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陶冷月的“新中国画”及其真伪鉴别

(2015-07-17 09:36:18)
标签:

书画评论

书画文化

书画收藏

分类: 鉴赏收藏

潍坊清雅轩艺术中心    www.wfqyx.com

陶为衍

  先父陶冷月(以下简称陶氏),原名善镛,谓镛。字詠韶、咏韶,号宏斋、五柳后人、柯梦道人、月老、不髯翁,冷月为其别署。曾用书斋名:闲闲园、莲韬馆、北河楼、北河小楼、丰裕楼、风雨楼、东风时雨之楼、双梅花馆、小亦吾庐、绿苹砚斋及明月山房、红叶山庄、藕花书屋等。随着艺术市场的上扬,陶冷月的绘画作品已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本文拟就陶冷月的绘画风格特征,以及真伪的鉴别作一大致的阐述。

  生平简介

  陶氏祖籍昆山周庄,1895年11月5日(农历九月十九日)生于苏州城内甫桥西街,为词章家陶芑孙之孙,丹青家陶诒孙侄孙。1912年毕业于江苏两级师范学堂本科,历任长沙雅礼大学美术教授、国立暨南大学中国画系主任及中国艺术学系主任、开封中山大学美术讲座、四川大学教育学院艺术教授;又与沈惠田、吕凤子等创办南京美术专科学校,任西画系主任。1933年起辞去大学教职,定居上海,以鬻画为生。20年代起,在苏、锡、沪、宁等地举展20余次。1926年,《深山古刹》等三幅作品应邀参展日本东京“第四回日华绘画联合展览会”,《溪山夏木》应征参展1926年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1926年至1929年间,出版有《冷月画集》等画册5集。解放后,在中学任教,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从此在画坛湮没无闻,直到1983年秋才加入美协上海分会,此时陶氏已病卧于床,再也不能作画了。1984年,上海市文史馆、苏州博物馆先后在沪苏二地举办“陶冷月画展”,贺陶氏九十寿诞。1985年12月3日,苏州市政协在苏州群艺馆举办“陶冷月暨弟子画展”,然而,画展开幕之日,即为陶氏逝世之时。

  陶氏幼受伯祖陶诒孙影响,喜爱绘画,从摹习“四王”入门,进而上朔宋元,打下了深厚的传统功底;中学时代,又随罗树敏先生学画,同学中有樊少云、颜文樑、吴湖帆等,罗老师除了教授中国画外,还教学生素描、写生和水彩画,从而使陶氏练就了扎实的造型和色彩能力。中西两方面的艺术素养,使他在艺术创作中既吸取传统绘画中积墨、积色、烘托、没骨等笔法的精华,又融会西画中透视、设色、明暗、质感之技法,推陈出新,创作出具有浓郁个人特征的“新中国画”,因而成为20世纪早期中西融会的代表人物。1926年,蔡元培先生曾为《冷月画集》题签、题辞、书订润格,称其作品“结构神韵,悉守国粹;传光透视,特采欧风”。并撰写对联“尽美尽善武韶异,此心此理东西同。”相赠,对他中西融会的艺术探求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黄宾虹、盛淑青编辑的《清代画史补编》称其为“近代画家革命巨子”。

