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陕西省教学能手评选活动(小学英语)点滴感受
白玉凤
2016年6月29日—30日,陕西省小学教学能手评选活动顺利进行。本人有幸参加了小学英语其中一个小组的评选活动,现将个人的点滴感受分享如下,供同行们参考:
一、
活动整体概况:
本次评选活动由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由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西安高新第一小学、西安高新第二小学承办。参评课题参照2016春季使用的主要教材版本命题,上课年级为小学五年级。评选包括备课、说课答辩和上课等环节。
赛前预备会上陕西省教科所同军咸主任就如何科学评选、公平量化、规范操作、透明报道等做了专题报告,省厅师资处的罗处长、朱处长反复叮嘱,“三级三类”
骨干体系建设是造就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的系统工程,要求与会的评委和工作人员恪尽职守,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圆满完成任务。
竞赛过程中工作人员服务热情、周到,各个环节衔接紧密,特别是每一节课学生安静有序进班的时间恰到好处,班主任全程陪同,学生训练有素。省厅、教科所等领导多次亲临现场督查。给选手很大的鼓舞和支持。
评选中,每一位评委实名审慎量化,公平赋分,规范书写,总分无任何失误。统分组在每一天结束时,会将成绩进行网络和纸质公告公示,便于选手查询自己的成绩。工作强度大、效率高,是大家共同的感受。
二、本组选手情况:
整体情况:
小学英语组共58个选手,分三组评选。本组共19名选手,均为女选手。从每个选手的仪表、答辩语言、课堂互动情况可以看出,他们都进行过赛前训练,或者逐级选拔中得到历练。通过各评委个人赋分情况可以看出,选手的分值分布很均匀,没有发挥淋漓尽致的、非常卓越超群的选手,也没有处处发挥失常、无可取优点的选手。和去年相比整体情况要好些。
说课情况:
1、全英文说课,语言流畅的6人(占本组人数的31.5%),1人时而英语,时而汉语(全英有难度,占本组人数的5.2%),其余12人,均为汉语说课(占本组人数的63.32%)。和去年相比全英说课人数要多。——是否用全英文说课不纳入评价量化标准。尽管如此,可以看出各地小学英语专业水平的自我要求较高,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
2、19人都能“说清”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教的怎么样。只是,对教材内容的整体解读、内容设计的层次性、陈述语言的逻辑性、清晰度等各有不同而已,较去年整体情况要好。
答辩情况:(答辩内容为校本研修相关问题)
1、全英文答辩的3人,语音、语调、语法较准(占小组的15.8%)。但是,其中1人可能受到英语语言障碍,也可能对校本研修的认知不足,陈述内容含糊,既无可测可量的研修成果,也无研修的具体内容;1人陈述内容仅仅是针对“校本科研”一个维度的内容陈述,无成果,且条理不够清晰。1人陈述内容包含研修目标、内容、成果等,较为具体,语言流畅,思路清晰。
2、除了1人答辩内容陈述含糊,既无可测可量的研修成果,也无研修的具体内容(上文中的全英文答辩选手)。其余18位选手均做到了有“向”,即有目标;有“实”,即事实;有“果”有成果;有“量”具体活动数量或者成果数量;有“质”
,在陈述中把一年的计划或者总结在6分钟内陈述清楚、具体,是对选手综合表达能力的一种考量,是需要在日常中进行修炼的一中综合素养。——整体情况比去年好。
微型课堂教学情况:
1、全体选手有能力使用全英文组织教学。
2、全体选手衣着得体,举止比较大方,板书字母较规范。较去年好些。
3、选手的口误、笔误、清辅音重读、拖音等较去年少。
4、在词汇教学中,基本上可以考虑到情境中学习的原则。
5、教案书写比较规范、美观。
6、多数选手简笔画功底较好,评价工具设计新颖,而且使用频率高,对教学的辅助作用明显。没有超出去年的水平。
同时存在以下需要改进的地方:
1、对教材内容的深度理解能力有待提高。特别是冀教版教材,在同一课时中呈现不同的主题内容,我们就应该跳出“课时”,站在“单元立场”思考这些素材的内在主线是什么?这样的素材基于什么单元主题、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哪些方面的能力,如何组合或者衔接等。而不是“照本施教”。
2、多数选手对“会话”教学和“语篇”教学的课型把握不到位。部分选手根据教材确立的课型是正确的,但是在语言的输入与输出的时机把握不够适切。
3、对文化意识的渗透和理解有待改观。部分选手的在课堂结尾呈现谚语或者温馨提示语等内容,想以此展示对文化意识的渗透,有的很恰当,有的略显得牵强。文化意识的渗透是必要的,要紧扣“渗透”——在哪里渗透?在什么时候渗透?渗透什么?这需要整体思考,而不是在结尾突兀的呈现关联度不大的一个句子让学生大声读,甚至还有很多生僻的词语。
最关键的一点,教材本身蕴含的文化元素却被部分选手忽视了或者误解了。例如,文本中的用He’s…来表达小狗的内容,选手在师生互动中始终使用的是It’s….
有的选手在教学“the Great Wall is 2000 years old.”时,反复与学生进行 “How old are
you ?”——“I’m… years old.” 的操练。很显然她对“2000 years
old”蕴含的文化意义理解是有偏差的,那么文化意识的渗透更谈不上了。
4、理论学习与课堂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有待加强。大规模学校的教师在公开课中历练的机会可能多一些,而缺少深度的理论学习和研修。——之所以下这样的结论,是因为凡是在课堂中口语音准、语言流畅,肢体语言得当,举止大方,师范正确者,在答辩中均对校本研修的内涵和外延界定不清的,陈述内容不够十分具体,不可测不可量的多。反之,在答辩中目标明确、内容具体、措施得当,成果多者,在课堂教学中略显拘谨、紧张,对学情预设过低(表现在多次担心学生不理解而翻译简单指令语,反复领读简单词汇),研修内容或成果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得到体现。例如某家选手的研修主题是“分层教学”相关专题,但在课堂教学中,既没有体现出各环节设计的层次性,也没有体现出对不同学情学生的分层要求、操练、作业等。
答辩和课堂教学实践表现相悖的现象可以推断,大规模学校高度重视课堂教学实践研修,个人的理论学习和反思需要再加强;小规模学校教师个人理论学习和反思比课堂教学展示有优势的多,他们可能需要实践性的支持、引领和跟进指导。
5、英语知识的教学比重大于语言交际实践的份量。个别选手尽管目标确定中有三各维度——知识、技能、情感,但是教学中仅仅是英语知识的呈现和反复强化操练,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交际情景的创设依然是我们的难点,用英语做事情的意识还不够强。
6、作为五年级的学生,我们的评价语言的指向性不是太明确,还是停留在“Good!”、“Wonderful!”等适合低段的简单用语上。
以上内容仅仅属个人感受,不代表任何组织,不妥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正。
2016年7月
http://s7/mw690/0048lPozzy73dqvQSF096&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