某种缩影,他的艺术才能到今天仍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呐喊》可以说是表现现代人类精神极度苦闷的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在《呐喊》这件作品中蒙克表现一种全然绝望的情绪,画中的每一样东西都在加强这种绝望:人物有形而无实,在感情的重压下曲折摇晃;弯曲的天空和水流、粗壮的桥梁斜线,都把观众引向那张开的大嘴,它正在那里大声呼喊。桥上虽然还有其他人,但画中却有一种可怕的孤独气氛,那声音似乎在呼喊: 生存竟无法逃避,唯有难以忍受的生存痛苦。人们在画上找不到宽慰,背景中绝无一处不在晃动,粗犷的线条和节奏显得很突出,绘画中充满了骚动不安。所有这些,都使画家的感情跃然纸上,他被死亡的念头萦绕着,他表现的意境看起来比死亡还要糟。

    二、基希纳与“桥社”

    1896年至1906年间,印象派、新印象派、印象派之后塞尚、凡?高、高更以及蒙克的作品大量进入德国的德累斯顿,类似《青年》《潘》《画室》和《岛》这样的杂志,不仅大力宣传这类新艺术,而且还刊登那些人们不能亲眼目睹的作品的照片。保守的德国画坛在这股清风的吹拂下开始清醒、复苏,它那历史悠久的表现主义创作手法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从时间上来看,“桥社”是第一个这样的艺术团体。

http://www.rongbaozhai.cn/upload_files/article/355/201209/1_1347335854_5689087.jpg马尔克 《风景中的马》 油画 85cm×112cm 1910 年 埃森福克旺博物馆藏 

    20世纪初的德累斯顿虽然拥有一所设施完备的艺术学院,但是最初的新艺术团体却并非诞生在这里。我们知道“桥社”的发起人恩斯特·路德维希·基希纳和另外三个创始人,弗里茨·布列依尔、埃里希·赫克尔及卡尔·施密特·罗特鲁夫,都是德累斯顿技术学校建筑专业的学生。这些年轻学生对当时德国画坛的现状深感不满,他们对虚情假意和描绘表象的艺术非常厌恶,他们强调绘画必须表现画家的内在自我,渴望能创造出揭示内心真实世界的作品。共同的认识和理想使他们走到了一起,并遂于1905年宣布成立“桥社”。他们认为凡·高是受“内在力量”和“内在需要”所驱使的艺术家的典型例子,他通过绘画主题所传达的“物”与“我”的同一性或移情效果产生了摄人魂魄的力量。他们同样也被蒙克那些充满死亡和恐怖气息的画面所深深吸引。另外德国民间艺术和德累斯顿人种学博物馆所收藏的非洲或太平洋岛屿上的民间艺术和原始艺术也是他们艺术灵感的源泉。他们狂热地投入自己的艺术创作,用艺术形象来表达内心的激情和幻想;他们任凭情感的冲动,豪不顾忌形体的扭曲和变形。他们终于在坚持各自的个性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桥社”的艺术风格,即简化的自然形体、充满表现力的线条和丰富生动的色彩。其中丰富生动的色彩是“桥社”与慕尼黑的“新艺术家协会”和“青骑士”最大的区别所在。“桥社”在1906年秋举办了首次画展后开始产生影响, 一些艺术家遂与之建立联系,其中有埃米尔·诺尔德、马克斯·佩斯泰因、基斯·凡·东根和奥托·穆列尔等人。不过这些人与“桥社”的关系是比较松散的,基希纳及其三个同学自始至终都是“桥社”的中坚力量。1913年,由于多种因素,尤其是经济因素,“桥社”作为一个团体而宣告结束,其成员各奔前程。但此时表现主义在德国艺坛已占压倒之势,慕尼黑取而代之成为这一运动的中心。

http://www.rongbaozhai.cn/upload_files/article/355/201209/1_1347335923_2611695.jpg康定斯基 《俄罗斯美人丹配拉》 41cm×28cm 1905 年 慕尼黑国家美术馆藏 

    基希纳(1880—1938)是“桥社”最重要的画家。他比蒙克年轻16岁,他的童年显然不像蒙克的那样悲苦凄凉,然而他对人生的认识和艺术的理解却与蒙克十分相似。贡布里希在分析蒙克的《呐喊》时说,如果我们认为画面中表现人类极度痛苦和恐惧的形象是不美的,蒙克准会予以反驳。因为他认为生活不仅有愉快,而且也有不愉快的一面, 童年的经历和作为成年人所目睹的社会现状,更使他坚信社会不愉快的那一面—疾病、死亡、贫穷、暴戾和灾难等等,给人造成的巨大痛苦是更真实的存在。作为艺术就是要表现这样的真实, 揭示在这种痛苦重压下人的内心世界,否则艺术就是一种伪善。当20岁的基希纳看到所谓的“现代德国绘画”作品时他是那么的吃惊,他说:“那些画的内容和技法都是那么单调、沉闷,根本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在艺术画廊内只有那些苍白而没有生气的拙劣的绘画作品。而在画廊之外, 却奔腾着生活的洪流,有色彩,有阳光,有阴暗…… 为什么那些可敬的先生们,不去描绘真实的生活呢?因为生活在发展,原因即在此。他们既没有看到,也不了解。因此当时我想—我何不试试? 我就这样开始作画了。”

http://www.rongbaozhai.cn/upload_files/article/355/201209/1_1347336006_8754577.jpg康定斯基 《构图6 号》 油画 107cm×95cm 1909 年 慕尼黑伦巴赫美术馆藏 

