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汉画像中的动物——牛

(2021-01-30 18:03:22)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汉画像中的动物——牛作者:

在汉代的画像石和画像砖中,有许多动物的出现,马上到了牛年,先来说说牛。

在世界范围内,家牛的驯化,最早始于距今一万年前的西亚和东北非地区。在中国,4500年甘肃和青海地区的齐家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中,出现了家牛的痕迹。中国牛的品种主要是黄牛。牛被驯化的最初目的,主要是为了吃肉。在商代的中后期,牛肉已经成为当时消耗量最大的肉食品类。到了两周时期,还设有专门养牛的“牛人”。在《周礼》中:“牛人掌养国之公牛,以待国之政令......。”这些公牛的用途;或用于祭祀、丧事奠牛、兵车旅役、犒劳赏赐、膳羞等等。牛的饲养周期虽然很长,但是比起鸡、猪、羊来说,不仅美味,而且肉量是很大的。战国时期,牛还是重要的劳动耕畜和运输工具。


汉画åƒä¸­çš„动物——牛

(1)耕地。陕西绥德王得元墓。


陕西的汉画像石特别具有装饰性。这幅树下耕地的人与牛,组成了中国农耕的美好画面。关于中国的大黄牛什么时候开始用于耕地的用途,众说纷纭。有的说从秦朝就开始了,有的说在周朝。但有非常明确记载的是在西汉时期。《汉书·食货志》载:西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在陕、甘一带推广牛耕和”以人挽犁“的技术。这是我国史籍明载的第一次大规模推广的牛耕技术。


这时候牛的地位已经非常高了,不仅成了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帮手,也是家庭的重要财产。牛肉也已经不能随便吃了。从西周《典礼》记载:“诸侯无故不杀牛”开始,我国历朝历代都有立法命令禁止杀牛。在汉朝,杀牛等同于杀人,可以判死刑。中国进入了禁止杀牛以保护耕牛的时期。并严禁被屠宰吃肉。汉代认为少壮时期的耕牛作用最大,而一旦耕牛老迈,在官府允许的情况下,还是可以进入市场以供食用。直到唐朝,经济的繁荣了,这项法令才被废除。但也不等于牛肉能够随便吃。


汉画åƒä¸­çš„动物——牛

(2)耕地。陕西绥德。


两牛一人犁地。男人举着长鞭,身后还有一个播种子的孩子。直到现今,很多地区的农人犁地仍是这样的景象。我说为何西北地区这么多牛耕地的画像砖。都是因为当时是从这些地方开始推广的。


汉画åƒä¸­çš„动物——牛

(3)耕地。陕西横山孙家园子


画面中一只健硕的耕牛。耕人光着膀子,赤脚穿着七分裤。牛、人、农具都表现的清晰生动,看来汉代艺人的速写功夫很了不得。


汉画åƒä¸­çš„动物——牛

(4)田畴与耕牛。150厘米x90厘米。淮北市白渎山出土。


图中的健牛拴在一棵柏树边上,像是刚劳作完了小憩。后面的耕地井然有序。牛的两角中间好像还饰有一个装饰物。图中的上方是一个”地仙“,头戴三尖冠,穿着阔袖的袍子或者是已经化为翅膀的双臂,腰间袍子的下摆已化为羽翼。像要向上腾飞的姿态。表现了汉代吉祥的愿望。

在河南和淮北的画像砖上,有很多柏树的图像,说明了汉代对柏树的崇拜,在陵墓等周边种植柏树被认为能够辟邪。神人方相氏、柏树和虎,都是魍魉最为畏惧的。


汉画åƒä¸­çš„动物——牛

(5)耕地。江苏睢宁双沟。

 

这是一幅好繁忙的农耕场面。耕地的牛前方是一丛丛茁壮的秧苗。农人挑着水或食物走在田间。那右边的架子车,简直还和现在的一样,架子车的双把总觉得没有削平,会不会辣手,上面栖息着看热闹的鸟。中国是农耕国家,牛在古代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远古部落还把牛作为图腾。苗族至今都崇拜牛,并有以牛为主的重大活动庆典。


汉画åƒä¸­çš„动物——牛

(6)饮牛。西汉晚至东汉初。河南郑州出土。


犄角锐利的大牛悠然地低头饮水,鼻子上有环系和绳索。牛头下有一釜。左边饰有鱼纹。西周以前,黄牛因温顺朴实,被视为“仁兽”,多用在重要的祭祀活动中。汉画像中常刻有牛图,表示着墓主人的富有。


汉画åƒä¸­çš„动物——牛

(7)挤奶。陕西横山孙家园子。

 

