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克》教学反思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有效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通过多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去感悟,去体验,去认识。以增加学生对“克”的感性认识,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在整个新知识的教学中,学生始终怀着饱满的热情,积极地去探索、去体验,主动地建构知识。
这节课最突出的特点是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用学生喜欢的活动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参与探索活动的主动性。教师先出示一包1千克的糖和一枚2分硬币,想想它们各有多重?教师真正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用千克作单位来量硬币明显不合适,那该用什么单位合适?这个单位又有多重?教师指导学生在充分的称一称、掂一掂、找一找、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中去感受1克的重量,学生真正是在亲自经历和体验下感受1克的实际重量,从而在头脑中建立1克的概念。
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本课中,读出学生带来的用克作单位的实物,在信息汇报中,让学生感受到克也是常用的重量单位,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掂量小包装榨菜、方便面、一包薯片、一块香皂、一粒糖、一枚5角硬币等多种物体的重量,初步体验重量单位克。这些材料真实而具体,也是学生感兴趣的,这样消除了学生的陌生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原来如此与生活息息相关,我一定要学好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