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茶馆式”教学法初探
(2015-12-12 23:00:57)分类: 资源共享 |
后“茶馆式”教学法初探
转自:校长视野
一、什么是后“茶馆式”教学
“后茶馆式”教学简单地说就是:读读、练练、议议、讲讲、做做!
“后茶馆式教学”就是一种关注学生学习获得知识的方法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效能的教学方式。
“后茶馆式教学”它以效能为主导,通过颠覆过去课堂教学按次序、等比计划定时间讲解的方式,而由学生自己阅读概念性、认识性的内容,教师仅对难点等原理性内容进行点拨,从而使课堂教学精致化。
读读,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读书,它是课堂教学的基础;
议议,就是提倡学生自觉议论,主动探讨问题,这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练练,就是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具体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它是学生学习知识、巩固知识和形成技能的一条重要途径;
讲讲,即是讲解、解惑,可由教师讲,也可由学生讲,变一言堂为群言堂,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有后“茶馆式”教学就应该先有
“茶馆式”教学…
这“茶馆式”教学是上世纪80年代,上海育才中学段力佩校长提出了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
原来有人称之为“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教学法。有人认为这种教学方法,有学生探索的活动,也称之为“发现法”。育才中学的老校长段力佩先生认为可以叫“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法”。
意即课堂气氛不必过于严肃,只有教师讲学生听,而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像茶馆那样,随便交谈议论。
这样的教学,学生活动多,积极性高,有利于培养学生读书自学能力,开阔思路,发展智力。
学生在读、议、练、讲活动中,互相切磋补充,也时时产生创见,有利于锻炼创造能力。这显然是将现行常用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结合运用的一种方法。
二、后“茶馆式”教学法的特点
后“茶馆式”教学可归纳为:
一个核心,“议”为核心。
两个特征,学生自己学得懂的,或部分学生学得懂的内容教师不讲;尽可能暴露学生的潜意识,尤为关注“相异构想”的发现与解决。
三个发展,教学方式更加完善(从“书中学”一种学习方式发展为“书中学”、“做中学”两种学习方式);教学方法更加灵活;教学的价值取向更加明确。
一个核心
后“茶馆式”教学在继承茶馆式教学的“读、议、练、讲”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做”,把“议”作为后“茶馆式”教学的核心。
“议”的本质是经验与文本的对话。把“读”、“讲”、“练”、“做”作为“议”的支撑。因为,没有“读”、“讲”、“练”、“做”就没有“议”。
“读”是学生读文本,可以带着问题读文本,也可以学生读文本之后提出问题。其实在学生读文本的同时已经开始了自己与自己的对话。
“做”是增加学生的经验。这种学生的学习经历不仅增加了学生自身的默会知识,而且可以进一步产生经验与文本的对话。
“讲”是教师讲学生自己学不懂的,目的还在于引起学生的经验与文本的对话。
“练”是学生在文本与经验对话之后的应用,然后,会产生新的异想,从而进一步对话,继续“议”。
从以上对后“茶馆式”教学的内在结构解读,可以看出这一种教学的本质是在帮助学生自己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
两个基本特征
后“茶馆式”教学在“茶馆式”教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确定了两个课堂教学的关键干预因素(两个基本特征),且以这两个关键干预因素来克服课堂教学中的四个弊端。
(1)、学生自己学得懂的,或者部分学生自己学得会的,教师不讲。
过去,也曾强调教师“精”讲,问题是究竟“精”讲什么。一般都认为讲“重点”、“难点”,后“茶馆式”教学强调讲学生自己学不会的。
不管通过“书中学”搞懂,还是通过“做中学”搞懂,教师都不应该讲。其实,前后两者强调的侧重点是有区别的:前者,偏重的是学科本位;后者,偏重的是学生本位。
因为,重点不一定是学生自己学不会的;教师认为的难点也不一定是学生的难点,教师认为不是难点的,有可能是学生的难点。
而且,这一关键干预因素体现了“先学后教”、
“讲是为了不讲”、“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克服了课堂教学中的两个弊端:教师总体讲得太多;教师教学行为的价值判断模糊。
(2)、尽可能暴露学生的潜意识,尤为关注“相异构想”的发现与解决。
学生在学习某一项知识之前,头脑里并非一片空白,他们通过学习、生活的各种经历,形成了对事物形形色色的看法,形成了一套他们独有的思维方式。
有的学生能掌握这项知识,甚至会出现“闪光点”,也有的会产生“相异构想”。如果不管学生在想什么,只管教师讲的是正确的,这样的教学就是灌输。
关注学生的潜意识,尤其是关注“相异构想”的暴露与解决,这样的教学才是启发。
为什么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其目的之一,还是为了通过增加学生的经历,来暴露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解决“相异构想”的教学资源不仅有教师,还有学生。这样做,就已经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了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
课堂的关键干预因素的逐步成效,就使这两个课堂教学的关键干预因素变成了后“茶馆式”教学的两个基本特征。
三、后“茶馆式”教学对改进备课要求
精致解读文本内涵
1、对文本解读的广度增加。
全面解读文本及文本派生出的所有知识点。包括本学科,也包括跨学科。
2、对文本解读的深度增加。
有“结构化”的分析(包括知识结构,方法结构,思维结构,道德结构等)。
3、确定教师认为的文本重点和难点。
全面分析学生基础
1、哪些(包括知识、方法等)学生自己可能学会,哪些学生不可能自己学会?是部分,还是全部?
