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思考——读《蔡金法、徐斌艳“也论数学核心素养及其构建”
(2018-08-28 14:59:57)分类: 学习点滴 |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学生探求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保证,也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能力的重要基础。数学是一门以逻辑推理为基础, 进行问题解决的探究型学科,数学中不同的问题可以带动大脑的思考,活跃学生思维。低段小学生的思维尚处于待塑造阶段,想象力普遍比较丰富、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对很多事物会产生疑问,而且急于解决心中的疑问,这正是培养他们问题意识的绝佳阶段。
在近几年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讨论中也时常聚焦问题意识。郑毓信教授认为,数学核心素养最为基本的含义是学会“数学地看待世界,发现问题,表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个学生要能形成问题意识,需要经历三个过程:敢问、爱问、善问。教师要先主动为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创造条件,学生善于质疑的习惯才会逐步形成,最终提高其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一、二年级的学生在数学提问方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观察无序,还不具备提取数学信息的能力;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弱,表达数学信息不准确;大多数孩子没有主动思考的习惯,也就不能主动提出问题;在教学中让学生试着提出一些数学问题时,学生提问的次数很多,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却比较少,甚至不是数学问题,说明学生不会问;还有一些学生因为胆怯不敢问、或者缺少积极性不想问,这些都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基于以上思考,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我把研究点定位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思考”方面。
结合同年级组老师上的课,我认为可以抓两点为核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但低段的学生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对于一些需要进行辨析的概念,需要进行比较才能强化的知识点他们并不一定能够意识到,因此不会质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恰当地创设冲突的情境,适时把新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有了这种求知欲,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答案。
教学片段一:路涛老师执教数学与体育整合课《1.1“阳光宝贝”班级运动会》
老师在课前要求学生在家进行一些体育运动活动,并记录下来填写在记录单里。课件出示了两组不同学生的填写材料。
第一组:体育项目相同,数据不同
30米短跑 |
学生A:成绩为7.1秒 |
30米短跑 |
学生B:成绩为7.5秒 |
师:你能从中发现什么?
生:沉默……低头思考。
师启发:想一想,学生A和学生B谁跑得快?
同学们出现争议。
师:时间用的多的B同学就跑得快吗?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互相质疑。明确结果:时间用的少的同学跑得快。
第二组:体育项目不同,数据相同。
投掷沙包 |
学生C:成绩为7.2 米 |
30米短跑 |
学生D:成绩为7.2 秒 |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7.2,成绩相同。
师启发:是这样的吗?
学生互相质疑,争辩。
生1:成绩是不同的,一个是投沙包,一个是在跑步。
生2:两个7.2后面的单位不同,一个是米,一个是秒。
师:说明活动项目相同时才能将成绩进行比较。
在课前,学生只是通过记录运动数据,初步感知了下长度和时间单位。学生在头脑中并没有关于这些单位之间的比较联系。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同一种运动的不同数据,在学生不知道怎么提问,出现争议时,示范性地提出问题“想一想,时间用的多就是跑得快吗?”。这个问题一下就打破了一年级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数字越大的越快),将学生的注意力一下集中在了困惑之处,学生有了疑问,那么问题意识就产生了。接着,出现第二组数据时,学生自然就能提出自己的看法,互相质疑,课堂的有效性得到增强,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与此同时,教师也向学生示范如何根据数学数据进行比较和提问,渗透了质疑的方法,为其后续学习的正确迁移、独立质疑作好铺垫。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合作的活动过程。营造课堂集体讨论氛围,既是课堂教学本身的客观要求,又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策略。通过对问题的讨论、争辩,使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在集体中解决,让学生体味到学习的乐趣。其实,这样的思维交锋比结论本身更重要,讨论和争辩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大大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学片段二:秦黎静老师执教《填数游戏》
师导入:刚才我们按照淘气的规则给小动物们安排好了房间。现在又来了一群数字宝宝,它们吵吵闹闹的,找不到自己的房间,想请你们帮它们找到自己的房间。(ppt出示对话框: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帮它们吗?)
生:愿意!
师:给数字宝宝找家也要明确规则是什么,(板书:明确规则)。这样的游戏也正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填数游戏(板书:填数游戏)。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给数字宝宝安排房间的游戏规则是什么。
1 |
|
|
|
1 |
|
|
2 |
1 |
生:齐读游戏规则。
师:(出示第一关图示),这里有这么多个空,如果是你来填,你准备从哪个空开始填?
生:思考从哪个空开始填,不回答,思考后独立完成。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填的,每一步是怎么想的?
师指名一生利用磁性数字卡在黑板上边摆边说,说清楚填数思路。
学生说完后,师面向全班,抛出了三个问题启发学生讨论、交流。
师:“他的方法或说法正确吗?”
“你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你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依次请学生回答,进行争辩。
在进行简单推理的《填数游戏》中,学生往往会有不同的方法,也会因为其他学生的错误回答而产生质疑,这正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表现,也是训练数学思维的大好时机。教师在学生回答一种填数方法后并不是单纯地进入下一关,而是充分利用学生现有回答,鼓励不同方法、发现他人错误的学生对回答的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这能使发现错误,有不同思路的学生有一种成就感,也鼓励其他学生敢于创新,思维不被一种方法所局限。学生学习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积极主动地探索,真正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