  为此,笔者拟就陶氏作品的风格特征和近年来的市场所见,简述于下,希望对藏家在鉴别时有所帮助。

  风格特征及真伪鉴别

  书画鉴定,除研究个人风格、款识、题跋、笔墨印章等依据外,熟悉作者的生平事迹等画外史料,也是极为重要的。

  一、风格特征

  代表冷月画风的月景图,是深受藏家喜爱的作品,时人评述:“古今画坛在描绘月景山水方面,尚无人超越陶冷月以积墨、积色及渐层着色的技法所营造出的独特表现力和神奇意境。”因而造假最多的也正是这一题材的作品,所以,不要一见画面上有一轮圆月,就认定是陶冷月的真迹。首先陶氏深厚的传统功力,是作伪者所难以企及的,这可以从山石的皴擦、树木的枝叶、水边的芦草、房屋船只上的线条等细部,也是最见功力之处仔细比较,必显原形。再则,陶氏的月景图是经过不断的探索、在变化中逐步成熟的,因此不同时期的作品,也留下各自的特征。早年的作品,油画技法比较明显,画面也较暗重,如《冷香夜月》(见图1),其亮部,不是采用传统中国画的留白,而是吸收了西洋画厚涂法、亮部塑造法绘成的。成熟期的作品,则用积墨、积色及渐层着色的技法,明处留白,色彩清新明亮,如《洞庭秋月》(见图2);而晚年的作品,趋于纵意,相对显出了笔痕,如《秦月汉关》(见图3)。就绘画而言,它的题材、章法、结构、造型、笔法和用色都是可以模仿的,但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意境”和“神韵”是作假者无法复制的。陶氏作品的风格特征可概括为一个“静”字,郑逸梅在《画的动静》一文中引用陶氏的自白:“普通人对于图画,往往加以生动两字的赞美,实则动不如静,静的功夫,较胜于动,故套句成语,可以说是与其动也宁静……所以我的画,总是一丸凉月,寂照溪山,使人对之静默默的出一回神,什么名咧、利咧、争咧、攘咧,一古拢儿蠲除殆尽,仿佛用静的画来祈祷世界和平。”作品中突现的“静”的意境,是他一生淡泊名利,安贫乐道之胸境的表露,这也是追逐利禄的仿冒者永远无法达到的。此理虽“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但只要多看多想,从中体悟,还是能够达到鉴赏的最高层次的。

  二、款识题跋

  绘画作品上的书法、题款内容也是鉴别的重要依据。陶氏的书法传统功底深厚,浑厚秀雅,自成一体,而且均出己手,决无代笔,极难仿造,是鉴定的重要依据。伪作有形无神,更欠行间气息,与真迹应不难区别。陶氏谙熟诗词古文,画幅上大多题有名贤诗句或自撰诗词,诗情画意互为融合,熟读前贤名句,也有助鉴别。如李太白有“天青江月白,心静海鸥知”句,充满画意,陶氏多次取此诗意作画,并题其句,仿者学养浅薄,仅题“天青月白”四字,漏了一个“江”字,即显粗俗,把诗人“天、江、月”起伏转折的深远意境全丢了。

  题款内容也应细读,款识时有出游、交友、感怀等记述,应予考证。如戊辰(1928)冬日所作《远岫飞泉图》,见于中贸圣佳2004年春拍图录,画幅右上有“际遇”题跋,盖“任初日利”印章,释者误认际遇姓任。经考证,陶氏1928年秋应开封中山大学校长黄际遇之聘,任美术讲座,此作即为黄际遇所作。上海朵云轩第29届拍卖会之《水墨柳蝉》,题“行囊整顿问归船,笔研有缘兴尚颠。收拾燕支不装点,剩将淡墨写鸣蝉。丁丑夏日,避暑雁荡,新秋赋归,停辙乐清,灯下偶读王端容画册,写此遣兴。”陶氏于1937年夏应立法院林彬之邀,避暑雁荡,此诗此图即归途时作于乐清。又见香港苏富比2004秋拍第640拍品《平湖夜月》,题“壬申中秋,自沪入蜀,川战又起,道阻渝州。适规庸先生在蜀主司税务,蒙下榻相邀,寄居云庐,不觉累月……”上款规庸姓李,时任重庆海关总税务师。1932年,陶氏应四川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邓只淳之邀,前往成都,因川战道阻重庆,住李宅云庐3月,此图即作于云庐,题赠规庸。题识内容与作者生平相符,可作佐证。笔者曾见一幅月景图,落款丙寅(1926)年作,却钤“风雨楼”印。陶氏1943年迁居丰裕里后,才启用“风雨楼”斋名,仅此一点即可证实其为赝品。因此熟悉画家的生平,对作品的题识内容细加考证,是鉴别真伪的重要方法。

