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自主游戏》培训心得(伍霞)
(2021-04-19 15:24:55)分类: 学习笔记 |
4月16日上午,有幸聆听了安庆师范大学冯艳慧教授的《幼儿自主游戏》的讲座,冯教授做了三方面的介绍:游戏的相关概念/关系,幼儿行为的观察与支持,游戏故事的因素。冯教授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介绍了自主游戏的有关概念,对一个个与幼儿生活相关的生动案例进行讲解、分析,分别站在教师和孩子的角度来剖析自主游戏的相关问题,解决老师的困惑,通过本次学习,让我收获满满,对自主游戏有了新的认识,最大的感受有两点:
一、游戏与教学的关系从两者并列走向两者融合。幼儿园的课程要素分为:目标、内容、方法、形式、评价。目标要由结果取向向过程取向发展,内容要由知识逻辑向儿童经验发展,方法上要由传递、灌输转向启发、诱导,形式上由小组、集体转向个别、小组,评价要由目标评价转向过程评价。教师要让幼儿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最高境界,在游戏中发现幼儿的无意学习,在游戏中隐含教学意图,使幼儿在游戏与教学统一中获得自主发展。很多时候,教师会以成人的眼光、指导者的角度来看待孩子的游戏。事先设计好游戏目标、过程,引导幼儿按照老师预先制定的目标进行游戏,稍有偏差就会纠正幼儿,幼儿的自我体验、自主创造的权利被剥夺了,打消了幼儿自主游戏的积极性。
二、游戏行为的观察与支持:看见孩子,看懂孩子,支持孩子。
《指南》指出:“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体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在自主游戏时,教师要看见孩子:教师要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观察,观察幼儿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表现,并将其记录下来,一定要眼里有孩子。看懂孩子: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能力发展水平、个性、兴趣特点、学习能力等进行综合测评,分析孩子行为背后的意图,深入了解分析幼儿的心理,不能仅仅停留在幼儿行为的表面,也不能对幼儿抱有成见。支持孩子:教师看懂孩子以后,要支持孩子,为孩子的发展提供条件,如设计符合幼儿发展需求的个性化课程,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游戏材料,帮助幼儿解决游戏中的困难等等。教师是幼儿问题的帮助者,不是替代者或裁判。
此次培训,让我反思自己的行为,在一日活动中,我总是喜欢把控幼儿,怕孩子这里不会,那里搞不清楚,要不就是担心孩子把东西弄坏了,或者是担心他们不小心摔了,给孩子自主游戏的机会很少,大多时候孩子都是按照我事先设计好的课程进行学习、游戏。其实,把时间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孩子会在一次次地游戏实践中总结经验,收获成长。小班的孩子特别喜欢玩娃娃家游戏,一次游戏时,冉冉、玥儿两位小朋友争抢玩具,两个人都想要炒饭的小铲子,我正准备走过去叫她们两个停下,这时在娃娃家游戏的的伟伟、轩轩、妍妍看她们在来回争夺玩具,就唱起了拔萝卜的歌曲:拔萝卜,拔萝卜,嗨哟嗨哟拔萝卜······冉冉和玥儿也跟着唱起了歌曲:拔萝卜,拔萝卜······唱着唱着她们忽然不抢了,接着就是哈哈大笑。玥儿说:“我们一起玩吧”。冉冉说:“嗯,我们是好朋友,去炒菜咯”。看,孩子们在唱唱说说中就解决了问题,刚才争抢小铲子的事情早就忘光了。
陈鹤琴先生认为“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说,儿童的各种能力是在游戏中获得的。”游戏是幼儿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让幼儿成为自主游戏的主人,体验游戏的快乐,并在快乐中成长,教师也一定会在一次次的观察、总结、反思中收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