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七上15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相关资料

(2018-09-09 07:11:33)
标签:

转载

七上15课《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相关资料

    ---《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

整理:平原五中2010

1、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教案教学设计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体会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写出的一幅幅美妙的风景图,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 
2
、背诵四首诗,重点理解诗词中景物描写和抒发感情的佳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增强学生古诗文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1
体会四首诗的意思。 
2
、品味诗、词的特点。 
教学难点: 
1
、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2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国的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分别有哪几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 
生: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师: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学习《观沧海》 
1
、走近作者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2
、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听准字音、停顿 
(2)生齐读,师指导其不足之处 
(3)生自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3、研读诗歌 
(1)教师讲解: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接着写山岛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字用得尤其出色。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 
2)学生合作探究: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绘制大海形象的? 

教师点拨: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小结: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4、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全诗。 
三、研读《次北固山下》 
1、解题: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闻名。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2、朗读 
3、研习诗歌内容: 
 疏解诗句: 
  客路,指旅途。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行舟相对应。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书,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整体把握: 
 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像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潮平 
 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明确: 
 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潮平一语,为下句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由于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自然想到要借雁足给他传递家书。 
 名句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显得开朗一些。 
4、学生练习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 研读《钱塘湖春行》 
1、解题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钱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时写的。钱塘湖,即杭州西湖。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2、朗读 
3、探究诗的意境。 
  统读全诗,从中归结出诗人的游踪。 
  我们说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水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说云脚低 
  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为什么争暖树?燕子啄泥衔草、营建新巢,从中能见出什么? 
  第五、六句写了什么?为什么说乱花迷眼?这样写,跟诗题有关吗?浅草有什么用意? 
  最后两句是怎样结住全诗的?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 
 明确: 
  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即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水面初平云脚低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水面指西湖湖面。水面初平写春水新涨,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的景象。云脚低指白云重叠,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脚,有下垂义。 
  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还是初春季节。这里的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莺和燕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 
  第五、六句写了花草。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久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这样写,暗切题中字。草初生,故,也是早生景象;没蹄,也是暗切字。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小结: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至。开头写湖平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令人目迷神驰。 
4、学生练习背诵。 
二、指导自读《天净沙秋思》 
1、解题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所作杂剧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黄粱梦》等15种。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  
《天净沙秋思》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天净沙,是曲牌名。 
2、朗读 
补充解释: 
 古道,指古代通行的道路。 
 断肠人,指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 
3、学生默读,根据课文展开想像,写一般描述性文字,内容不要增删,顺序可调整,字数在150字左右。 
  例文: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的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4、探究: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什么样的感情?请按文章的层次作简要分析。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些,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全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第二层次(四、五句)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断肠人在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前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系为此作铺垫。 
5、背诵这首小令。熟背读歌五首,依学习小组进行竞赛。 

 

2、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教案教学实录

《观沧海》 
  师:同学们,有谁能讲一点关于曹操的故事 
  生:我知道,他是一很坏的人,他逃跑的时候杀了他的救命恩人。 
  生:曹操是一个奸雄,他想篡位当皇帝。 
  生:他多疑,而且很凶残,杀死华佗,自己脑颅里长毒瘤死了。 
  师:看来,曹操在同学们的眼里没有好的印象。其实,曹操是一位大英雄,而且是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并且也是一位出色的大诗人。我们现在开始一起学习曹操的一首诗《观沧海》。先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的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接下来,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看谁知道的信息最多。 
  (学生读书三遍。) 
  生:我从诗句知道这首诗写了如下内容:碣石、沧海、山岛、树木、花草…… 
  生:不是花草,而是百草。还有秋风、洪波、太阳和月亮、银河。 
  生:老师,我认为还有歌,好像曹操在唱歌。 
  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不过我有一个疑问,曹操是什么时候看沧海,是白天还是夜晚? 
  生:肯定是白天,哪有漆黑晚上去看大海的事? 
  生:不对,是白天和晚上都看过,因为诗中说日月之行,就表明两个时候都去过。 
  师:看来曹操真是一个诗人,很有雅兴的。对于同学们的回答,我们暂且不评价。我还有疑问:太阳和月亮是从哪里出来的呢?银河又从哪里出来的呢? 
  (学生沉默。) 
  生不太清楚…… 
  师:假如诗中有答案,你能找出来吗? 
  生:(读课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和银河都是从沧海中来。 
  师:同学们,你们对宇宙有了解吗?日月和银河都是从地球的沧海中出来的吗? 
  生:不是的,诗中说沧海能装下日月和银河,是错误的。老师,您说曹操是一位诗人,怎么连这个常识都不知道? 
  师:是的,诗人连常识也不知道,是有些名不副实吧!不过,我们知道有一句熟语:宰相肚里能撑船。是什么意思?你们思考一下。 
  生:是宽宏大量的意思,就是不怕别人说闲话。 
  师:这句熟语中,把宰相肚比作了什么? 
  生:我想宰相肚可能比作江河湖海,因为只有江河海洋里才能行船。 
  师:既然能用江河湖海来比喻人博大胸怀,那么,涛中是用什么来比喻诗人的博大胸怀的? 
  生:日月和银河。 
  生:不对,应该是沧海,因为诗中不是说日月银河出自于沧海吗?既然沧海能吞吐日月银河,沧海就比日月银河大,所以,诗中用沧海比喻诗人的博大胸怀。 
  师:看来,我们前面讨论的问题就有办法解决了,争辩白天与夜晚,都没有多大的意义。这四句诗根本不是诗人眼前的景物,那又是什么呢? 
  生:是诗人的感觉。 
  生:是诗人的想像。 
  师:分析不错,哪些又是诗人所见到的实在景物呢?请渎课文。 
  生:(齐读)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林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师:这首诗既有实景也有虚境,虚实结合。全首诗条理清晰,一日了然。读到这个时候,我们也解决了最后两句诗的问题。 
  生:因为课文上有说明,最后两句每章都有,与本诗正文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师:请同学们读背这首诗。 
  点评:这首诗不太难,就要求教师用最经济的手段传达最丰富的内容;,就这首诗来看,教学目的明确,探究问题深刻,学生活动充分。教师在这一堂课中,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教师从学生的问题中理出总问题,这既疏通了诗的疑难点,也抓住了主线,产生了一石二鸟的效果。 

