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豫约金秋66·汉魏洛阳故城

(2023-12-24 08:12:51)
标签:

转载

汉魏洛阳故城,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城东15公里,是中国古代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6世纪东周(春秋末至战国)、东汉、曹魏、西晋、北魏五个重要王朝的都城。而不是我们现在去的市中心区。
[转载]豫约金秋66·汉魏洛阳故城


汉魏故城的周边,现在都是农田。
[转载]豫约金秋66·汉魏洛阳故城


汉魏洛阳城始建于西周,先后经历了东周至北魏等多个时代,到初唐废止。前后延续使用近1600年。
[转载]豫约金秋66·汉魏洛阳故城


与位于今洛阳市区的隋唐洛阳城遗址相比,处于城郊乡野之间的汉魏洛阳城遗址一直寂寂无闻,也没有旅游开发。但许多访古爱好者都会专程前往探访,在这座业已毁弃的都城之上遥想它昔日的辉煌。
[转载]豫约金秋66·汉魏洛阳故城


铜驼大街,汉魏洛阳故城的中轴线。汉代以前的都城是没有轴线大街概念的。铜驼大街开创了我国古代都城轴线建筑的先例,是我国都城中最早的轴线大街。作为我国古代早中期都城的典型代表,汉魏洛阳故城对隋唐时期的长安城与东都洛阳城的建筑形制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转载]豫约金秋66·汉魏洛阳故城


铜驼大街一主两辅3道并行,共宽约40米,北接皇宫,南连大市,两侧对称布置有衙署和寺庙等,是洛阳最繁华的大道,两侧商贾云集,寸土寸金。
[转载]豫约金秋66·汉魏洛阳故城


汉魏洛阳故城不仅是东汉、曹魏、西晋和北魏时期的都城和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统治中心,是这一时期丝绸之路东端最重要的国际性商贸大都市,即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 也是客家先民首次南迁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出发地。1961年,国务院公布汉魏洛阳故城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转载]豫约金秋66·汉魏洛阳故城


汉魏洛阳城外郭城现存平面为长方形,南城墙因洛河北移被水冲毁。北、东、西3面城墙保存较好。部分地段高出地面5~7米左右。
[转载]豫约金秋66·汉魏洛阳故城


全城周长14公里。城墙夯土版筑,版筑夹棍眼的痕迹尤存。在部分城墙上还发现有向城外突出的墩台,西墙北段有4座,北墙东段有3座。墩台间距为110~120米,类似后世城墙所筑的“马面”。
[转载]豫约金秋66·汉魏洛阳故城


阊阖门遗址西阙台
[转载]豫约金秋66·汉魏洛阳故城


阊阖门遗址东阙台
[转载]豫约金秋66·汉魏洛阳故城


阊阖门是北魏宫城的正门,门址位于北魏洛阳城中轴线大街铜驼街北端,门址台基为长方形,东西44米,南北24米。城门结构复杂
[转载]豫约金秋66·汉魏洛阳故城


两阙之间的铜驼大街。
[转载]豫约金秋66·汉魏洛阳故城


深陷下去的柱基
[转载]豫约金秋66·汉魏洛阳故城


门道
[转载]豫约金秋66·汉魏洛阳故城


柱础石
[转载]豫约金秋66·汉魏洛阳故城


阊阖门西阙台 夯土墙
[转载]豫约金秋66·汉魏洛阳故城


经实测,整个遗址包括宫城、内城、外郭城三重城,东墙残长约3900米,西墙残长约3400米,北墙全长2700米,南墙因为洛河向北改道,被完全冲毁,经复原有2460米。四边城墙加起来总长度约为1.3万米,规模非常庞大。
[转载]豫约金秋66·汉魏洛阳故城


[转载]豫约金秋66·汉魏洛阳故城


[转载]豫约金秋66·汉魏洛阳故城


二号建筑遗址,是宫城南部第二道宫门的遗址,位于阊阖门正北95米处。始建于曹魏时期(3世纪),西晋至北魏沿用,为三门道殿堂式建筑,考古推测为历史文献记载的止车门基址。
[转载]豫约金秋66·汉魏洛阳故城


东隔间墙
[转载]豫约金秋66·汉魏洛阳故城


[转载]豫约金秋66·汉魏洛阳故城


三号建筑遗址,是宫城南部第三道宮门遗址,正南距二号基址80米,正北距太极殿300米。始建于曹魏时期(3世纪),西晋至北魏沿用,为三门道殿堂式建筑
[转载]豫约金秋66·汉魏洛阳故城


台基四周和顶部都铺满了红砖。
[转载]豫约金秋66·汉魏洛阳故城


汉魏洛阳城的兴盛要从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说起。此前,伊洛盆地上曾先后存在夏都斟鄩、商都西亳、西周成周、东周洛邑等都城,它们都湮灭在历史的烽烟之中。公元25年,在新莽末年群雄纷争中崭露头角的刘秀攻入洛阳,定都于此,汉室由此中兴。刘秀定都洛阳,除了因为长安已因战火而残破之外,还因洛阳与支持刘秀的南阳、河北豪族距离较近。为了迎合“五德终始说”,刘秀还将“洛阳”更名为“雒阳”,因为汉为火德,而火忌水。
[转载]豫约金秋66·汉魏洛阳故城