这是一幅挺珍贵的画像,说明汉代的这个地区有吃牛奶、羊奶的例子。中国黄牛的品种,普遍牛角短小,泌乳能力很差,所以在中国的历史上,中原地区很少有与牛乳有关的饮食习惯。但西北地区和甘肃西藏的地区却有吃奶制品的习惯,但并不是黄牛。记得那时候我奶奶问我,牛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奶?我说有一种叫奶牛,专门产奶的。奶奶说哦,还有奶牛,哈。


汉画åƒä¸­çš„动物——牛

(8)牛车出行。安徽灵璧九顶镇。


在马传播到中国之前,牛是重要的骑乘、驮负动物。国外早期中东与欧洲的车也为四轮的牛拉的车。在3000多年前中国的商代,传说是商代始祖的六世孙王亥发明了牛车。当时农业迅速发展,使商部落很快强大起来。他们生产的东西有了剩余,于是王亥造了牛车,拉着货物到外族部落去进行交易,外部落的人便称它们为商人。图中的牛车有编成席子的搭棚,前有开道,后有跟班,应是官员或富贵之家。

但在东汉中期以前,牛车很被人轻视,认为马车快捷,很能显出档次,牛车被视为低级别的车辆。当时战乱频繁,马匹奇缺,一位太守被迫屈乘牛车,被视为”有损国典“,还被受到降级处分。但从东汉末年起,出于对追求舒适的本能,人们开始喜欢上了牛车。温顺的牛拉的车由于缓慢反而减少了颠簸,不仅尘土少了很多,而且车厢较大还能覆上车棚和围挡,车棚里放上凭几,布置的可以舒服的坐卧。于是从东汉末年起,牛车逐渐成为官员、贵族乃至皇帝的代步工具。


汉画åƒä¸­çš„动物——牛

(9)斗牛图。东汉。42厘米x102厘米。河南南阳市出土。

 

图右侧的力士,上身赤裸,下身着宽松的袴,两腿下蹲成弓步,右手使出八卦掌。左手拿着一个小小的匕首,拼搏斗牛。牛狂奔回首,画面上的云气渲染出尘土飞扬的紧张气氛。这是一幅角抵图。就像是罗马斗兽场中的景象。


汉画åƒä¸­çš„动物——牛

(10)熊斗二兕。东汉。41厘米x134厘米。河南南阳邓县长冢店出土。

 

(si)在古代指犀牛(一说雄性犀牛),传为上古瑞兽。它全身苍黑,长着独角兽那样的犄角。只要是天下呈盛世之状,它就会出现。最早的记述在《山海经》中:“兕在舜葬东,湘水南。其状如牛,苍黑,一角。”图中所刻二兕,弓颈低首,奋蹄觝熊。熊更厉害,双手各抓一角,力博二兕。兕中最著名的是板角青牛,是太上老君的坐骑。由于它很像牛,就暂且把它归在牛里面说说吧。


汉画åƒä¸­çš„动物——牛

(11)角抵牛。河南新郑出土。

 

角抵,原是秦汉时期的一种杂技表演艺术。《汉书·武帝纪》中说:“角者,角技也。抵者,相抵触也。”所以古人把格斗者皆称为角抵,以后和百戏通用。画中左右二人策牛相斗,洋溢着紧张激烈的气氛。


汉画åƒä¸­çš„动物——牛

(12)斗兽。东汉。109厘米x30厘米。河南南阳市五中出土。

 

中间的一个力士,左手拿刀斗败右侧的一狮,右手拿锤又来迎斗左侧的怒牛。长衣下宽松的长裤。这类人物在古代叫作“象人”。象人是汉代宫廷中一种专职艺人。相传早在尧舜之时就有“百兽率舞”之说,即由人装扮各种禽兽之形所表演的舞蹈。这种舞蹈一般和宗庙祭祀有关,例如用于驱鬼逐疫的“傩戏”。秦汉时,这种具有娱乐性质的象人戏非常盛行。象人可以装扮成孔雀、鱼、龙、豹、猴等等来进行表演。


汉画åƒä¸­çš„动物——牛

(13)斗牛、角技。东汉。158厘米x36厘米。河南南阳县石桥出土。

 

