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金坛博物馆之远古之光——璀璨的三星村文化

(2016-03-05 12:24:21)
标签:

转载

远古之光——璀璨的三星村文化。展出的百余件文物是从三星村出土的4000余件中精选出来的,其中有云雷纹彩陶豆,组合式陶豆、带把徽号陶壶等重要文物。三星村遗址曾获’98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称号,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声誉。[转载]金坛博物馆之远古之光——璀璨的三星村文化
三星村遗址位于金坛市西岗三星村,1985年省文物普查时首次发现并被确认为新石器时代一处较重要的遗址。1993—1998年5月,南京博物院联合金坛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对金坛三星村遗址连续六年进行抢救性发掘,共揭露面积640平方米,清理新石器时代的墓葬1001座,灰坑55个,房址4处,出土各类文物4000余件。据碳十四测定和考古学研究,三星村遗址的年代为距今6500—5500年左右。它对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和文明起源等课题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中国新石器时代区域研究、体质人类学研究增添了新资料。
[转载]金坛博物馆之远古之光——璀璨的三星村文化

[转载]金坛博物馆之远古之光——璀璨的三星村文化
陶器出土数量最多,具有及其浓厚的地方特色。陶器烧制火候高、质地坚硬、器形娇小、形态规整、明器风格独树一帜。陶器以泥质红陶和灰陶为主,另有夹砂红陶和灰陶及泥质红衣彩陶等。常见器形有釜、鼎、豆、罐、盆、杯、盘、杯、尊、纺轮、弹丸及陶猪等多种,其中鼎出土数量较多,可以分为釜形鼎、罐形鼎、盆形鼎等几种,其中一件人足形罐形鼎较为特殊.
[转载]金坛博物馆之远古之光——璀璨的三星村文化
出土的圈足镂孔尊、鸟行壶、抛光多彩尊等都是陶器中少有的珍品,反映出三星村原始文化高度发达的制陶水平。
[转载]金坛博物馆之远古之光——璀璨的三星村文化

[转载]金坛博物馆之远古之光——璀璨的三星村文化
圈足类陶器足部常有规则的镂孔,孔眼多呈三组或四组等距排列分布。
[转载]金坛博物馆之远古之光——璀璨的三星村文化
出土的一批带把器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全为反手器。
[转载]金坛博物馆之远古之光——璀璨的三星村文化

[转载]金坛博物馆之远古之光——璀璨的三星村文化

[转载]金坛博物馆之远古之光——璀璨的三星村文化
玉器多为装饰品,常见器形有玉块、玉璜、玉船、玉串饰等数种,许多器表留有清晰的弦切加工痕迹,这对进一步深入研究古代制玉工艺具有一定的价值。
[转载]金坛博物馆之远古之光——璀璨的三星村文化
其中一件玉块较大,直径达9厘米,为国内目前所见最大的一件。
[转载]金坛博物馆之远古之光——璀璨的三星村文化

[转载]金坛博物馆之远古之光——璀璨的三星村文化

[转载]金坛博物馆之远古之光——璀璨的三星村文化
簪有圆锥体性和扁平弧线形,簪帽分半球形和宽扁形两种,其中扁平弧线形簪的帽部刻有工整对称的圆圈纹,通体抛光,为国内所仅见。
[转载]金坛博物馆之远古之光——璀璨的三星村文化
刻纹骨筒(即针线包)数量较多,是用动物肢骨切割制成,通体呈两端贯通的圆骨状,内外壁均经刮削打磨抛光,有的筒外壁还刻印有精致工整的几何形纹带,图案较精美,更为惊人的是骨筒内还出有骨针,其针形大小已能与今天使用的铁针相媲美,因此刻纹骨筒可称之谓“骨针筒”。
[转载]金坛博物馆之远古之光——璀璨的三星村文化
器常见器行有刀、锥、匕、环、簪、针和针筒、匙、刻纹板状器等多种,骨刀利用动物肢骨削磨加工而成,端刃锋利,把手处圆滑且钻有孔眼便于系佩。[转载]金坛博物馆之远古之光——璀璨的三星村文化

[转载]金坛博物馆之远古之光——璀璨的三星村文化
 石器器形小巧、形制规整、磨制光滑,器形主要有锛、穿孔斧、七孔刀、三孔刀、锄、放论、砺石、石钺等数种。其中七孔石刀共发现2件,一件为残损后又经二次精磨加工,此七孔石刀与南京北阴阳营遗址出土的七孔石刀完全一致;是目前所见七孔石分布的最东缘。
[转载]金坛博物馆之远古之光——璀璨的三星村文化

[转载]金坛博物馆之远古之光——璀璨的三星村文化

[转载]金坛博物馆之远古之光——璀璨的三星村文化

[转载]金坛博物馆之远古之光——璀璨的三星村文化
通过对三星村遗址的考古发掘和目前的初步研究,可以这样概括:当时这一地区人口众多,原始农业发达,家畜饲养、渔猎经济占有一定比例。其年代距今5500--6500年前,相当于长江下游地区崧泽文化早期到马家浜文化晚期,是马家浜文化杰出代表之一,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源头就在马家浜”之说。三星村遗址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墓地2万平方米,在2万余平方米的墓地中揭露的640平方米,就发现墓葬1000余座,丰富的文化内涵在长江下游地区迄今为止所仅见,也许近年来江苏考古工作及长江下游地区考古工作的重大收获之一。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