    从《埃里克·赫克尔肖像》(1908年)和《德累斯顿大街》(1907年)这两件油画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他模仿蒙克的明显痕迹。1911年秋“桥社”迁至柏林对基希纳的艺术发展无疑起到了关键的影响。较之德累斯顿,柏林为基希纳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他1912年开始在国际上崭露头角。与弗朗茨·马尔克的邂逅使他有幸同康定斯基及其“青骑士” 团体交往;与蒙克在科隆举办的一次国际性艺术展览会上相遇;被邀请参加在美国纽约、芝加哥和波士顿举办的军械库展览。在此期间他创作的艺术作品已经具有了自己的独特风格,特别是他逐渐发展出一种处理都市景象的新技巧。所有这些都突出地表现在《柏林街景》(1913年)、《大街上的女人》(1913年)和《市场与红塔》这样的作品中。    我们看到在《柏林街景》里已全然没有了《德累斯顿大街》所具有的模仿蒙克的痕迹,它给观众的第一印象是哥特艺术传统中那特有的拉长的人体和非自然的色彩。接下来的感觉便是对画面上柏林街景的真实性的疑虑。毫无疑问,这与当时真实的柏林街景并无相同之处。根据约翰?拉塞尔的描绘,“柏林在19世纪下半叶获得了发展:宽阔的林阴大道和众多的十字街口、宽敞的人行道,足以让男女行人往返其中,其实根本不像表现主义绘画作品中所描绘的那样,即狭窄拥挤的街道和压顶之势的高楼大厦。”关于这一点,基希纳本人解释的十分清楚, 他把“桥社”成员看作是“新型的德国人”,他说:“德国人的艺术创作活动根本不同于拉丁人的艺术创作活动。拉丁人模仿存在于自然中的客观物体构造艺术形式。德国人根据幻想、根据他独自的内在想象创造艺术形式。视觉到的自然形式只对他起到象征的作用……,而他寻求的美不在物体的表面而是在其深层。”显然,基希纳所表现的柏林街景是他幻想中的柏林街景,其依据是艺术家本人对柏林这座正在崛起的现代城市的认识和理解。 三、蓝色的骏马——青骑士

    现代艺术史家认为“桥社”虽然是德国第一个现代表现主义绘画团体,但在时间上居于其后的“青骑士”在艺术史上的意义则要大得多,这主要是因为该团体拥有一位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瓦西里·康定斯基,他不仅是“青骑士”的创始人之一,而且他关于抽象绘画的思考、理论和实践直接导致了抽象艺术,尤其是以美国为中心的抽象表现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青骑士”的诞生地慕尼黑是欧洲最活跃的艺术探索中心之一,当时这座开放而宽容的城市吸引着世界各地思想活跃和勇于探索的年轻艺术家们。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一大批俄国艺术家,尤其是瓦西里·康定斯基。1911年康定斯基等艺术家由于意见上的分歧而退出慕尼黑“新艺术家协会”另行组织新的艺术团体,这就是著名的“青骑士”集团。    “青骑士”一名源出于康定斯基和马尔克在1911年开始编纂、1912年出版的一本刊物《青骑士年鉴》。康定斯基本人对这个名称的解释是:“弗朗茨·马尔克喜欢马,而我喜欢骑士,我们俩都喜爱蓝色,名称的由来就这么简单。”“青骑士”既不是一个运动也不是一个学派,没有明确的纲领,只是一个由众多艺术家组成的团体,这些艺术家在1911年至1914年间经常在一起展出他们的作品。但是,该团体却有两个非常突出的特征。第一个是其成员来自不同的国家或地区,这是20世纪现代艺术流派或团体或运动的一个典型特征,康定斯基、马列维奇来自俄国,马尔克、麦克是德国人,康本东克、门特、卢梭和德劳内是法国人,保罗·克利是瑞士人,让·汉斯·阿尔普是法国人;第二个特征是其艺术思想和观念十分开放和宽容,充满着活力。关于这一点我们从1912年12月《青骑士年鉴》的目录内容上可略见一斑。目录读起来好像是一份关于现代思想的索引,它包罗万象:完美的国际主义、对戏剧和音乐的相互参考、对原始艺术的高度重视、对文化等级制的彻底否定,以及相信能从儿童艺术、民间艺术……中获取很多东西。“青骑士”的绘画创作向原始艺术、东方艺术、民间艺术,以及音乐和戏剧艺术借鉴的做法,预示了现代派将会朝这一方向的极端发展——绘画平面的突破、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界线的模糊,等等。另外,“青骑士”成员具有一种普遍的形式概念,即马尔克所说的那种用来表现艺术之“神秘力量”的“神秘的和内在的力量”。总的来说, 这一团体的艺术创作风格是受康定斯基、马尔克、亚夫伦斯基、克利等艺术观和艺术实践的影响,但其中康定斯基艺术思想和艺术理论的影响占主导地位。

  

 

<!-- 关键词:常宁生 蒙克 德国 表现主义 责任编辑:admin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