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雨耕图》和《九如图》
(2015-06-11 08:31:24)
标签:
书画评论书画文化 |
分类: 书画评论 |
潍坊清雅轩艺术中心
http://webpic.chnart.com/huihua/uploadfile/2013/07/20130729030934436.jpg
雨耕图 齐白石
齐白石的《雨耕图》不止一幅,我见过多幅,这是齐老人比较惯用的画法:一张好画,首先是有一个好构思,然后是有好的画法。对齐老人来说,大凡好画总有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并不是一开始就定格了,以致不停地克隆,不断地重复,不是的,总会有一些表面看来大同小异的同类作品问世,其实仔细看,每张都不尽相同,是有微调的,不断改善,最后趋于完美。当然,也有几乎完全相同的,那大部分都是定货,某张画被人看中,要求老人再画,叫作“照方抓药”
。此种自我复制的画法对中国画而言,一点都不稀奇,是常有的事,不像油画。
然而,老舍先生手里的这张《雨耕图》
,当属于同类中的出类拔萃者。首先,这张《雨耕图》画得好,特别干净,属于驾轻就熟,为最优美的;其次,老人郑重其事,送画时专门写了同幅宽的一幅字,形成书配画,或者更确切地说,是“诗配画”
,再加上印,是“画、字、诗、印”俱全的,而且,为庄重起见,画在一张纸上,诗在另一张纸上,上下两节,裱在同一轴里,字在上,画在下,极为典雅,不同凡响。
从题字上看,此幅《雨耕图》画创作在前,似乎不过瘾,又提笔在另一张纸上写旧诗一首,两者都有老舍的上款。是老人故意要这样做的,不失为一种有创意的构思,所以此幅《雨耕图》非彼《雨耕图》
,有其独到之处,可另眼看待。
齐老人在四种艺术形式中,常把自己的诗作排第一,印和字随其后,把画作排第四,跟世俗的看法恰好相反。老舍先生的评价和两者都不同,介乎居中,认为老人的画第一,诗第二,书第三,印第四,虽比较“中庸”
,但不失公允,是比较客观公正的。
那么,老舍先生藏的这幅《雨耕图》便是一个证明:其画好,其诗好,画诗俱佳,是个典型。
齐老人题在《雨耕图》上方的,在另一张纸上的旧诗是这样写的,后有落款:
逢人耻听说荆关宗派夸能却汗颜自有心胸甲天下老夫看惯桂林山为松扶杖过前滩二月春风雪已残我是昔人叶公子水边常怯作龙看
后一首看松旧作
老舍吾弟两教九十二白石
在《雨耕图》本图上亦另有提款:
老舍仁弟法教壬辰九十二岁璜其时同客京华
老舍先生在画的左下端很庄重地钤下了一方私章,阴文的“舒”,视为珍爱。
《九如图》也是一九五二年的作品,画了九条鱼,有大有小,姿态各异,全是水墨,大体分三组,下中两组每组各四尾,最上面单独有一尾小鲶鱼,形态可爱。这张画最可贵的则是其题词:
昔人有三如予亦有三余诗者睡之余画者工之余寿者劫之余
此白石之三余也
絜青夫人舍予先生同论
弟齐璜白石赠
写得很清楚,是赠品,赠送给好友的佳作。难怪,后来这两幅都根据胡先生的旨意,单独存放在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大保险柜中。
至此,明白了什么叫《九如图》,是:九“余”,是九“如” 。
这一幅,倒真正如齐先生自己所说,是“诗第一” 。
齐白石老人不愧是大师,常有非寻常人的所思所为,脑子里突然冒出点火花来,画出来写下来都教人大吃一惊,目瞪口呆,画如是,诗也如是,绝对是令人拍案叫绝的。有的时候,返璞归真,像个天真烂漫的小儿,奇思妙想,天上有地下无,只有老先生想得出画得来,妙笔生花,成为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