《次北固山下》 
  师:离愁别恨,自古有之,古代交通不发达,人事淹蹇,音书滞阻,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由此乡愁成了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现在学的这首诗,就是写乡愁。我们要学习诗歌的朗读方法,在读中去理解诗的意蕴。请同学们先读诗,扫清一下字词。 
  (学生读书,老师板书题目。) 
  生:我对第一句的意思不太懂。 
  师:我们先弄清客路青山的含义。 
  生:客路是旅途的意思,青山指北固山,就是这个字不大理解。 
  师:不懂不要紧,读后一句就可以有些眉目了。诗人这时在旅途中是步行,还是乘什么交通工具? 
  生:诗人是乘船在江中,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 
  师:很精当,读懂了诗的意思,而且也理清了诗的特殊的结构形式。而且把的意思也说清楚了。我有一问题不懂,想请问一下同学们,诗人的家乡在何方? 
  生:是洛阳人,课文下面的注释已经说明了。 
  生:(补充)老师,其实诗中就有答案。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师:看来对一个问题可以从多个途径去解决。看注释,是学会查资料的方法;读诗句,是学会深读课文的方法。孤身一人在南方,远离家乡,你们能体会到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生:游子漂泊在外的思乡之情,因为与乡书归雁遥相响应。 
  师:感悟颇深,说出了诗中的妙处。我想问一下,诗人行船江上,又是怎样的一个情景呢?读一下诗吧! 
  (学生读诗,并且讨论。) 
  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风平浪静,帆端端正正地挂在桅杆上。 
  师:说得多么有诗意,同学们能指出这两句诗中哪几个字用得好? 
  生:我想有这四个字:平、阔、正、悬。因为老师经常提醒我们写文章注意动词的使用。 
  师:我们知道了船行江上的情景,诗人行舟又是什么时间呢? 
  (学生读诗讨论。) 
  生:有些糊涂,里面点了几个表时间的字:日、夜、春、旧年。好像有些矛盾,不好回答。 
  师:我们先疏通一下几个词。海日残夜是什么意思? 
  生:海日是海上的太阳;残夜指夜将尽未尽之际。 
  师:那么,这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意思?生:夜将尽未尽之时而东力?海日已经冉冉升起,当旧的一年还没有逝去而江上已呈露出春意了。 
  师:对于刚才不懂的表时间的词,我们应该明白了它们的意思了。同学们能从这两句诗感受出代表美好的事物吗? 
  生:过年。因为诗人是在年夜里行舟到天明。 
  师:有道理,不过谁还有自己的看法? 
  生:准确地说,应该是这两个字:,它们才是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两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意志和情思。其实,诗人并不是太苦闷,而是乐观的积极的。 
  师: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行驶。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人。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下面我们学习一点读诗的知识。五言律诗按音节划分,形成二二一二一二的节奏。 
  (老师板书,听录音范读,教师指导划分音节,找韵脚。) 
  点评:教学这首诗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从诗的内容。远在异乡为异客的游子,在岁残腊尽之际怎没有思乡之愁呢?老师在导入语里已经给这首诗定了感情基调。教学中的读、品都是围绕这条线进行的。第二,从诗的形式。这其中抓了两个宇:读与品,读中有品,品中有读。品字眼,也是为了理解诗所要表达的情感。最后一个环节,划音节找韵脚,弄清楚格律诗的特点,进行了有效的朗读训练。 