东汉的雒阳城在秦、西汉洛阳城基础上建设,南北九里、东西六里,四面共设城门十二座。宫殿主要有南、北二宫。南北宫之间有空中架设的三条复道通行,天子走中道,官员走左右两道,十步一卫,两宫相距七里。南宫是皇帝议政与接见外宾、举行重要典礼仪式之所,绘有28名开国功臣肖像的云台、皇家图书档案馆兰台、皇家史书撰写机构东观都设在南宫。北宫修建于明帝永平三年(60年),为皇帝及后宫起居之所,后逐渐代替南宫成为政治中心。
[转载]豫约金秋66·汉魏洛阳故城


在雒阳南城墙外,建有皇家礼制建筑“三雍”:明堂、辟雍和灵台。明堂是天子祭祀祖先之所,辟雍是天子行礼乐、宣德化之所,灵台是皇家天文观测台,东汉杰出的科学家张衡设计的浑天仪、地动仪,就安放在灵台。“三雍”之侧是国家最高学府太学,汉灵帝时的《熹平石经》和曹魏《正始石经》均刊立于此处。雒阳作为东汉帝都160余年,见证着帝国从繁荣走向衰败。
[转载]豫约金秋66·汉魏洛阳故城


一片黄花,总觉得如同过去的辉煌。东汉末年大乱,看过三国的都知道,董卓进京,挟持汉献帝迁往长安,不仅将雒阳城付之一炬,还大肆挖掘周边帝陵,盗窃珍宝。一时间,“城内扫地殄尽”。六年后,汉献帝东归,所见到的雒阳城依旧是一片焦土。
[转载]豫约金秋66·汉魏洛阳故城


太极殿遗址,太极殿位于宫城中部,居城市中轴线上,南距阊阖门520米,建于南北长约430米,东西宽约330米的宫院中,有居中的太极殿主殿和两侧略小的太极东、西堂组成,三殿东西并列在同一条东西轴线上,三座殿基占地面积达8000平方米,现存北魏时期的夯土台基。
[转载]豫约金秋66·汉魏洛阳故城


曹魏还都洛阳,有着鲜明的承嗣东汉、宣示正统的意味。曹魏洛阳城在东汉洛阳城基础上重建,城垣规模没有太大变化,但宫殿布局有了开拓性的创举,那就是由多宫制向单一宫制的转化。曹魏洛阳城的宫城以东汉洛阳城北宫为基础,主殿为太极殿,是皇帝举办大型朝会等重要礼仪活动的场所;太极殿两侧有东堂、西堂,东堂是皇帝日常处理朝政、召见群臣的地方,西堂是皇帝日常起居之所。太极殿与东堂、西堂一字并列,这种布局一直延续到隋代。
[转载]豫约金秋66·汉魏洛阳故城


西晋统一不久,就接连经历八王之乱、永嘉之乱,洛阳再度沦为战场。直到北魏时期,孝文帝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洛阳再度振兴,汉魏洛阳城也是在这时达到规模上的鼎盛,龙门石窟、永宁寺塔都兴建于此时。
[转载]豫约金秋66·汉魏洛阳故城


天平元年(534年),东魏权臣高欢挟皇帝迁都邺城,大拆洛阳宫殿,迁徙民众赴邺。至此,从东汉至北魏持续500多年的汉魏洛阳城彻底沦为丘墟。
[转载]豫约金秋66·汉魏洛阳故城


在这片古城遗址上,考古人员的工作仍在继续,阊阖门、太极殿、永宁寺塔基已经初现轮廓。它们或许只是个土坑、土坡、夯土堆,但踏上这片土地,举目四望,你依旧能够在脑海中构建出这座城市昔日的盛景,以及在这里发生过的一幕幕历史。
[转载]豫约金秋66·汉魏洛阳故城


永宁寺塔位于汉魏洛阳故城内,寺址北距宫城前门阊阖门仅一里之隔,东临洛阳城中轴线铜驼大街。寺内的标志性建筑是九层永宁寺塔,现在只能隔着围栏看到塔基的遗址。
[转载]豫约金秋66·汉魏洛阳故城


汉魏洛阳故城以保存完整、规模宏大的东汉、曹魏、西晋时期都城整体及北魏时期的宫城与内城遗存,见证了东汉至北魏历代中原王朝继承礼制传统、融合多元文化的文明与文化特征,还见证了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历代位于丝绸之路东端的中华文明的发展水平,揭示了推动丝绸之路发展、保障丝路交流的中原王朝的文明与文化特征。
[转载]豫约金秋66·汉魏洛阳故城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