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两年多了----转载草民插头微博

(2022-08-15 11:12:04)
分类: 健康
两年多了,现在感觉如何?//@素竹suzhu:师父:感觉自己的慧根不行 但不想放弃
越来越多的微博粉丝、公众号网友在加入抄经学医的行列,看到队伍日益庞大,草民深感欣慰。

从宣传、推广经典中医开始,不知不觉这么多年匆匆过去了。曾经的梦想是临死之前,能教出百八十个合格的学生,就足慰平生了。

但是现在已经远远超过了预期。

经典中医的学习,就是从零开始,去追溯、去了解《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易经》的成书时期的文化背景,尽可能还原华夏文明的原始形态,然后去了解这些圣人们当时是怎样观察宇宙自然、是怎样认知人体的疾病与健康的。

它的整个过程是:先逆行,寻根朔源;再去研究后世各家学术思想的成因背景,以及他们各自的学术特点,然后在临床中去验证、体会。

草民一直讲:三个月即可入门。
但是真正融会贯通,甚至一辈子还不够。

所以看到大家这样踊跃加入,草民心中其实是喜忧参半的。

因为即便是付出了时间和精力,不见得每个人最后都能学成。———学中医需要的不仅仅是热情和刻苦。

医学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力,是有客观统计数据可以证明的。
比如之前武汉的统计数据表明:完全使用中医药的江夏方舱,转重症率为0。

但是,是否我们学会了一个有效率极高的医术,就可以令所有大众远离疾病?

草民经常会在课堂上讲一些案例。
同样一个看起来非常凶险的疾病,一个患者不到两个月痊愈,另一个反反复复,几年都未能彻底康复,还有人因为同样的疾病去世了……

同一位医生,同样的病情,截然不同的结果。

这样的无力感,实际上已经是把自己医术发挥到极致以后的结局了。

估计古人讲:医治百病,治不了百人。这句话也是在同样的心理状态下的无奈感叹吧。

那么,我们是否还需要再继续为这个貌似一辈子不一定有结果的学习历程去呕心沥血呢?
而且,即便是学成活死人、生白骨的旷世绝学,仍然会不断的扼腕叹息呢?
我们还要不要坚持?

这个问题,其实困扰了草民一段时间了。

直到前些日子,草民向一位先生请教:
普及中医会极大的降低老百姓和政府的医疗负担,提高个人的生活质量,延长整体人群的健康寿命。
但是老龄化带来的负担会更重,做一个极端的假设;如果终极梦想可以实现,所有人都可以像《上古天真论》描述的那样,活到120岁。

那么二十五岁至六十五岁这个人群,需要负担的已经太多、太重了,再出现那样的情况,结果将会是毁灭性的灾难。

这位先生差点笑出来,他缓缓地讲道:
我们所有的烦恼,都是因为自己的境界不够。
当年困扰我们的这些东西,现在回头去看,它在哪里?

先做到让所有人可以平安喜乐的活到一百二十岁再去想这些吧!
我们解决不了,难道就没有比我们更有能力的人去解决了吗?

自此,草民心中的另一个疑惑,也有了答案:
每个人生下来,就是在向死而生的。
中医要做的,就是不要让患者死于天灾和人祸。

类似伤遗传性疾病、寒外感、传染病、各种意外伤害…都可以视为天灾。
类似饮食不节、起居无度、肆意妄作……都可以视为人祸。

经典中医认为,所有的疾病、症状,都只是一个结果。
同样的病情,其内在原因不同,患者的具体体质、情绪、家属配合程度不同。
即便是同样一位医生去竭尽全力治疗,结局也不会完全一样。

所以草民经常讲:外感类的问题,医生的作用可以占到将近十成———患者只要注意忌口、避风避寒之类的医嘱禁忌,基本上都能康复。

慢性内伤问题,比如月子病、类风湿…医生的作用只能占到一半:患者的工作环境、饮食起居、生活习惯这些,对疗效影响极大。

病入三阴,已经破坏五脏循环系统的,那怕患者表现出来的仅仅是一个感冒,医生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也只能起到三成作用:
这还是指一个理想状态下,华佗、扁鹊、张仲景那样的医生。

医生占三成;患者体质、思想情绪以及家属的态度、配合程度占三成;剩下四成看天意。
这个天意也包括节气对疾病的影响,比如患者需要强力敛阴时,恰好遇到春夏两季;或者患者需要升阳发散,却不幸遇到秋冬季节,结果往往会非常麻烦。

这些节气对普通健康人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对于危重病人,其影响力往往是灾难性的。

医学是有极限的,否则从古至今那些伟人就不会死了。

所以医圣说:治五脏者,生死各半。

最初所有人都是为了学医去解决自己和亲人的病痛,但是到后来大家会发现,我们只是在通过中医,了解这个世界的真实面目而已。

比如庖丁解牛———通过屠刀去了解世界,中医其实跟屠刀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