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还给学生——《月迹》听课感悟
(2016-03-28 12:40:34)分类: 银杏(张揽月) |
2016年3月23日,有幸在滇池中学听了两堂《月迹》的同课异构。更有幸的是,听到了杨晓炜老师、封潇老师和周老师的评课。我认为,听名师的评课对我们的启发是无比巨大的。在听两位老师的评课过程中,我最大的感悟是:我们做教师的,无论是在备课过程中还是在上课过程中,都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首先,应该考虑学生的学段。七年级和九年级的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不一样的,所以,即便是同样一篇课文,给不同学段的学生讲的内容和方式也应该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在给七年级学生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的时候,应着重带领学生体验百草园的乐趣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从而体会作者的童心童趣;但是到了九年级,在《朝花夕拾》名著推荐当中,又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面对九年级的学生,我们就不能满足于童心童趣的体会,而应该带领学生分析作者对寿镜吾先生的同情与谅解,体会作者温婉的笔调。
其次,教学过程的设计,应该从学生的思维活动来出发。在第一位老师讲《月迹》的时候,首先得出了结论“这是一篇充满童心童趣的文章”。杨晓炜老师认为,教师这样事先下了定论,再让学生来找理由,这样不利于学生分析思维的养成。我觉得杨老师分析得很到位,语文课的关键就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很多时候老师预设得太多,就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形成和拓展。语文课堂应该有方向性的预设,但不该有太多的所谓标准的预设。
再次,语文课堂上教师的倾听比言说更重要。有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略显强势,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往往说了一半接不下去,教师就把话头抢过来说了。在语文课堂上,节奏慢一点没关系,不一定要讲那么多的内容,学会倾听学生的回答,由学生的回答再启发出新的东西来,这应该是最高级的课堂情形,却也是最难以实现的。
最后,关于课堂的容量。周老师认为一堂语文课不应该太贪心,什么都要讲,结果什么都没有讲透。语文课应该慢一点,少一点,精一点,深一点。带着学生在课堂上慢慢体会,慢慢咀嚼,慢慢收获。
每次参加工作室的活动都感觉收获很大,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责任是重大的,道路的漫长而艰难的。唯有静下心来,多学习,多思考,方能在这条路上继续前行。
2016.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