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科比尝试改变打法 对湖人利多于弊

(2015-01-06 14:43:06)
标签:

体育

分类: 篮球评论

   科比尝试改变打法 对湖人利多于弊

新赛季以来,科比有喜也有忧,喜的是职业生涯得分超过乔丹,科比说过:不做乔丹,要做自己。这算实现了科比的一个梦想,忧的是他成为新打铁王后,湖人的战绩不佳、排名靠后,这些责任多多少少怪罪到科比头上,有人认为科比没有起到球队领袖的作用,虽然科比新赛季投篮命中率高达81%,但是还是被一些人看作是科比过于自私,没有考虑别人,诟病科比的人提出的问题确实够科比喝一壶了。

科比不管是为了自己也好,是为了湖人也好,是到了该认真考虑这些问题的时候了,日前从湖人官方传出消息,说科比正在改变打法,这种改变球迷们也从最近的几场球看出一些端倪,其实科比现在如果想得开一点的话,没必要那么一个人去拼命,他各种MVP有了,球王也做了,黑曼巴精神也树立起来了……现在就是安度职业生涯的最后阶段。

但是,人呀都是说的比做的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改变一种习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况科比要改变一种伴随他一生的打法习惯,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个人的比赛打法也是一种习惯、行为,而改变一种习惯、行为主要是态度的问题。社会心理学家一直认为,态度是行为的决定因素,也是预测行为的最好途径。说句实话,科比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比较低调的人,作为一个大球星,要改变一种打法、改变一下态度,何况是对湖人发展有好处的态度,没有什么难的,也根本不需要任何人来劝导,只是私下和斯科特沟通一下就行了。

     既然科比说出要改变一下打法,但不是说要改一下就能改的,人对社会环境有一个适应过程。换句话说,科比的这种改变也要根据每场球、不同情况做出调节,今天这场球将是科比做出改变、调节的其中一个过程,那么科比会有怎样的改变呢,改变的结果会如何呢,这是广大球迷亟待知道的。

今天科比还是打先发,据说为了对付开拓者,科比可能明天会休息,所以这场球要科比多打一会,这场球,科比在极大的舆论压力下,是坚持自己老套打法,还是选择更多地传球,帮助队友进攻呢?按照科比的性格,他是一个不服输的人,比赛怎么打,还要看科比临场的发挥和变化。

开局,双方的枪声在远离篮筐的地方打响,2分钟之内两边都没有外围投篮,湖人在外围打不开,没有篮的情况下,自然会考虑到科比,无论怎么说科比的命中率是全队最高的,不说过去的神投,就新赛季也是他最高,所以这时候队友把球传给科比,科比当然不负众望,第一投2分,接着又干拔3分,开场5分也算是科比的开场白吧。对于科比这种打法,一直以来对科比的批评太多,但是科比关键时刻确实能打进,尚且科比在场上做得事情很多,而都是正确的,所以科比的一些做法,包括关键时刻出手投篮,这也是斯科特教练认可的。

科比首发打头阵,而且为湖人开了一个好局,但是很快科比被斯科特换下场休息,斯科特在科比投篮高峰时把科比换下场,一定是有其用意的,也许想让科比多休息一段,到关键时刻再上场去做救火队员,或许是这个昔日的队友想给科比减轻一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帮助科比一起调整和改变打法,这也许就是斯科特聪明之处,但是斯科特做法上还是必须偏向于球队的发展,毕竟他还是湖人的教练,球队的胜利才是他主要的工作和职责。

到第二节可以看出,科比开始有意识的打配合,首先是和布泽尔的配合,接着又和乔丹-希尔、尼克扬的配合,科比的传球很秒、一个接一个精彩的助攻,打出小高潮。科比在有意识助攻的过程中,其实也起到了转移注意力的作用,使自己有了更多的空挡,同时又结合自己的打法,突破上篮、反身后仰,在科比的助攻、带领下,湖人在第三节、第四节精彩不断,从而紧紧咬住了比分,坚持到最后的反击。

科比这场球,上半场出手投篮比往常都要少,到第四节前半段,他的得分一直停留在11分,这种低得分是平时很少见的,但是科比的助攻却比以往多得多,直到比赛还剩2分钟,科比才第一次走上罚球线,说明科比的个人单打、强攻很少,这也是科比职业生涯罕见的。    

尽管科比的全场只得近20分,但是全队的得分提高了,科比的助攻数明显增加了,队友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这场球科比确实改变了打法,不是以个人单打独斗为主,而是从全局出发,注重整体打法,最终经过全队的共同努力取得了胜利。

事实证明,科比改变打法,对自己不会那么累,队友也分享了比赛,对球队取得胜利,对斯科特也有很好的交代。一言蔽之,科比改变打法,对湖人发展是利多于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