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月迹》听课感悟      孙宇

(2016-03-28 21:17:18)
标签:

听课心得

分类: 银杏(张揽月)

在听了两位老师对《月迹》的同课异构,特别听到了封潇老师,杨晓炜老师和周老师的评课。我有了很多反思和借鉴。

1.       对《月迹》的解读

《月迹》是苏教版七年级下第二单元“童年趣事”中的一篇,这个单元的篇目,还有《从百草园到三位书屋》,《三颗枸杞豆》,《我们家的男子汉》《柳叶儿》《两小儿辩日》。返回童真似乎是每个年龄段的人都追求的状态,不管是大作家,还是普通人。所以我觉得在解读这个单元的文章时,都应该从“趣”字出发,帮助学生从风格不同的语言文字里回忆或者说体会那种已经逝去的童真童趣,从而看到自己的成长。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们可以触摸到鲁迅先生那颗温情的心,趣中可见童年时的我对自然的喜爱,向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三颗枸杞豆》中,文中的我也是因为到小树林中寻找乐趣,巧遇三叔,从三叔的身上有所领悟,从而改变一生,从趣中领悟到哲理。《我们家的男子汉》里我们看到了王安忆笔下那个集男子汉,男人,男孩特点的孩子,趣中分明可见孩子的真性情,洒脱自然,毫不做作。《柳叶儿》中通过叙述作者在饥荒岁月中抢柳叶儿,吃柳叶儿,恋柳叶儿,虽然作者当时觉得很有趣,可是趣中还是带着苦涩的滋味。《月迹》里我们跟着奶奶寻月,赏月,议月的过程,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可爱的童真,月亮的美好,这一切我归纳为趣中有美。

2.       课堂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才能调动他们参与的热情,才能保证课堂活动的高效进行。孙老师从奶奶的角度切入,很新颖,也是我们常常不会选择的角度,可是正如杨晓纬老师所说,“奶奶”带不动全文的解读。杨老师从古诗中的月入手,我想也许可以顺势一转,那么孩子眼中的月和诗人们眼中的月一样吗?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这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在学生品读词句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们大胆地说,充分地表达,感觉两位老师在词句的品读上有点急匆匆,没有放慢脚步。

3.       语文课上的多种教学手段

两位老师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手段来达到教学目标,我们都可以看到书生朗朗,不同形式的朗读穿插其中。听说读写是语文的重要能力,一个朗读时有感情的学生,肯定是建立在对语言的理解之上的。而对于《月迹》这样一篇美文,肯定是值得朗读体味的。对于“圈点评注法”,苏教版里是放在九年级上才涉及。今天看到杨老师赏读月语这个环节,引出圈点评注法,我很赞同这种想法,的确应该是七年级起始年级,就交给学生这种读书方法,况且课文旁就留出了空白,就可以利用起来做评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