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2019-09-30 18:05:04)
标签:

转载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棘梁山现位于泰安市东平县戴庙乡境内。戴庙原属于梁山县,棘梁山原名司里山。按碑文记载,棘梁山的“棘”为荆棘丛生之意。司里山则因为宋代后在此设立巡检司以安其境而更名。现今由于梁山声名在外,一般采用了棘梁山之称谓。[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棘梁山的牌坊前现在是一处候车站台,旅客站在牌坊前,焦急地向远方张望。进入牌坊,是一处上山的坡道,路边首先见到一座真武庙。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再看到一座拙朴的神仙洞。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再上行不远,就看到有城垛的山寨,和一组新建的仿古建筑。脊梁山的山门就在那里。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从棘梁山的导游图上,可以看到景区正在照着一处旅游景点在布局,逐渐成形。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棘梁山山门,仿照梁山好汉割据一方的城堡式样,屋面上有城垛,士兵可以戒备森严地巡逻其上。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山门墙壁挂一幅古碑的拓本,是兖州府东平州东阿县知县、县丞、主簿在大明嘉靖二十七年刻立的“重建瑞相寺记”碑文,字体苍古,端庄严谨。兖州、东平、东阿,现已属于不同地区,相互毫无瓜葛,曾经却是连带相关,让人感慨世道沧桑。
       此碑所记的瑞相寺早已荡然无存,碑文中的“峰会古宋梁王名江,忠义聚寨,名立良山也。”是最有价值的部分。词中点出了宋江和他的起义军,立良山是宋江曾经的结寨扎营的地点,而“立良山”就是棘梁山,曾名“棘良山”。此碑价值由此凸显,被称为“古宋梁王碑”。[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大明嘉靖二十七年刻立的“重建瑞相寺记”。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因为古宋梁王碑的出现,棘梁山成为昔日英雄遗址有了佐证,现于山上复建当年的场景,应天坊位于山路的起点。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碧霞元君祠。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碧霞元君祠前有一方梁山县政府立于1981年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司里山摩崖造像碑,那时的棘梁山行政规划还属于梁山县。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碧霞元君就是泰山娘娘,是山东一带最重要的信仰,这里的很多山顶上都建有碧霞元君祠。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正脊行龙。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祠旁立石碑。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碧霞祠后就是棘梁山最具价值的千佛崖。两块巨石屹立于山顶,如天外飞仙。飞仙被信徒们刻满佛教造像,两崖壁上自南北朝到明代雕刻的造像共788尊,其中大者10米,小者10多公分,保留到现在的共计480余尊。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东平县政府在1995年立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名字依然是:司里山摩崖造像。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介绍牌上写道:东崖似印,西崖似匣,远看又似城堡。分别为北朝、隋、唐、宋、元、明六个造像区。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 三教合一”是中国北方年代最早、规模最大、内容最全的造像群。最大者为释迦牟尼造像,高9.8米。左为老子,右为孔子,旁有僧徒侍立。(摘自文介牌)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佛像居中,宽团浑厚,褒衣博带,似有北朝时期风格。两边头部已缺,从身躯看,看不出三圣并列的威仪,似乎是释迦牟尼的胁侍菩萨更为合适,显然,他们也都足踩莲花。[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双目如潭,眉心白毫,大耳有轮。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坐于莲花上的众佛,应是西天极乐世界的场景,祥云之上,梵音缥缈。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坐佛旁边皆有一块文字牌,刻上供奉人的姓名地址,以求功德。[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佛像旁皆有清晰的供养人名字,历千年依然清晰。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佛像。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佛像。[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东崖南面下端的宋代“三教通连”造像最为特别,“释迦牟尼”最东,“文宣王”最西,“老子”居中,每尊主像左右又各立一弟子像。三教圣像的旁边有文字,“文宣王”的字样最为清晰。这确实是货真价实的“三教合一”图。[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东立面有九尊佛像甚是华丽,居崖体中间,两旁布满佛龛。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有带有庑殿顶屋面的殿宇,殿内供奉一佛二菩萨。檐柱头施大斗,应是北朝建筑风格。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如果不是时间的漫漶,这幅北朝建筑图将更具历史价值。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九尊佛像中右侧五尊为立姿,左侧四尊为坐姿。这种组合比较少见,不清楚各自身份。但从佛像纤长的体型看,也许是来自崇拜瘦金体的宋代。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中式衣衫,圆头光。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坐佛细部。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九佛苍劲飘逸的形象,让人敬畏不已。[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东崖西壁,有佛和罗汉。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西崖。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造像种类繁杂,有的浅镂细刻,衣纹清晰;有的浮雕圆润,棱角分明。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审美情趣。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众佛身发出光环。[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罗汉。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罗汉布满山崖。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佛龛。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两块巨石的北面基本是素面,石刻稀少,似乎只有时间流逝的印痕。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西立面。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西壁前有几块古碑。其中有大明崇祯九年三月吉旦,“设釂碑记”。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依稀可见手托锡杖和药壶的药师佛。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药师佛。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药师佛。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此处造像骨格饱满,雕镂精细,当是早期石刻。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坐佛。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一佛二菩萨。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一佛二菩萨二侍者。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佛像精湛。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三世佛。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坐骑为狮子,应是文殊利菩萨。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衣纹清晰细腻,线条流畅。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罗汉。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罗汉。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罗汉是信徒们非常愿意刻画的题材,每一尊罗汉的姿态各异,风骨清奇。如果吾人知道有五百罗汉殿的存在,就不会惊讶于如此众多的罗汉形象。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佛教造像荟萃于一隅。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五佛并坐。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四佛并坐,手势各一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三世佛、一佛二侍者、单佛。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信徒们不厌其功,虔诚修佛,强大的精神支柱在激励着他们。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佛。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佛龛的开凿更加艰难,惟妙惟肖的艺术品来源于辛勤的汗水。[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佛。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罗汉。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细部。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手拿净瓶的菩萨,和以狮子为坐骑的菩萨,应是观音和文殊。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坐佛。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佛龛。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罗汉。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右手掌心向上,拇指、无名指与小指屈起,其他二指伸直。这和龙门石窟“宾阳三洞”里北洞的剪刀手阿弥陀佛颇为相似,从饱满的面相看也应是盛世唐朝的产物。[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登上石顶,显然存留着人类刻凿的凹槽,说明这里曾经有过木构建筑覆顶,两座巨石曾经有木梁相连。在很久以前,棘梁山被崇丽的殿阁点缀,高低错落,摩天接云。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东壁佛像济济一堂,佛龛密密麻麻。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各生欢喜。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与时光赛跑的浮雕。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一佛二侍者,平安喜乐。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罗汉的凝望。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罗汉像。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罗汉手中的法器各有不同,造型各异,各擅胜场。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岩石东侧山坡上有摩崖刻经。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众罗汉像。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俯视佛像。[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千佛崖后,是古老的玉皇庙,庙前有千年槐树、龟驮碑。佛道在这里依然和衷共济。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碑首用单独的石头制作,碑为玉皇庙落成碑记,明崇祯丁丑年立。碑文中有东原郡的称谓,东原是东平的旧称,说明当时棘梁山属于东平县。碑文记载:东原郡(东平旧称)西距城五十巡检司,棘梁山旧有大佛殿、文昌阁、碧霞行宫、娘娘殿、真武庙等。何其繁盛。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龟趺。
[转载]【泰安】东平棘梁山摩崖石刻——三教合一       棘梁山,不虚此行。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