  三、纸墨印章

  陶氏用纸、用墨、印章、印泥极为讲究。他根据作品所需,选用上等生、熟、半生熟纸,如四川薛涛笺、洛阳麻纸、高丽罗纹纸,而创作月景所用的是请名工特制的仿古蝉翼笺,棉料厚重,决非市售之普通熟纸。所用扇面,系请名工特制,夹层可透见“小亦吾庐监制,古吴沈炳南氏特制古法顶市五层”红色水印。此种扇页,质近生纸,虽经数次装裱,所作书画,墨色不淡,非如市上所用之品,一经着水,淡墨浅色均可洗去。陶氏作画之墨,非本烟不用,且藏有君房名墨数事,间一用之,故所作山水,神韵俱足。所用印泥均属上品,所用印章,篆法精良、钤印位置得当。印章有他本人自刻,但更多的是出自名家如吴昌硕、王福厂、童大年、钱瘦铁、陈子彝、陈巨来、赵古泥、方介堪、黄肇豫、楼辛壶、钱君匋等镌刻。陶氏还精究装裱,自己设计并特制绫纸,远观如菊如环,近视则“陶冷月”三字之图案。以上陶氏作品之纸、墨、印、装裱等特点,均是鉴别的依据。    

  四、冷月画识

  书画题识类书籍,如《珊瑚木难》、《石渠宝笈》、《虚斋名画录》等,后世赏鉴者多引为参证。陶氏曾将自己的大部分绘画作品记于簿籍,积下10余本《冷月画识》手稿,可谓开画迹著录之先河。《冷月画识》登录时按年代的先后详记题画的诗词款识与跋语、印章及钤印位置、作品的题材内容、纸绢材质和尺寸,还将部分作品之流向予以脚注。《冷月画识》为陶氏无年款作品的断代提供了确切的依据,亦为鉴定其作品的真伪给予有力的佐证。笔者为便于快速查阅,已整理编目。2002年春,王女士自北京来电,查询中贸圣佳237号拍品《金鱼四屏》,其读了首句题诗“未向秦台窥弄玉”,经查见直幅第2册2l页有此登录,当即告诉其四屏的款识全文、印章、尺幅,如是原装老裱,应是“陶冷月”三字图案定织的花绫。王女士核对无误后,竞投得之。2002年秋,顾先生自北京来电,问陶氏是否画过《贵州黄果树大瀑》,我即告诉他《冷月画识》所录款识内容、绘于一米多见方的高丽罗纹纸,而且在画此图时笔者曾为父亲摄影留念(照片载《陶冷月艺术评传》135页),顾先生亦欣然携归。近年来笔者为友人查阅不下数十件,有此“秘本”,周围的藏友也敢大胆地竞投购藏。香港苏富比、沪上敬华、崇源等艺术品公司在拍卖图录上也引入《冷月画识》登录的册次页数,以资印证。当然,赝品如按原作拷贝,那还是要根据上述的各项要点加以鉴别。

  五、赝品例举

  笔者在市场见到的赝品有临摹原作的、仿冒移植的,有忆造作伪的、也有把他人的作品裁去题款改署“冷月”的,还有把陶氏的山水作品添加云月改为“月景”的。下面试举几幅伪作供读者参考。

  《月色芦雁》曾经多次出版,是陶氏40年代的代表作,据《冷月画识》记载,同一题材的作品,仅于晚年又画过一幅,而构图有所变化。近年来,笔者曾见多幅同样的仿品,其构图与原作丝毫无异,系用画册复印放大后描摹取形绘制的,它虽然貌得其形,但云水呆板浅薄无厚度,芦荟的枝叶笔力不逮,大雁之间缺少呼应,羽毛也乏质感,失去原作之神韵。这幅作品既要深厚的传统功底,又需扎实写实能力,作伪者是难以兼具的。

  《古松飞瀑》其墨色近似陶氏晚年的作品,但落款却是戊子(1948),且笔墨幼稚,瀑泉与水口刻画做作欠灵动,山石轮廓硬梗无神采,松针拘板显匠气。

  《松壑奔泉》画面云雾杂乱无章,毫无静的意境,题句是搬取陶氏瀑布四屏中《巴蜀清水溪》一图的句子,而陶氏曾绘过两幅巴蜀清水溪图,均与实景相近,且非夜色,伪作之景纯属臆造,可资鉴别。