《钱塘湖春行》 
  师: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人们就会联想到苏轼诗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西施的面影,让人醉心于西湖美丽的景色,心向往之,去领略一番她的神韵。现在,请同学们读《钱塘湖春行》这首诗。并思考一个问题:这首诗写春天什么时候的景色? 
  (学生大声朗读诗。) 
  生:春天,而且是初春。 
  师:我们能否从诗中找出表现初春的词语? 
  生:水面初平,初春的雨水还不大。 
  生:争暖树,春寒未退,所以莺争着栖集在朝阳的树枝上。 
  生:啄春泥,燕子才回来筑巢。 
  生:没马蹄,草还没有长深。 
  师:下面,我们听录音读,闭着眼,用心灵去聆听西湖迷人春景的花香鸟语。 
  (学生听录音,并且模仿朗读。) 
  师:我们听出春天的什么景色? 
  生:我听出了春天鸟叫声,马蹄轻快的脚步声,叭嗒,叭嗒……由远及近,而又渐渐远去。 
  生:我听出小孩子欢快的叫跑声,估计他们欢呼天上的风筝,或者是在地上打着滚儿。 
  生:我听到了湖面上划船戏水的喧闹声。那时候的船应该是木制的,船上应是一对对情人在谈恋爱。 
  (笑。) 
  师:想像丰富,不过那时的人们还不能如现在这样自由。还能够听出什么来? 
  生:我听出风声,是带着一丝丝凉意的清风,与三两个好朋友,迎着风在湖堤上欣赏湖光山色,好不惬意。 
  生:我听出几个小燕子在树上争食,老师,您听,燕妈妈还在轻声地说:孩子们,小声点,别急嘛。
  生:我能听出小草从泥土中钻出来的嘶嘶的声音。 
  生:春天的花的香气进了教室。 
  (笑。) 
  师:同学们各抒己见,展开想像,又切实际,同学们的文学感悟能力很强啊!不知谁能用耳朵听出色彩来?(学生笑。)我们从诗中找出表示色彩的词。 
  生:有绿和白。 
  生:还有:是五彩缤纷的,所以也是色彩。 
  生:应是碧绿色或青绿色。 
  师:愿你们用美丽的画笔去描绘多姿多彩的春天吧!我们接下来,看多媒体画面,请先用口头表达,然后用笔去写。 
  (略。) 
  师:七言律诗从音节上划,形成二二二一二二一二的节奏。请同学们划一下这首诗的音节。(学生听录音,再由一学生范读,学生竞背。) 
  点评:这节课从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其实,这个字,不仅仅是听觉方面的活动,而且是心灵感官的互动。这个是回忆的过程,是叙述的过程,是想像的过程,是创造的过程,是一个想诗的过程。这节课从的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笔头写作能力。最后出现的多媒体画面,让学生先看画面说,说出画面的诗情来;然后写,写出画面的诗味来。 

 

《天净沙》 
  师:下面我们开始学一首散曲。请同学们先读曲。看谁能够在3分钟之内把这首散曲背下来。 
  (学生读书5分钟后检查背诵。) 
  师:同学们3分钟就能把这首散曲背下来,说明这首28字的小令易于吟诵。你能说说对这首小令的感受吗? 
  (学生读书,分组讨论。) 
  生:从题目就能感受到一种悲戚的景象,秋天百草凋谢,万物肃杀,毫无生机,这是秋的意思;呢?不外乎有相思、愁思、哀思、思念、思乡、思亲等意思。 
  生:这首小令表现的是一个漂泊他乡的游子的羁旅之愁,思乡之情。因为曲中有一句说:断肠人在天涯。 
  生:有些词语写得很凄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 
  生:有些词语写得很温馨:小桥、流水、人家。 
  生:凄苦中有暖意,悲愁中有喜悦,清冷中有温馨。 
  生:老师,我认为其中的小桥流水人家,其实是那流浪天涯的断肠人所幻想的情与景。 
  师:想像奇异,不同凡响。 
  生:那不应该是想像的虚景,我们可以叙述他的情感流程:缠着枯藤的老树上,乌鸦已归巢了。旁边,小桥流水的稀疏村舍,已是炊烟袅袅。骑着瘦马的游子还在荒凉的古道上,疲惫地走啊走。唉,夕阳西下了,漂泊异乡的游子愁肠寸断啊。 
  师:同学们,展开你的想像,构思一段游子思乡的情景,作为课外作业。我们学完这五首诗歌,我想通过对对联的形式考考大家,请你们作好准备,明天进行。 
  点评:因为《天净沙?秋思》仅28字,短小精悍,所以采取了先背再品的教法。在教师的引导和调动下,品析也很有步骤地进行,学生能感觉出诗句两种不同的物象,再体会出其中的意象。学生有很高的参与学习的热情,学习方式有很大的转变,由被动地接受转变为主动地发现、探究。 

 

                  3、相关资料链接

 

链接地址:七上15课《古代诗歌四首》备课资料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