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研讨《秋天的雨》

课例研讨《秋天的雨》
高洁
下面我就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秋天的雨》和大家谈谈我在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这一语文要素上是怎样具体操作的。这一单元文化主题是--金色的秋天,金秋的阳光洒在树叶上,洒在花瓣上,也洒在我们心上。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学习写日记。
我将从(一)教学分析,(二)教学预设,(三)教学实施,(四)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和大家交流。教学分析(1)首先与课标对话,(2)然后与课程对话,(3)接着与课本对话,(4)最后与学情对话。我们先看与课标对话,上面我们提到理解词语是为了读懂课文,为阅读服务,那么2011版课标阅读教学总目标要求是:
1.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效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2.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雨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3.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阅读教学第二学段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
2.练习默读;
3.学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段;
4.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5.学习略读,粗知大意;
6.体会词句表达效果,初步了解一些表达方法(例如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
7.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接下来我们说一下目标的确定。
一、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积累描写秋天的的词语和句子。
2、分类别理解词语(1)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清凉、凉爽、颜料”;(2)理解在文中有特殊含义的词语“温柔、钥匙、邮票、扇子、菊花仙子”;(3)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语“五彩缤纷”。
3、朗读课文,体会比喻句、拟人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4、背诵课文2自然段。
5、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概括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写秋天的雨的,从而感受秋天的特点。
6、运用想象的方法仿写秋雨还会把颜色分给谁?
教学重难点: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体会这些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我的教学方法是:(1)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联想法、联系生活实际想像法、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2)朗读赏析,品味语言。方法的使用一会儿我在教学环节中重点说。
第三部分教学实施就是非常简单了教学活动,课时安排,教学环节,教学流程。我想就我的教学环节重点谈一下。
二、教学环节
(一)导入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生字词。
纠正读音“扇”读一声,“邮”读二声。师ppt出示要认识和识记的生字词,学生分组读。并交流识记方法。这一环节在此不再详细展开。
(三)再读课文,分类理解词语,朗读品味。
1.读课文第一段,理解词语“钥匙、温柔”在文中的特殊含义,朗读,品味比喻句式的妙处。
(孩子们,我们看课文第一段,找同学来读。出示词语“钥匙”,师提问你见过什么是“钥匙”?生回答“开门用的,金属的东西”除了联系生活实际了解“钥匙”的本义外,师提问,课文中“钥匙”是什么?作者为什么把秋雨比作成了钥匙?生思考--秋雨是秋的象征,是秋雨推开了秋的大门,它如同一把钥匙把秋天的大门打开。让学生借助想象来理解秋雨一下,秋天就到了,秋天的雨仿佛是一把开门的钥匙。那么课文中又说它带着清凉和温柔又有什么特殊含义?温柔是形容人的。在这儿把秋雨拟人化,说明秋雨给人的感觉轻柔,舒服。作者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描写了秋雨带来了秋天,它温柔,不知不觉的来到我们身边。接着边引导学生想象秋雨到来后的变化,边指导朗读!
2.读第二段借助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五彩缤纷”,用联想的方法理解“邮票、扇子、菊花仙子”。
(1)秋天的大门打开后,我们首先看到了什么?生读课文回答,“五彩缤纷”的秋天,师提问什么是“五彩缤纷”,生联系下文的颜色的词语回答,颜色很多。
(2)交流后提问:秋雨把五彩缤纷的颜料都给了谁?这些事物得到了什么颜色?孩子们联系ppt填空
(3)过渡:秋雨用五彩缤纷的颜料这些些事物打扮得如此美丽,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些精美的语句。课件出示重点语句(银杏树、枫树、菊花仙子),理解词语“扇子、邮票、菊花仙子”。师提问:她把金黄色送给银杏树,说明树叶由绿变黄了,体现了秋的色彩,为什么又把银杏树叶比作成了“小扇子”?生借助图片和课文想象银杏树叶片和小扇子的相似之处,银杏树的叶子形状像扇子,同时扇子是扇风用的,但在文中它不是平时的扇风工具,而是喻示秋的到来。“邮票”在这儿同样有着特殊的含义,出示邮票图片寄信用的东西,那么想象一片片枫叶和邮票的相似之处,枫叶一片片从树上落下,不正像一枚枚寄信用的邮票吗?文中把枫叶比作邮票,生动形象,富有诗意,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表达了秋雨送来的凉爽。菊花是秋天的代表景物,在这儿把它比作成仙子,我们常说“花仙子”是很漂亮的动画人物,在文中把菊花比作成仙子,更突出了菊花的美丽,同时又运用拟人的手法称它在秋雨里频频点头。把这些秋天的景物拟人化,它们都在感受这秋雨的滋润,和秋雨一起迎接五彩缤纷的秋天。
(4)引导学生想象五彩缤纷的秋的美,指导朗读,读出秋的美,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对秋的喜爱。
(5)梳理段落,孩子们,这一段都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他们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一段从哪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秋天的美?巩固理解词语的方法,让学生感受词语的特殊性和唯一性,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为背诵课文做铺垫。
3.读第三段体会“藏和勾”在文中的妙处。
(1)教师引导,谁能说说你从第三自然段里,看到了秋天的雨里还藏着什么?(非常好闻的气味。)孩子们想象这些气味为什么会藏起来?孩子们朗读后交流,是秋雨给大地带来了丰收香甜的气味儿。出示--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为什么会被香味儿勾住)生齐读后回答水果气味香甜,小朋友们都被吸引着停下了脚步。
(2)转换角色,让孩子们进一步想像,如果你是这香香的气味儿,你为什么会躲在小雨滴里?孩子们讨论,交流,最后感受秋天的美好,迷人。
(3)秋天的雨带给我们的是丰收的甜美与喜悦,这一段又是从哪个方面写秋雨的?写了它的什么特点?生朗读,读出丰收的喜悦。
4.读第四段,感悟“欢天喜地筹冬图”。
(1)秋天的雨还吹起了小喇叭,连喇叭都成了金色的了。谁听到了?它们在忙着做什么?生想象着小动物的欣喜筹备,并练习朗读。
5.感悟文章结尾。
生朗读后交流为什么秋天的雨是一首丰收的歌,还是一首欢乐的歌?
小结:这篇课文作者从颜色、气味、声音三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五彩缤纷的秋,沁人心脾的秋,欢天喜地的筹冬画面。作者运用了恰当的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让我们感受秋的魅力和迷人。让我们再读课文,品味这美丽的秋,美丽的大自然。
这是第一课时,达成第一个语文要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我的具体操作。
第二课时,我带领学生梳理整篇课文,再次巩固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语文要素,感受作者在文中运用的关键词语和比喻句、拟人句的妙处。(2)品析第二自然段,体会作者从哪几个角度进行观察的,练习仿写。
一、朗读课文,感受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秋天的?
二、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运用了哪些方法理解了哪些词语?
三、品析第二自然段--五彩缤纷的秋。感受作者运用的关键词语和比喻句、拟人句的妙处。
四、作者从哪几个角度进行观察的?
(1)激发想象,拓展领悟
过渡:秋雨姑娘多大方呀,她把那么多、那么美的颜色都奉献给了大地上的每一种景物。除了文中描写的,她还会把什么颜色送给谁呢?(课件出示,补充句子)
你看,她把红色给了枣子,红红的枣子像一个个小灯笼挂满了枝头。
接下来你们讨论一下,她还会把颜色送给谁?生小组交流,讨论。
(2)交流分享。
(3)拿出纸和笔,自己选择一两种事物进行仿写。
板书设计:
秋天的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