2、在哪些关键点上学生会出现“相异构想”?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1、教学三环节:
环节一:学生先学
时间:课前预习,课上自习……
方法:读、练、做、议
方式:给予自习提纲、学生提出问题、读后完成练习……
内容:整篇课文、部分段落……
环节二:引导暴露
设计用什么方式、方法来检验学生哪些学会,哪些没有学会。
用什么方式、方法来暴露学生的“闪光点”和“相异构想”。
环节三:共同解难
运用什么资源(包括教师自身、学生、文本等),采用什么方式、方法来解决学生的困难。这里特别强调学生资源的充分利用。
2、教学设计要点:
(1)、以“读”、“议”、“练”、“讲”和“做”五种方法为主进行教学各环节的设计,但不一定完整。
(2)、学生能够或部分能够通过“读”懂、“议”懂、“练”懂、“做”懂的教师不讲。
(3)、关注问题的设计,特别关注核心问题的设计。尽可能暴露学生的“闪光点”和“相异构想”。
(4)、从关注教师“输出”的完整到关注“输出”与互动的整合,追求学生学习的“完整”。
深刻反思课堂生成
1、生成记录。
学生学的生成,教师教的生成。
2、思考分析。
成功经验,过失原因。
总之,后“茶馆式教学”就是一种关注学生学习获得知识的方法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效能的教学方式。
它以效能为主导,通过颠覆过去课堂教学按次序、等比计划定时间讲解的方式,而由学生自己阅读概念性、认识性的内容,教师仅对难点等原理性内容进行点拨,从而使课堂教学精致化。
四、后“茶馆式”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在“茶馆”里,师生情感交融,气氛和谐,可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首先,教师必须是“茶馆”里的一位积极的旁观者。
当学生进行自主的讨论、学习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必须到处走走转转,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身临其境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或处理各种偶发情况,“学生力所能及的,教师避之,学生力所难及的,教师助之,学生力所不及的,教师为之”,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自主学习活动之中。
其次,教师必须是“茶馆”里一个德高望众的协调人。
新课程所倡导的“不干涉原则”并不是禁止教师进行控制,让学生在课堂上的自由、活跃,也并不是一味地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而造成散漫的课堂,而是用各种适当的方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懂得与他人合作,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在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时,教师要做的不是责备,而是理解和鼓励,成为学生最可信赖的心理支持源,从而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第三,教师必须是“茶馆”里一名热心的服务员。
为学生学习尽可能地提供资源,提供各种便利,为他们的学习服务。
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松的学习环境,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确保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第四,教师必须是“茶馆”里一颗悬梁高挂的长明灯。
为学生的发展和自己的成长不断充电,用教师的教学智慧而不是地位威望来启迪学生内在的、强大的、持久的求知欲望,从而达到“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课堂之上”的最高境界。
后“茶馆式”教学符合当代教育发展的总趋势,教育走向对话,教育走向合作,教育走向学习共同体。
后“茶馆式”教学的精髓值得传承。只有继承才能更快地发展,只有发展才能使优秀的教学方法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前一篇:[转载]一颗宁静的心是幸福的根本
后一篇:你为什么总是不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