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巴中】西龛佛爷湾之天龙八部

分类: 像 |
四川石窟中的天龙八部护法最早始于隋代的广元皇泽寺28窟,从隋到五代将近三百多年间均有雕刻,其中以盛唐时期最为流行。在西龛佛爷湾,有多达4龛天龙八部造像,且时期集中在盛唐,在这里可以观赏到最具有盛唐风格的四川天龙八部造像。
10号龛,主尊为弥勒佛,后壁有六尊天龙八部。▼
天龙八部护法神一般都作为石窟造像的辅助形象浮雕于洞窟后壁或中心坛背屏上。八部,分别为天部(天神),龙部(龙)、夜叉(鬼)、乾达婆(乐神)、阿修罗(非天神),迦楼罗(鸟),紧那罗(歌神),摩罗罗迦(蛇神)。各形象一般如下:
一、天众一般为披兽皮人物。
二、龙一般作人像,头后雕一龙。
三、夜叉一般面目狰狞,有时也为人形,头发直竖,手中握一小儿。
四、乾达婆一般做一长耳形象。经疏云其“身黑相现,即上天奏乐,往世好观妓乐”。其长耳形象可能取其“听妓乐”的特征。
五、阿修罗常作三头六臂,也有三头四臂。
六、迦楼罗一般为人形鸟喙,有些也为人形,头顶上有一鸟。
七、紧那罗常作人形,头上有一角。经疏云其为“天帝丝竹乐神,小不如乾婆, 形似人而头有角”。
八、摩睺罗迦常为人形颈缠一蛇。唐《慧琳音义》曰:“其形人身而蛇首也”。
具有天龙八部题材的龛窟一般较大,人物众多,除去天龙八部中的八位以外,一般还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和二力士的组合。当然基于雕刻的空间,有时天龙八部也不一定就是八个,有一些只有四个或者六个,有一些还会更多。和广元的天龙八部有所不同的是,佛爷湾盛唐时期的几龛天龙八部中并没有天王,包括后壁也没有隐藏,菩萨之外就是力士,或具有时代性。
龛壁有唐开元三年(715年)造像记:“菩萨圣僧金刚等,郭玄亮、毗季奉为亡考造前件尊容,愿亡考乘此微因,速登净土弥勒座前,同初会法,开元三年岁次...”这是两兄弟为亡父所造的一龛弥勒佛。
天龙八部中的迦楼罗(鸟喙),乾达婆(长耳)和阿修罗(三头六臂)。▼
乾达婆(长耳)▼
阿修罗(三头六臂)▼
龙众(头顶龙),天众(兽冠),摩睺罗迦(颈缠蛇)。▼
龙众(头顶龙)▼
5号龛▼,各种天神多达7位,其中有几位尚可分辨。
从左到右为,阿修罗(三头六臂),未知,天众(兽冠),未知,紧那罗(独角),夜叉(凶像)。▼
紧那罗(独角),夜叉(凶像)▼
21号龛▼,自上而下是龙,天众,夜叉。
天众和夜叉。▼
后壁似乎是宋代补刻的人物。▼
盈舞殿三千女,缥缈飞天十二台。▼
这龛可能为佛爷湾年代最早开凿,力士的长裙,天龙八部的样式,X型菩萨璎珞,游戏坐的天王,龛壁的盘龙,大龛中的小佛龛,都和旁边的盛唐窟龛有所区别。
另外,龛壁还有两则题记,分别提于唐乾符五年(878)和前蜀永平三年(913),不过这两则都不是开龛题记。
唐乾符五年题记:“子蒙广之、义之、义、敷言、中誉、义卿、七人,乾符五年十二月三日提,四子见撰书。”▼
前蜀永平三年题记:“检得大隋大业五年造前件古像,永平三年院主僧傅芝记”。五代僧主持捡到隋代的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