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武亭
石壁西侧的武亭为金涂塔形方亭。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
石亭四面石壁斗门,亭内设有石圆桌。原先亭内还有鼓凳,已不知去向。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
这座武亭与传统的亭台不同,主体四四方方,却顶着一个纤细的“塔尖”,像一顶帽子。因此,关于武亭“是亭还是塔”的问题有着很多争论。直到2001年在雷峰塔地下发掘出了许多与武亭样貌相似的“金涂塔”,这才给武亭正了名,它是一座塔。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
“金涂塔”全称叫“吴越国纯银阿育王塔”,又称“鎏金银质宝箧印经塔”。是五代时期吴越国国王钱弘俶所造。箧:小箱子,古代储物之器。相传古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为奉安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建造了八万四千座形状如“箧”的塔,叫“宝箧塔”。
吴越时佛教盛行,吴越王钱弘俶为保四方安宁,效仿阿育王造塔的故事,制作了八万四千座同样形制的小塔,分发到吴越各地,俗称“阿育王塔”。因为大多数塔内安放的是经卷,又称“宝箧印经塔”。阿育王塔多以铁、铜、银铸造,外面涂上一层金的,就是“金涂塔”。
“金涂塔”的形制,本意是一只小小“宝箱”。但引申到佛界,便有了丰富的含义:最下方的方形塔基意指大地,方形塔身寓意四方世界,平台寓意释迦垂迹、佛显现世;平台上山花蕉叶寓意佛佑众生,四方兴旺,塔刹则是佛域的象征,刹柱象征一条不断上升的解脱之道。武亭的形制,就是仿造了“阿育王塔”的模样建造,武亭北面的题刻上也有“造塔湖滨”的字样。因此,武亭其实就是一座塔。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
武亭东面有黎元洪题写的“仁风扇越”题刻。黎元洪(1864~1928),原名秉经,字宋卿,是湖北黄陂人,故称“黎黄陂”,中华民国第一任副总统、第二任大总统。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
亭子南面是卢永祥题刻“无疆之生”。卢永祥(1867~1934),原名卢振河,字子嘉,山东济阳人,近代中国皖系军阀代表人物之一。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
亭西有张载阳“众善流芳”题刻。张载阳(1873~1945),字春曦,号暄初,浙江新昌人,民国时期曾任杭州警备司令、浙江省省长等职。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
亭子北面题刻是“功德崇隆”,义赈会名誉会长何丰林题写。题刻后有款,个别字迹已模糊不清:“华洋义赈会造塔湖滨以/彰浙灾募善君姓氏敬/题斯额永播仁风/平阴何丰林/中华民国十三年三月。”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
【9】鹫香庭、玉兰馆遗址
民国时期,在石壁上修筑了上孤山的台阶。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
沿着石壁两侧的台阶而上,则是一处宽阔的平台,这里是鹫香庭和玉兰馆遗址。鹫香庭和玉兰馆均为清乾隆帝御题“行宫八景”之一,它们彼此相邻,中间以门墙间隔,分为两小院。这里是朝寝向苑景的过度,鹫香庭是赏景所在,玉兰馆则是观剧空间。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
鹫香庭是一处小敞厅,此处丛桂常青,花开时天香馥郁,子累累如瑶珠,旧志所称月中桂也,唯灵鹫山中有之,遂取“鹫岭天香”句意,御题曰“鹫香庭”。乾隆有御题诗《鹫香庭》云:“山水清晖蕴,挺生仙木芳。徒观叶蔚绿,因忆粟堆黄。雅契惟期月,敷荣却待凉。何当秋宇下,满意领天香。”现遗址展示部分包括鹫香庭台基、庭院、走廊及围墙遗址。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
鹫香庭遗址的西侧是玉兰馆遗址,玉兰馆是一座轻巧的二层卷棚小楼,前有倒座的戏台,是行宫内的观剧场所。此处原植玉兰数株,远望如琼枝玉树,故乾隆题曰“玉兰馆”,并赋诗题咏:“对峙白琳树,迎阶为我开。判春标雅致,名馆称清裁。一晌教神往,他时待客来。举王非慕蔺,自分谢吟材。”现遗址展示部分包括玉兰馆台基、西厢房台基、庭院、戏台遗址。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
平台上还有二方亭,不像是南方园林建筑。看似简单,却有皇家建筑的韵味。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
西侧亭中有石鼓凳。没有看到这二亭的相关介绍。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
鹫香庭、玉兰馆一带,森森的林木由此而舒展,漫山遍野,涌绿耸翠,飘香留芳。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
【10】瞰碧楼遗址、万菊亭
平台的东侧树荫下有一座造型精致的亭子,称万菊亭。这里是乾隆皇帝御题的“行宫八景”之一“瞰碧楼”遗址。原瞰碧楼为二层卷棚楼阁,原来这里是俯瞰西湖的最佳处,乾隆皇帝题《瞰碧楼》诗云:“览景不嫌高,山楼瞰碧涛。雨晴皆合赏,俯仰更无劳。洗涤尘氛气,差排歌舞曹。悠然会心所,摛句亦因豪。”所谓“楼附全湖,晴波绮谷,摇荡几牗,有一碧万顷之概。”故得名瞰碧楼。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
瞰碧楼已毁,1933年为纪念种菊名家张又莱先生,在遗址上建造了万菊亭。万菊亭是一座歇山四角攒尖顶、木结构方亭。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
张又莱先生是一位退役海军中将,曾留学日本,爱菊成癖,退休以后,购置杭州上城区横紫城巷房屋,并以“万菊园”名其居所,又在湖墅购地为圃,种桃养菊,广收菊种,着力培养菊花。1928年秋季,张又莱先生在居所及附近的钱王祠举办了杭州市第一次菊展,展出品种达1100余种之多,盛况空前。1933年张又莱先生去世,其弟张衡先生将其所存菊种及照片、图片以及有关资料悉数捐赠给杭州市政府,从此菊花栽种开始普及杭州。市政府为纪念张氏兄弟之热心壮举及对杭州菊史的贡献,在孤山建“万菊亭”,并在亭旁树碑记载这段史实以志表彰。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
万菊亭飞檐翘角,古色古香。万菊亭时历七十春秋有余,惜原碑石已损毁。2007年在西湖孤山整治工程中,重新立石,以彰缘由。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
亭匾“万菊亭”为张伯驹题写。张伯驹(1892~1982),字家骐,号丛碧,别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河南项城人。爱国民主人士,文物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人、京剧艺术家。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 [转载]杭州西湖——中山公园(3)]()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