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梁山山门,仿照梁山好汉割据一方的城堡式样,屋面上有城垛,士兵可以戒备森严地巡逻其上。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山门墙壁挂一幅古碑的拓本,是兖州府东平州东阿县知县、县丞、主簿在大明嘉靖二十七年刻立的“重建瑞相寺记”碑文,字体苍古,端庄严谨。兖州、东平、东阿,现已属于不同地区,相互毫无瓜葛,曾经却是连带相关,让人感慨世道沧桑。
此碑所记的瑞相寺早已荡然无存,碑文中的“峰会古宋梁王名江,忠义聚寨,名立良山也。”是最有价值的部分。词中点出了宋江和他的起义军,立良山是宋江曾经的结寨扎营的地点,而“立良山”就是棘梁山,曾名“棘良山”。此碑价值由此凸显,被称为“古宋梁王碑”。![[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大明嘉靖二十七年刻立的“重建瑞相寺记”。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因为古宋梁王碑的出现,棘梁山成为昔日英雄遗址有了佐证,现于山上复建当年的场景,应天坊位于山路的起点。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碧霞元君祠。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碧霞元君祠前有一方梁山县政府立于1981年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司里山摩崖造像碑,那时的棘梁山行政规划还属于梁山县。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碧霞元君就是泰山娘娘,是山东一带最重要的信仰,这里的很多山顶上都建有碧霞元君祠。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正脊行龙。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祠旁立石碑。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碧霞祠后就是棘梁山最具价值的千佛崖。两块巨石屹立于山顶,如天外飞仙。飞仙被信徒们刻满佛教造像,两崖壁上自南北朝到明代雕刻的造像共788尊,其中大者10米,小者10多公分,保留到现在的共计480余尊。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东平县政府在1995年立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名字依然是:司里山摩崖造像。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介绍牌上写道:东崖似印,西崖似匣,远看又似城堡。分别为北朝、隋、唐、宋、元、明六个造像区。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
三教合一”是中国北方年代最早、规模最大、内容最全的造像群。最大者为释迦牟尼造像,高9.8米。左为老子,右为孔子,旁有僧徒侍立。(摘自文介牌)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佛像居中,宽团浑厚,褒衣博带,似有北朝时期风格。两边头部已缺,从身躯看,看不出三圣并列的威仪,似乎是释迦牟尼的胁侍菩萨更为合适,显然,他们也都足踩莲花。![[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双目如潭,眉心白毫,大耳有轮。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坐于莲花上的众佛,应是西天极乐世界的场景,祥云之上,梵音缥缈。
坐佛旁边皆有一块文字牌,刻上供奉人的姓名地址,以求功德。![[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佛像旁皆有清晰的供养人名字,历千年依然清晰。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佛像。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佛像。![[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东崖南面下端的宋代“三教通连”造像最为特别,“释迦牟尼”最东,“文宣王”最西,“老子”居中,每尊主像左右又各立一弟子像。三教圣像的旁边有文字,“文宣王”的字样最为清晰。这确实是货真价实的“三教合一”图。![[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东立面有九尊佛像甚是华丽,居崖体中间,两旁布满佛龛。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有带有庑殿顶屋面的殿宇,殿内供奉一佛二菩萨。檐柱头施大斗,应是北朝建筑风格。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如果不是时间的漫漶,这幅北朝建筑图将更具历史价值。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九尊佛像中右侧五尊为立姿,左侧四尊为坐姿。这种组合比较少见,不清楚各自身份。但从佛像纤长的体型看,也许是来自崇拜瘦金体的宋代。
中式衣衫,圆头光。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坐佛细部。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九佛苍劲飘逸的形象,让人敬畏不已。![[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东崖西壁,有佛和罗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