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总结:关于当前高中学生阅读现状的调查报告
(2014-02-13 01:28:19)
【摘要】
在基础教育的新一轮改革中,语文教育越来越倾向于对学生阅读能力、领悟能力、表达能力的考察,更看重学生对生活、社会、艺术等多个领域的感悟能力,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感悟,而人教版必修课本中设计的名著导读内容就是对这方面的训练有针对性的,为此,笔者也对现高中生的阅读现状作了问卷调查,总结如下。
【关键词】
一.调查原因
在新一轮的课改实施过程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阅读量是学生的“软肋”,根据这一现象,笔者展开了调查。
在素质教育的模式下,各省的教材编排都出现了一个这样的编排现象,那就是必修与选修相结合,多种文体交叉排列。这样做的好处是打破了过去教材内容的单一,使得教材内容容量增大,让学生有足够的阅读量,总体来看,这种编排是成功的,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受课时、高考等因素的影响,除了必修内容外,教师选择的选修内容一般集中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先秦诸子选读》《语言文字运用》等与高考有密切关联的读本上,至于与高考没有直接关系的教材,多数教师选择跳过,更有甚者,根本就不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当然每一个语文老师都知道仅靠教材现有的阅读量是无法满足高考的,但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教师不得不把学生的阅读范围控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这是素质教育下一个不正常的现象,也是教师的一种无奈之举。
那么如何保证学生的阅读量呢?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强化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广泛涉猎各类书籍的学生,在语言感悟以及情感的把握上总是占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当前信息化的时代,怎样的课外阅读是合理的,阅读怎样的书籍对学生高考有利?这个问题,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有必要了解和掌握的。
二.调查内容
2013年11月至12月,笔者采用问卷的方式,对我校高二年级500名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共有三种类型,每份问卷400份,共计1200分问卷。调查内容涉及四方面:一、阅读习惯。即日常的阅读方式,是通过纸质媒介还是网络媒介;二、阅读行为。即阅读是被动还是主动。三、阅读内容。内容的设置分为文学类、传记类、武侠类、科幻类、玄幻类、言情类、动漫类等。四、阅读收获。即通过阅读得出的感受。调查过程中,发出问卷1200份,收回有效问卷879份。经过统计,得出了这样一份组数据:
第一.87%的学生阅读依赖于网络、手机、MP4等现代媒介,13%的学生以纸质媒介作为首选的阅读方式。
第二.89%的被访学生阅读对象是一些文学类的书籍,比如世界名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古典诗词、当代世界优秀小说等,是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中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阅读的任务。而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阅读一些网络小说、言情小说、科幻作品等属于“受周围同龄人的影响”或是“受网络媒体的影响”而主动接受阅读,还有许多高学生承认在课余时间会去阅读一些日本动漫作品,目的在于缓解学习压力。当被问及“为什么不阅读一些文学作品”缓解压力时,有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当代一些文学作品涉及的社会内容太深刻,而一些古典作品要需要相关的历史知识,在学习很疲惫的时候阅读传统的文学作品无疑是一种痛苦,而现代的一些网络文学作品则相对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审美趣味和认知水平,最主要的是网络作品能带给人一种休闲和放松,而传统的文学作品显然做不到”。
第三.73.6%的学生认为,较传统文学作品,他们更乐于或者说易于接受一些非传统的文学作品,例如科幻作品、玄幻作品、网络校园题材的小说等等。当问及原因时,一个学生这样写道:在社会阅历不丰富、认知水平还不高、审美情趣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去欣赏像《哈姆雷特》《红楼梦》《巴黎圣母院》等这样的文学作品略显困难,而且这类作品往往需要有相关的历史知识、人文知识等作为支撑,而一个高三学生日常的学习已经够疲惫了,根本没有精力再去关注这些处处闪着人性光辉和生活气息的作品,我们更愿意阅读一些与我们的生活更近,与我们生存的时代更接近的文学作品,因为那样的作品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第四.关于阅读收获,几乎全部学生都认同日常阅读一些书籍对自身素质的提高是有很大帮助的,特别是多数学生认为一些名人传记作品更能激发起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调查体会
以上是这次调查所得出的一些数据结论,笔者自然有话要说:
2、素质教育的改革强调高中学生要在高中三年时间内阅读一定数量的文学名著,也就是学生口中的大部头的传统文学作品,这一措施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具体而言,真正有多少学生能在高中有限的时间内阅读完所有的文学作品,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到现在只阅读过像《三国演义》这样的古典小说,阅读的直接动机居然是受了影视剧的影响。但是像《红楼梦》这样的代表中国古代最高水平的优秀小说在很多学生的眼中被认为太复杂,甚至有的学生抱怨光是理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众多人物之间的关系就是一项很复杂的任务,更何况理解作品所体现出来的时代内涵和政治内涵。大多数学生认为,阅读这样的文学作品,感觉不是在欣赏,而是在受罪。与中国古典小说遭遇尴尬相比,一些外国文学作品反而受到了学生的大力吹捧。比如说加西亚.马尔克思的作品《百年孤独》,在调查中有超过三成的学生表示阅读过或者知道作品的梗概,当问及为什么青睐这样的作品时,学生的回答令人吃惊,原因就在于这些作品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还有一个更令人心寒的现象是学生对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大力吹捧,但对于代表中国小说作品最高奖项的茅盾文学奖却知之甚少,让学生列举几篇相关作品,几乎所有的学生只知道《白鹿塬》,其他的一概不清楚。
这一结论反映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的文学长久以来不能在世界最高文学领域获取成就直接影响了后代对于我国文学作品的认同感,而作为教师我们在为学生讲解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学传承、中国的文学作品怎样影响世界,多少有一些底气不足,当然,直到莫言的出现才减少了这样的尴尬;再者,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使得社会的很多领域的职能在转变,阅读也由以前的纸质媒介演变成了网络媒介,这是一种进步,但同时对中国传统教育也是一个冲击。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在一些发达地区课堂采用多媒体,作业采用电子信箱的形式,学生的作业依靠鼠标键盘,教师改起作业来方便快捷,但是由此带来的直接恶果是学生的汉字能力直线下降。与此同理,学生一旦养成网络阅读的习惯,传统的纸质媒介就很难再对他们构成吸引,这样的后果是学生的阅读只停留在快速上,而无法也没有时间对作品本身进行剖析领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