  《秋宵》的尺幅为98.3×266.5cm,作伪者之“魄力”真大,竟作如此大幅的伪作,陶氏一生仅有两件相似尺幅的大幅作品,都由上海博物馆收藏。此图右侧的远山搬的是《洞庭秋月》中部的景物,左侧加上的两棵大树用笔软弱无力,点叶毫无韵致,左右两半画面极不协调,有明显的拼凑痕迹。此伪作曾在沪上某次小拍流标,而却在外地高价成交。

  《大富贵亦寿考》。2004年,二幅相似构图的作品在北京和深圳拍卖市场先后出现,系商品画式的牡丹图。画面的白粉已泛铅,陶氏用色非常讲究,所用白色均为苏州姜思序的漂净铅粉,价昂而不泛色。此两图的上款均为“画祝法祖先生七十寿庆”,作者不可能画两幅同样的作品送同一个人。

  《青山泉声》(见图),原图曾见于1999年上海城隍庙拍卖行,画面上没有月亮,是真迹。而2001年6月11日又在上海某拍卖行出现,此时,画面的右上方被加了云和月,变成一幅月光山水。据《冷月画识》所记,此图是“浅碧没骨山水”。作伪者加上了一个“月亮”,想卖更高的价钱,却毁了一件真迹。这种大部分画面及款印都是真迹,而添加部分画面的赝品,对没有见过原图的藏家,具有绝强的欺骗性。所以,欲收藏某画家的作品,事前要多加关注,尽可能地追溯其以往在市场的流通情况,也是辨别真伪的一种手段。

  笔者还曾见过一幅月景图,落款“冷月陶镛”,右下角钤“补拙楼”印。“补拙楼”是陶氏弟子李某的书斋名,作伪者裁去了李某的题款却留下了他的书斋印,露出了马脚。

  名家书画只要有市场,就会有赝品。然而,陶氏的书画作品因具浓郁的个性特色,而且其所用印章、用墨用色、纸张均难仿冒,更有《冷月画识》可资查证,因此还是容易鉴别的。

  六、市场表现

  由于陶氏的绘画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解放前其作品的价格一直是相当高的,据1926年11月“书画保存会”编集出版的《中国现代金石书画家小传》一书附载的95位书画家润格中,陶冷月的润格之值可视首列,如与该书同时附载的张大千、张善孖、俞剑华的润格相比,张大千的堂幅5尺6元,团折扇每柄3元,山水人物点景加倍。张善孖的堂幅中最贵的是走兽,其4尺12元、团折扇每柄8元,写意工细加倍。俞剑华的堂幅4尺16元、扇每柄3元,青绿设色加倍工笔加两倍。而陶氏的堂幅4尺以内每方尺10元,4尺以外每方尺15元,扇面每叶10元,点品加倍。可见其当年的画值之昂贵。他作于1924年的《冷香夜月》(尺幅40.8×101.5cm),于1926年以大洋240元售出,每方尺达52元多。1947年在苏州图书馆举办的义展上,一幅《猫蝶图》(55×28英寸),以30两黄金售出,其每方尺高达3两黄金。解放后,陶氏因被打成右派而长期被湮没、被遗忘,其作品一度在国内市场受到冷落。随着艺术品市场的活跃,陶冷月那既具深厚传统功力,又有独特风格的绘画作品,成为藏家追逐的对象。陶氏创作严谨,作品存世量少,近年来,其作品在拍卖市场成交率几乎达100%,在香港苏富比、上海朵云轩、上海敬华等艺术品公司的拍卖中,成交价也逐年稳步攀升(参见下表)。如上海敬华2002年秋拍的《黄山迎客松》,成交价4.18万元,而这幅作品,在上海朵云轩2004年秋拍中,以50.6万元成交,2年间升值12倍。又如《金鱼四屏》在北京中贸圣佳2002年春拍以7.15万元成交,而同样尺幅的一屏《金鱼》,在上海朵云轩2004年秋拍中,以20.9万元成交,涨幅也近12倍。陶氏主要作品的拍卖成交情况见下表。

  随着陶氏的作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其赝品也开始流入艺术品市场。而且,即使是赝品也屡屡成交。

 

 

陶冷月的“新中国画”及其真伪鉴别
张之鹰国画作品

 


陶冷月的“新中国画”及其真伪鉴别
张之鹰国画作品

 



陶冷月的“新中国画”及其真伪鉴别
张之鹰国画作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