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倪瓒国画作品《雨后空林图》赏析

(2015-05-11 03:39:38)
标签:

书画评论

书画欣赏

书画文化

分类: 名作欣赏

潍坊清雅轩艺术中心     www.wfqyx.com

倪瓒国画作品《雨后空林图》赏析

   “元四家”在继承唐宋传统的基础上,开创了一代新风,创立了“逸格”山水,推动了文人写意画走向成熟,为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元四家”之一的倪瓒,一生清高孤寂、傲岸不凡、不入仕途。尤其在中年以后,他隐居于山水之间,投身于自然的“大化”之中。茅屋草堂、孤舟蓑笠、轻舟往来的隐居生活,使他的山水画多是在“简”的物象和笔墨中抒发自己的心绪,把“逸格”山水推向极致。常见他的山水画作以水墨写成,物象仅为“一河两岸”:近处一带坡石、几株瘦树;远景一抹遥岑;中间的水域不着一笔。画作中的物象、笔墨,简到不能再简。可见,后人将他的画作称为“逸品”的典型,是客观公正的。当然,他的画作也并非都是如此。如他的《雨后空林图》(见右图),就是一幅构图较为复杂、景物众多的着色佳作。
   《雨后空林图》,纸本设色,纵63.5厘米,横37.6厘米,作于明洪武元年(1368),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画描绘出江南雨后山林的景象。淅淅沥沥的春雨洗涤尘埃,山中水雾如烟,崖上草木寥寥,茅屋内空无一人,一切都显得氤氤氲氲、空空荡荡。山体绵延、重峦叠嶂;清泉穿石而下,流入山前的一片水域之中;水又绕山坡、沿坡岸、穿石桥,湍湍而流。观者从中似乎能听到这流水声。平坡上有一茅屋,独自立于画面。房前、屋后、溪桥边的一片树林挺立于瑟瑟寒风中,给画面增添了苍凉之意。倪瓒山水师法董源、巨然,山石以“披麻皴”为基干,后受荆浩、关仝影响,涵泳诸家,自创一格。他将侧锋的方折融人中锋的圆转中,创造了“折带皴”。此作勾、皴、点、染并用,山体、山峰的皴法师董、巨,坡岸山石宗关仝,皴法似北苑,运笔多侧锋,显现“飞白”效果;树林明显取自李成的萧疏寒林,笔墨浑朴,风骨奇崛。
   《雨后空林图》中景物较多,重山复岭、丛树溪桥、茅屋草堂,皆有呈现。尽管如此,此作在用笔、经营安排上,属于清雅的“逸格”山水。从画法上看,画作中山峦绵延,用笔繁简、密疏中多有皴擦,皴笔疏疏落落;树木刻画勾、擦、点兼具,用笔简省,枝短叶疏;草堂的瓦檐、窗棂以干笔拖擦;屋内空荡,山前的水面更是一片空白,正可谓“不着一笔,尽得风流”。这满溢禅趣的话语似乎让人可悟而不可见,然在倪瓒的画中却是实实在在地可见可感。.从整体上说,此作描绘的物象繁杂;而观者若从局部观赏,此作用笔能简则简,营造出一种孤幽、洁净、宁静、恬淡之美,体现了倪瓒清淡幽然的审美意趣。另外,《雨后空林图》是倪瓒少有的一幅设色作品。在表现雨后山林朦胧的景象上,他不以画家常用的水墨来表现,而是对景物进行设色。他在画面的亮部施赭黄,暗部略施花青,意在凸现雨后山石、坡岸的本色,同时也烘托出一种苍凉荒寂的氛围。
   《雨后空林图》中题:“雨后空林生白烟,山中处处有流泉。因寻陆羽幽栖去,独听钟声思罔然。戊申三月五日,云林生写。”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倪瓒作画时的心境和情怀。此画作于元末明初,处于两朝交替的时代,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士人们难免心潮震荡。而此时处于人生暮年的倪瓒,在经历了世间沧桑、人生风雨后,现实世界在他心中越发惘然。在他看来,一切如过眼烟云,唯幽栖林泉才是人生的寄托和精神的追求。他的诗句“却坐西岩双树下,玉笙云星度清风”,正体现了这一点。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写道:“迂翁画,在胜国时可称‘逸品’。昔人以‘逸品’置‘神品’之上……(元四家)独云林古淡天然,‘米痴’后一人而已。”他将倪瓒的画品评为“神品”、“妙品”、“能品’之上的“逸品”。自董其昌始,此逐渐成为公论。
   倪瓒提出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写胸中逸气”的主张,是他“逸格”山水的核心思想,也是他创作实践的基本依据。他的林下之风和写意精神发自内心而超乎言表,对画坛影响极为深远。后世的一些末流画家,却对此误读、曲解,认为他是信笔涂鸦,而不见其“尽其妙处”的严谨,实在荒谬!

倪瓒国画作品《雨后空林图》赏析
张之鹰国画作品


倪瓒国画作品《雨后空林图》赏析
张之鹰国画作品

倪瓒国画作品《雨后空林图》赏析
张之鹰国画作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