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班级读书会汇报(文字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阅读是一个生命的底色,对学生的情感发育、学习能力的培养,知识背景的拓宽,文化的自觉认同等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三年级语文组以4月份学校的读书节为契机,组织学生共读一本书,并开展班级读书会。
开展班级读书会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请问在本次班级读书会开展前大家做了哪些前移工作?
段慧:我们三年级语文组老师在第一次研讨时通览教材,以单元为单位,提取单元主题词,最终我们确定的主题是“爱”。
小雨:在确定主题为“爱”之后,第二次研讨时我们组的老师在图书馆找了很多与爱有关的图书,如给爸爸的漂流瓶,亲爱的汉修先生,爱的教育,企鹅的故事……有亲人的爱,朋友的爱,最终选择企鹅的故事是因为它不仅写了人与人之间的爱也写了人与动物之间的爱,作者用50000字连接起一个故事与另一个故事。
方老师:我们经过前期的两次研习活动,最终确定了班级共读书目《企鹅的故事》。那么,如何将这本充满爱与温情的外国作品传递到孩子们的心灵里?我们班级读书会究竟可以如何开展呢?为此,我组经过第三次研讨后,对班级读书会的活动目标进行了初步设想。具体如下:
一、目标确立的依据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语文课标,我们发现读书会所倡导的教学方式,同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若干理念是相通的。即强调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强调让学生多提问、多思考,强调同文本的对话,强调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但是,班级读书会的组织方式不同于一般的语文教学,它应该是粗线条的,不必抠得太细。
基于如上认识,我们提出此次班级读书会活动应遵循“兴趣第一,儿童本位”的原则,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坚持几个大的方向:(1)保持阅读过程的新鲜感和完整性;(2)将阅读过程处理为探索和发现的过程;(3)与他人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4)关注学生的阅读习惯与阅读效率;(5)运用有实际效果的教学手段,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6)注意阅读后的成果转化。
二、活动目标设想
统一了思想认识后,我们组各位老师立即对《企鹅的故事》这本共读书进行了集体研读,对文本内容和阅读方法指导进行了讨论,最后确立了活动主题:“为爱织张网”,并列出活动目标如下:
1、学生认真阅读整本书,把握故事情节。教师适时渗透阅读方法的多样化指导。
2、全班集体分享交流,感知不同角色人物的性格特征,并多样化展示阅读成果。
3、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发现作品中人物与人物、人物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共同的情感基础,即爱的纽带。并师生合作为他们织一张爱的关系网。
4、以爱的关系网为切入点,将作品阅读的触角延伸向生活,寻找生活中的爱,并尝试着也为爱织张网。
5、以想象故事的不同结尾方式为活动内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与作品之间的共鸣。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不仅要向学生提供大量的课外资源,更要向他们传授一些读书方法,教会他们一些基本的阅读策略。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请问你是如何指导学生阅读的呢?
刘萍萍:
如何指导学生读《企鹅的故事》?
刘萍萍
一、第一遍,兴趣读,自由读
教师为孩子读开头,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想读的兴趣,然后让学生没有任何负担地去读,完全沉浸在故事中去。
二、第二遍,思考读,积累读
1、再次读,布置问题,思考或者在书上画出相关文段。
(1)企鹅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
(2)当企鹅刚住进埃马努尔家时,他们家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3)爱玛是怎么让企鹅发生变化的?
(4)姑奶奶的口头禅是?在书中出现了几次?你觉得姑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
(5)书中有哪些人?哪些动物?这些人与人、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发生了哪些事?从这些人、动物之间的关系中,你读出了什么感情?
2、做采蜜,摘抄好词好句、生活常识、科学珍闻等以丰富语言、增长知识、启迪思维。
三、第三遍,深入读,升华读
三读《企鹅的故事》,做批注,做一张有关《企鹅的故事》的手抄报。
1、批注:在读书的过程中做好圈点勾画眉旁批,随时记录所思所感,透过表面文字渗透到本质内涵(提前举例)
(1)批注符号的介绍
(2)关键词句、好词好句(修辞、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精彩之句)
(3)疑惑之处
(4)留白之处
(5)感想、评价
2、做手抄报:带孩子们讨论手抄报应该怎么做?
随着年级的升高,孩子们读的书越来越多了,如果有一个合适的方式让孩子把自己读书的收获以显性的方式储存起来,那孩子自己也有自豪感,产生更爱读书的兴趣。很多孩子不会做阅读手抄报,于是我带着孩子们梳理了一下,手抄报该如何做?内容可以是主要内容简介、自己的读书体会、文中的好词好句、作者简介及其他好书推荐等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只要自己写的是自己看书之后想写的就可以,需要注意一点是,读书手抄报相对于读后感来说,多了版面的设计,也培养了孩子们在绘画和设计上的能力。
常慧:
紧接着以学生为主导性,交流阅读感受,分享精彩片段,师适当引导阅读方法,如批注、采蜜、手抄报、读后感等。当孩子们把书读厚后,师引导孩子把书读薄,采用先扶后放的方式让孩子在学习单上“为爱织张网”并组内讨论、全班交流,将爱的主题渲染到位。为了让孩子进一步感知爱,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织一张生活中爱的网。
周颖颖:
我组在刘萍萍老师执教班级共读一本书《企鹅的故事》之后,进行深入反思,反思内容如下:
1 语言精练,过渡自然,以“如何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最后再把书读厚”牵引整堂课。
2 关注阅读方法的点拨。在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中刘老师十分关注阅读方法的指导,孩子们才能在课堂上自如地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有的在书上做了圈画批注,有的展示了制作的手抄报,有的分享了读后感想,有的做了摘抄积累,薄薄的书本衍生出那么多精彩的作品,显然书被孩子们读厚了。另外刘老师又采用了“图像法”,让学生利用画图的方式理清书中复杂的人物关系,从而提炼出这本书的精华——爱。
3 为爱织张网的教学拓展,价值观上的引导。揭开文本,学生最后发现这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每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者动物的爱织成了一张巨大的网,这张网包裹着故事里每个人物。抓住这个契机过渡到学生自身,让他们也为自己的生活织一张爱的网,从知识目标上升到价值观的牵引。
4 开放式结局的设计。这本书同时拥有三种结局供读者选择,真是妙趣横生而又别具一格,刘老师同时还设问“那在你心中有没有第四种、第五种结局呢?”她鼓励学生大胆改编故事。
需要斟酌之处:
1 课前交流时间偏长,导致结尾略显仓促,理应控制好交流的时间,作者简介可以简要说说。
2 问题的提出能否以小组发言的形式,减少一些单生提问,更能面向全体学生。
3 体现爱时,除了织网,可以形式更多样化一些。
4 在提炼书本价值观爱的时候,结尾适当可以联系生活先做引导,比如视频播放,让孩子意识到不仅仅是亲人给予了他们爱,还有老师、同学、路边的小花小草,大自然里的一切都有可能,渲染到位了,就自然而然能激发学生的情感。
看得出来为本次读书会大家做了很多前移准备和后续反思工作,收获满满,关于班级读书会大家有困惑吗?
计杨:
老师在组织班级读书会时还可以运用哪些有效策略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还可以创新哪些活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