画面左侧刻一牛,弓颈低首,奋蹄翘尾前觝。右边两人竞技角斗。人、牛之间云气缭绕。是人与人、人与兽之间的角抵戏。


汉画åƒä¸­çš„动物——牛

(14)阉牛。东汉。228厘米x41厘米。河南南阳方城县东关出土。


此图刻在墓门右上方的门楣之上,现存河南南阳画像馆。有人说中间的熊是象人披着熊皮来逗引雄牛。


摘除家畜主要生殖器官的外科手术,中国的兽医称为“去势”。目的是消除家畜的性欲和繁殖能力,使家畜的性情变得温顺耐劳,便于管制。而肉用动物的肉质也会变得更加鲜美。羊和鸡去势后也可以改善肉质,至今南方的一些地方仍有给鸡去势的习俗。同时,还可以控制畜群中的交配行为,有利于良种的选育繁殖。雄性动物的去手术又名睾丸摘除术;雌性叫卵巢摘除手术,中国民间称为“桃花术”。


在中国,最早被实行这类手术的是马。称为颁马攻特”术,时间是在西周时期。《周礼·夏官·校人》:”夏祭先牧,颁马、攻特。”意思是,夏季农历五月的时候,颁发给卿大夫的乘马要先放牧,然后”攻特“。特“即去势,在马大约2-3岁的时候去势,这样可以改变马的劣性。研究中国古代这项技术的日本的学者田熊清认为;世界上马的去势术以中国发明的最早。在先秦时代就已经有好几种古老的去手法。


汉画åƒä¸­çš„动物——牛

(15)阉牛(局部)。东汉。228厘米x41厘米。河南南阳方城城关出土。


来看局部。这头壮硕的大牛,给他做手术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古代在牛去势时,多使牛呈站立姿势,称为“立骟”、或“走骟”。走骟是由助手在前面牵住牛鼻绳引牛往前走,术者站在牛后给牛去势,手术操作需要熟练而快捷,在牛感到疼痛而向前抵触的短暂时间内摘下两个睾丸。汉墓中出土的这幅“阉牛图”就是一幅走骟示意图。阉牛之人,头戴尖顶小帽,深目高鼻,似是胡人,他赤裸上身,随牛奔走,伺机手术。疼痛的牛差点踢着他的尖脑袋。


汉画åƒä¸­çš„动物——牛

(16)阉牛图。东汉。200厘米x40厘米。河南南阳方城县城关镇一号墓出土。

 

这也是一幅走骟阉牛图。用来引导牛注意力的是一头猛虎。公牛杨蹄低首用犄角相觝。在牛扬蹄的刹那之间,一胡人装束的者乘机阉割。左侧调皮的猴子也来凑个热闹。


汉画åƒä¸­çš„动物——牛

(17)椎牛图(原大)西汉晚至东汉初。郑州出土。

 

图中一人戴幘赤膊,右手抓住牛角往下摁,左手举着一只铁锤向牛头砸去,牛弹蹄吼叫。椎(zhui):是指敲打东西的器。“椎牛”的意思是用铁锤击杀牛。前面不是说了杀牛等于杀人,怎么还要椎牛呢。其实在汉代椎牛多是为了祭祀和祭典。《韩诗外传》卷七说:“是故椎牛而祭墓,不如鸡豚之逮亲存也。”意思是说;当时盛行厚葬,与其说杀牛去祭祀坟墓,不如父母活着的时候给他们杀鸡杀猪吃。


汉画åƒä¸­çš„动物——牛

(18)椎牛图。东汉,河南许昌。


在汉代,牛肉排在人们的肉食品的第一位,属于高档肉食。但在朝廷严格保护耕牛的前提下,只有椎杀年老体衰的牛。《盐铁论·散不足》记载:富贵人家祈望山川时椎牛击鼓”,中者“屠羊杀狗”,贫者“鸡冢五芳”。祭祀之后,牛肉自然可以拿来食用,却是属于富人家的专利。这幅图中,椎牛之人梳着短髻,姿势好夸张,穿着有花边纹饰的华丽衣服,手里拿着小锤与牛相斗。看来用于祭祀的椎牛仪式,已经是一项具有表演性质的活动了。就像是西班牙的斗牛。

苗族至今还有这种活动。“椎牛”亦称“吃牛”也叫“还大牛宴”,就是苗族祭祀活动中最盛大、最隆重的一项还愿仪式。古时苗家人患病或中年无子,认为是牛鬼作祟,需许椎牛大愿,病愈或得子后还愿举行“吃牛节”。这个节日与其说是祭神,倒不如说是在向“神”挑战,检阅人征服“神”的力量。


汉画åƒä¸­çš„动物——牛

(19)椎牛。山东沂南北寨村庖厨局部。

 

画面中前有一纹饰的深盆,应该是用来放牛血用的。这头温顺的,好像不知自己马上面临宰割。


汉画åƒä¸­çš„动物——牛

(20`)椎牛图。萧县圣泉乡村M1出土。

 

可以看出,汉代的椎牛已经演化成一种富人炫耀的华丽表演。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