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广元】皇泽寺摩崖造像(一)

标签:
造像 |
分类: 像 |
如果问我川北第一石窟是哪个,我会认为是皇泽寺,虽然千佛崖规模更为宏大壮丽,但论及龛窟精美程度、观赏性及震撼性,无疑都是皇泽寺这龛隋代造像更让人难忘。

皇泽寺石窟位于广元市城西一公里的乌龙山脚下,隔嘉陵江与城区遥遥相望。“皇泽寺”之名,大约始于唐代,现存寺内有后蜀广政二十二年(959年)碑,碑题作“大蜀利州都督府皇泽寺唐则天皇后武氏新庙记”,文中称“寺内之庙,不知所创之因,古老莫传,图经罕记”。说明皇泽寺创建历史久远,当时的人们已经说不清楚它的来历。

而皇泽寺又是供奉武则天的寺庙,《广元县志》说:“武后秉政,建皇泽寺,至今乡号则天焉;或曰寺已前有,则天复修,更名皇泽”。则皇泽寺之得名当与武后生于广元有关。

此龛高6.8米,主尊高4.8米,有财力开凿如此之大的龛者,非一般地方政府官员,据说为隋文帝第四子蜀王杨秀开凿。

皇泽寺现存龛51个,主要分布在写经洞区,五佛亭,大佛楼三处,崖壁上还有零星几龛。此篇作重介绍28号大佛龛。

28号龛▼,规模宏大精美,在国内同时期几乎很难见到这样的艺术佳作,造像上保留了北朝造像的诸多因素,如端正直立的站姿,稍微向外摆的群边,低矮莲花底座,都具有北朝隋代风格。

主佛,弟子,菩萨,给人的感觉都是端端正正,尤其菩萨,没有唐以后那种婀娜多姿的姿态,且璎珞形状和隋代菩萨X形几乎一致。

主尊开脸具有北周和隋的敦厚感,花状耳垂较为独特,但似乎为后加之物,是以左右胁待菩萨的耳坠为样板。▼

弟子迦叶▼,着袒右肩袈裟及内衣,右手握拳下放,左手握香料瓶及长柄香炉,香炉为后补。
大势至菩萨▼,头戴三宝珠冠,冠中间释宝瓶,应为大势至。菩萨风格很隋代,无论是开脸还是衣纹装饰,隋至唐这一段时间可能是菩萨璎珞最为繁复缛丽的阶段,各种璎珞交叉,珠光宝气,不胜华丽。
桃形火焰背光常见,但背光中的圆形小佛龛,这个就不常见了,两个菩萨都一样,七佛龛,最上面内为一佛二菩萨,略不同。龛尖还有帷帐,很独特。▼

观音菩萨▼,立于单层覆莲圆座上,圆形头光,头座为莲瓣,层层叠叠;头戴三珠冠,冠中有立佛,应为观音。

另外,很多细节具有一定的四川南朝佛像风格,不全是北方中原系,如主佛头背后的圆形莲花状头纹,胸前结痂,菩萨头冠上的圆形璎珞纹路,还有主尊衣带和菩萨头带尖上都有三个装饰物,都和成都万佛寺出土的南朝隋代佛像有很多相似性,很具有四川地域性。
28号龛具有中国最早形象化的天龙八部,唐以后四川天龙八部题材的窟龛很多,但比此龛精彩的天龙八部不多,只可惜部分风化不能分辨。
天龙八部在四川石窟中分布广泛,时间跨度长,造像的特征基本相同,一般都作为石窟造像的辅助形象浮雕于洞窟后壁或中心坛背屏上。八部,分别为天部(天神),龙部(龙)、夜叉(鬼)、乾达婆(乐神)、阿修罗(非天神),迦楼罗(鸟),紧那罗(歌神),摩罗罗迦(蛇神)。各形象一般如下:
二、龙一般作人像, 头后雕一龙。
三、夜叉一般面目狰狞,有时也为人形,头发直竖,手中握一小儿。
四、乾达婆一般做一长耳形象。经疏云其“身黑相现,即上天奏乐,往世好观妓乐”。其长耳形象可能取其“听妓乐”的特征。
五、阿修罗常作三头六臂,也有三头四臂。
六、迦楼罗一般为人形鸟喙,有些也为人形,头顶上有一鸟。
七、紧那罗常作人形, 头上有一角。经疏云其为“天帝丝竹乐神, 小不如乾婆, 形似人而头有角”。
六、迦楼罗一般为人形鸟喙,有些也为人形,头顶上有一鸟。
七、紧那罗常作人形, 头上有一角。经疏云其为“天帝丝竹乐神, 小不如乾婆, 形似人而头有角”。
八、摩乎罗迦常为人形颈缠一蛇。唐《慧琳音义》曰:“其形人身而蛇首也”。
前一篇:(55)【安宁】法华寺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