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瓷鉴赏》之十六 大明成化洒蓝釉暗刻龙纹八棱花盆

(2017-01-01 07:30:21)
分类: 收藏鉴赏

                
大明
成化洒蓝釉暗刻龙纹八棱花盆

 http://s8/middle/0049w5Mbzy77DvES6DNeb     “洒蓝釉”,瓷器釉色名。又称"雪花蓝釉"。


     
书于乾隆年间的《南窑笔记》说:“吹青、吹红二种本朝所出”。

     
《南窑笔记》在这里有吹牛之嫌,最起码是“少见多怪”。事实上,“洒蓝”是明代
宣德时景德镇所创,“洒蓝釉”创烧于明代宣德年间的景德镇,景德镇御厂遗址曾出土宣德洒蓝釉碎片,观其釉色,应该是用于实验的标本,说明宣德时期开始创新这种釉色。己故文物专家冯先铭先生在其所著《中国陶瓷》上谈及“洒蓝”既“吹青"说:


     
“从工艺上说,洒蓝并不是钴蓝釉,而是一种吹青料的品种。其制作过程是在胎体上以青料(钴料)吹施,然后上一层透明釉再高温烧成。由于吹青的效果不可能和浸釉或刷釉那样均匀,而必然有厚薄、深浅不同,呈如雪花的斑片,因此又有“雪花蓝”之称。

 

http://s8/middle/0049w5Mbzy77DvEKXx660

      
“洒蓝釉”是以钴为着色剂的一种蓝釉,制作工艺与蓝釉不同,却与青花有共同之处,青花以钴料作画,洒蓝则是将钴料吹于坯上,其装饰效果取决于钴料吹于坯上的形状,如果是斑斑点点地吹于坯上,则形成洒蓝的装饰效果。具体工艺方法据《陶冶图说》记载:

   
“截径过寸竹筒,长七寸,口蒙细纱,蘸釉吹。吹之数遍,视坯之大小与釉之等类而定,多则十七八遍,少则三四遍。” 

      
首都博物馆藏一件宣德“洒蓝釉”钵,它的釉面犹如洒落的蓝水滴,故称“洒蓝”;又因透出的白釉地斑像雪花飘洒在蓝色的水面,故而又称“雪花蓝”。从宣德开始到终于明,“洒蓝”极为少见,嘉万时候见“洒蓝五彩”,是以“洒蓝”做釉下青花,釉上加彩的一种瓷器,传世见过嘉万的洒蓝留白,沒有见过纯“洒蓝”的完整器,直到了清代康熙时期才见传世器皿。
 

http://s8/middle/0049w5Mbzy791EcbIfWb4大明成化洒蓝釉暗刻龙纹八棱花盆" />

 

 

http://s8/middle/0049w5Mbzy791EbqGmxbd大明成化洒蓝釉暗刻龙纹八棱花盆" />

                                  明代嘉万洒蓝留白大盘(宣德寄托款)

       因为传世稀少,以至于淸代人认为“洒蓝”是康熙朝所创烧。

       因此,出现了《南窑笔记》说:“吹青......本朝所出”这样的记载错误。


http://s2/mw690/0049w5Mbzy791zyGvcda1&690

                                           清康熙洒蓝釉素三彩雕瓷八仙人物纹缸

       从我们所见清三代时期的“洒蓝釉”瓷器看,清三代“洒蓝釉”呈色稳定,做工精细,很多辅以金彩装饰,也有少量辅以五彩和釉里红装饰。由于烧造工艺较之其他工艺复杂,成功率比较低,因此洒蓝釉瓷器是比较珍稀的一种瓷器品种。

 

http://s8/middle/0049w5Mbzy77DvExuT7a9

        明、清两代洒蓝的“洒”者,是以一种液态蓝釉采用管子吹到坯胎上去,釉面犹如洒落的蓝水滴。所以又称“雪花蓝”。

    有人将明清两代的“洒蓝釉”瓷器制作工艺归结到传承于元明早期的“撒蓝(我称沙青)”,首先,明、清时期的“洒蓝釉”瓷器与元明早期的“沙青”,二者间的直观区别十分明显,相对于元明早期的“沙青”和"洒蓝",表现形式不同,“沙青”呈点状链接,呈单色蓝黑,而“洒蓝釉”呈蓝色,成“雪花”状,似雪花般有晕染,有深浅,富于变化,变化之中又不失沉稳和内敛。

    经笔者研究考证,元明早期的“撒蓝(我称沙青)”与明清两代“洒蓝釉”是两种概念,二者间没有任何内在的联系和传承。见笔者另文《关于元末明初一种青花钴料在瓷器釉面呈“点状”形态的探讨与研究 我称为“沙青”》。

http://s8/middle/0049w5Mbzy77DvEEBgf23

       我们看,这件成化洒蓝釉暗刻龙纹八棱花盆,内刷白釉,盆边及外部直接“吹青”,“吹青”过后,“吹青”处裸胎入窑,用天然草木灰釉烧制而成。

       仔细观察,这件洒蓝釉暗刻龙纹八棱花盆,应当是只“吹青”,内里刷釉,外部及边沿而没有刷其它矿物质釉,直接裸胎入窑,用天然草木灰釉烧制而成。

       草木灰釉与其它矿物质釉水表现形式不同,其它矿物质釉厚,亮不如水,而草木灰釉薄如水般通透清亮。

       由此得出结论,明代有些器皿,仍然沿袭宋代早期,依然裸胎入窑,柴窑草木灰呈自然釉烧造

       器型上,历朝历代少八棱花盆传世,宋代见六棱,瓜棱,元代我收藏一八棱青花,但盆囗内敛。盆口形状也不同于元代和清代花盆,元代花盆器型或直口,或中间略外鼓收口内敛,清代也不见花口如此外撇盛开之花盆。仅器型有别于历朝历代,底部用于漏水小孔,也有别于宋元和淸,宋代多为五个小孔,中间一个,四个环绕排列;元代或无漏水孔,或中间一个方孔,不见圆孔。明代花盆多为底部两个小孔,并行排列;清代除去清代早期,其它清一色为中间一个大圆孔。

http://s8/middle/0049w5Mbzy77DvEtj2jd3

       这件洒蓝釉花盆,暗刻云龙八条,形神各异,彰显皇家威仪。花盆口沿釉下青花写《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拙见功力楷书款。

     釉面多见黄土印迹,刮销,水泡清洗不能去,为早年出土器。传承至今,实属不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