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教育

小学数学课堂观察报告

观察地点:相城区元和

1)结束时刻-开始时刻=

经过时间(计算经过时间一般要统一成24

时计时法再列式)

2)结束时刻-经过时间=

开始时刻

3)开始时刻+经过时间=

结束时刻

经过的时间要用“小时、分、秒”做单位,开始时刻和结束时刻要表示为“几时几分”或“××:××”,同时要看清是用哪种计时法来表示这个时刻的。计算时要算先“分”的部分,再算“时”部分。

1)结束时刻-开始时刻=

经过时间(计算经过时间一般要统一成24

时计时法再列式)

2)结束时刻-经过时间=

开始时刻

3)开始时刻+经

标签:

教育

 

1、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两端相同,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  )1。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两端不相同,两端物体与中间物体(   )。两种物体间隔排列,首尾相连,两端物体与中间物体(  )。

2、△○△○△○△○△

(1)如图,每个△中间有1个○。图中一共有(  )个△,(  )个○,○的个数比△少(  )。

(2)像这样一共摆20个△,那么中间一共要摆(  )个○。像这样一共摆了20个○,那么一共要摆(   )个△。

3、———————————————

(1)如图,这段木料一共锯了(  )次,被锯成了(  )段,锯成的段数比锯的次数多(  )。

(2)像这样锯10次,这根木料要被锯成(   )段。要锯成同样长的10小段,这根木料要锯(   )次。

4、实验学校有一条40米的走道,计划在道路一旁栽树,每隔4米栽一棵。

(1)如果只有一端栽树,共需要(  )棵。(2)如果两端都不栽树,共需要(  )棵。

(3)如果两端都各栽一棵树,共需要(  

标签:

教育

     本节课通过六个环节引导学生经历探索一一间隔排列两种物体个数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全过程,在探索的全过程中,突出了一个“找”字。

第一环节是通过课前游戏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规律。通过让学生拍手游戏、手指游戏,引出“规律”,并激发学生“找”规律的欲望。

第二环节是观察主题图,探索规律。这一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我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创设了现实的问题情境,突出了学生的主题探索活动,在学生随意观察初步感知信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观察、发现、交流,使每一位学生都经历了不同的探索过程,有不同的体验和发现,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发现的规律,增强他们探索、研究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分三个层面引导学生探索寻找规律。一是观察。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场景图,从中发现手帕与夹子、兔子与蘑菇、木桩与篱笆等都是间隔排列的。二是比较。引导学生分别数一数这三组物体各有的个数,并对这些个数进行比较,发现每组中两个物体之间相差“1”个。三是归纳小结规律,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两端的物体个数比中间物体总是多一。

第三

标签:

教育

《认识克》教学反思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有效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通过多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去感悟,去体验,去认识。以增加学生对“克”的感性认识,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在整个新知识的教学中,学生始终怀着饱满的热情,积极地去探索、去体验,主动地建构知识。

       这节课最突出的特点是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用学生喜欢的活动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参与探索活动的主动性。教师先出示一包1千克的糖和一枚2分硬币,想想它们各有多重?教师真正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用千克作单位来量硬币明显不合适,那该用什么单位合适?这个单位又有多重?教师指导学生在充分的称一称、掂一掂、找一找、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中去感受1克的重量,学生真正是在亲自经历和体验下感受1克的实际重量

标签:

股票

整数加减法简便计算分类练习题

一、利用加减法的带符号“搬家”进行简算:

378+527+73           167+289+33         427+58-27  

 

 

58+39+42+61      427-89+73           136+57-36

 

 

123+86-23        438+34+162       35+13+65+87

 

 

183+256+117-156    367+278-267+123    239+233-139+67

 

 

867+234+133+166     258+232-158+168   135+147+165+153

 

标签:

教育

学习基础:

苏教版的对空间观念的知识安排跨度较大。一年级上册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二年级上册用“第几排第几个”的形式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用东、南、西、北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二年级下册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方向;用方向词描述行走路线。五年级下册用“数对”确定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六年级下册才学习用方向和距离表示物体的位置。虽然教学跨度大,但六年级的学生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对本单元内容已经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作基础,学习起来也不困难。把这部分内容安排在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也是为了和第三单元《比例尺》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