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8《去年的树》——在课堂上如何进行《指向表达的阅读教学》
(2018-09-26 07:49:56)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8《去年的树》
——在课堂上如何进行《指向表达的阅读教学》
主讲教师,郑富丽
表达:从表层意义上讲,指教师借助文本特殊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所展现出来的特殊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去欣赏语言,品味语言;
从深层次方面讲,即我们要着眼于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例如:一二年级的孩子我们要侧重于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而到了中高年级,则侧重于书面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每一篇课文都是最好的习作例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对文本特殊表达方式进行迁移,让它能够指引学生自行去表达,即要能够学以致用,就今天的这节课来讲,我们就是要以本节课为例,借助于本课学习来习得编写童话的一种表达方式。即——指向表达的阅读教学。今天,我主要从文本概述,文本细读,目标设定,教学活动过程四个方面来与大家交流。
一、文本概述。这一环节主要从文本特点和单元地位分析两方面来说:
《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是一篇童话作品。全文仅500字,采用白描的手法,运用反复的方式叙述故事情节。文章大量留白,给读者留有丰富的想象空间。反复的表现手法,使故事情节层层递进,一波三折。
《去年的树》是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是童话单元,单元主题是:乘着想象的翅膀,游历神奇的童话王国,看花儿跳舞,听星星唱歌。语文要素是感受童话中丰富有趣的形象,试着自己编童话,写童话。共安排了四篇文章:《去年的树》,《那一定会很好》,《在牛肚子里旅行》,《一块奶酪》,单元习作是编写童话故事。
二、教材解读
1,与作者的对话。
二,与编者的对话
三、与文本主人公对话
四、与经验中的学生
课时安排:
三、第一课时目标:
1.
2.
3.
4.
教学重难点:读悟文中的角色对话,体会小鸟和大树内心的不同情感。
课前准备:(在学习本课的前一天,发放预习单,预习单,内容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会认的字语会写的字部分。包括字的读音,字义,组词。第二部分是关于文章内容,文章中共有几个角色,按出场顺序进行排列。第三部分,用自己的话,根据角色出场顺序讲述这个故事。第四部分预习时,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情境导入。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1.根据预习单第一部分,小组内自主交流识字方法,并优化识字方法。
2.反馈交流预习单第二部分:故事中一共有几个角色,按出场顺序排列出来。
3.按出场顺序,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在课堂上检查预习单。教师的设计意图在于学生自己能够完成的任务,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目的在于既能利用预习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些无效教学。其中优化识字方法的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学习方法的能力。第2,3环节的设计在于锻炼学生复述的能力。)
三,走进文本,深层感悟角色的内心世界
1.
a.思考:展开你丰富的想象,鸟儿可能在什么时候,给树唱什么样的歌呢?
(大屏幕上出现早晨,中午,晚上以及春天,夏天,秋天的不同画面,引导学生通过画面展开想象,进而领悟“天天唱,日日听”的美好,温馨的画面。)
教师小结:鸟儿就是这样从早唱到晚,而树呢,也就是这样从春听到秋啊,多么美好的日子啊!带着这样的感情,我们再来一起美美的读。指名谈谈你读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文中大量的留白,可供读者,任意去想象。教师可抓住“天天唱,日日听”,引导学生去想象故事当中美好温馨的画面,体会小鸟和大树之间深厚的友情。)
b.表达方法点拨:刚才,我们分明看到了一幅又一幅美丽的画面,这些美丽的画面,你是通过哪些词语想象出来的呢?(引导学生读中体会,是“天天唱”,“日日听”这样的字眼引发了我们丰富的想象,表达效果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带着感情,再读第一自然段,谈谈你体会出了什么样的感情?
教师小结:森林中有万千棵数,我们的鸟,唯独只为这一棵树唱歌。森林中有千万只鸟,而我们的树唯独只喜欢听这只鸟唱歌!这是何等的缘分啊
2.
(大屏幕分别出示四组对话:
a.“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b.“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伐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
c.“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树么,在厂子里给切成细条条儿,做成火柴,运到那边的村子里卖掉了。”
d.“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火柴已经用光了。可是,火柴点燃的火,还在这盏灯里亮着。”
(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四次对话。)
教师引导:让我们再重新走进这个故事,在故事当中,我们来好好揣摩、体会他们内心的情感。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为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过去,寒冷的冬天就要到来了,鸟儿必须离开这里,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过冬,眼看着这么一对朝夕相处、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就要分手了,这个时候,树的心情是什么?鸟儿的心情又是什么?
师:把自己想象成一只鸟,即将和自己的好朋友分别,带着这种感情,读一读,你体会到了鸟儿此时什么样的心情?(恋恋不舍。)
师:把自己想象成那棵大树,自己的好朋友即将跋山涉水,去远行,带着这种感情读一读,你体会到了,此时大树什么样的心情?(难过。)
深层次朗读,小鸟与大树的对话,你读出了什么?(他们之间的约定)
(想象依依惜别的画面,声情并茂的读出约定。)
教师小结:
带着这个约定,树开始了这个冬天最漫长的等待,寒风起了,大雪落了,但是树的心里充满了温暖,因为他的心里坚信着那份约定!
带着这个约定。鸟儿开始了跋山涉水,她飞得千辛万苦,然而她的心里却是甜的,却是温暖的,因为她的心里一样坚信着那份约定!
就这样,第二年春天来临的时候,鸟儿迫不及待地从远方飞了回来,她飞呀飞呀,她越过千山万水,她终于到达了这片森林,来到了她的好朋友大树的地方。然而,眼前的这一幕却让他惊呆了。孩子们,此时此刻,鸟儿的心情会是什么样的呢?
(大屏幕出示:鸟儿与树根的对话。
“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鸟儿问树根。)
(把自己想象成那只鸟,带着感情朗读鸟语树根的对话,体会此时鸟儿焦急的心情。)带着这种焦急的心情,想象“鸟向山谷里飞去”的情形。(鸟儿飞过一座座山,翻过一道道岭,心中始终坚守着那份约定。感受鸟儿的,执着。)
大屏幕出示第三组对话(鸟儿与大门的对话。)。(继续带着感情朗读,体会,鸟儿此时的心情由焦急到心急如焚,想象鸟儿向村子里飞去的情形。)
大屏幕出示第四组对话(鸟儿与小姑娘的对话。)(朗读体会,鸟儿伤心到了极点。)
师:回味鸟儿心情的变化:
由焦急,到心急如焚,再到伤心欲绝。
师:此时此刻,作为一个读者,读到这里,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品读感悟鸟对承诺的坚守与执着。体会鸟与大树之间深厚的感情。)
屏幕出示: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把自己想象成那只鸟,解读鸟的两次“看”。)
师:此时的鸟儿,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用大树切成的木条,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面对着即将熄灭的火焰,鸟儿有无数的话要说,请你,把自己想象成那只鸟,把想对用大树切成的木条点燃的火焰想说的话,写下来。
(指名读)
师:鸟儿唱完了去年的歌,飞走了……她真的离开了吗?那最后的一看你读出了什么?(包含着友谊的永恒,开放式回答。)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引导学生从对话中发现“反复手法”对表现童话主题的作用;
2、探究、归纳用“反复”
手法构思童话的方法;
3、结合具体案例,练习用“反复的手法构思童话。
教学过程:
一、课件出示三组对话:
a.“站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鸟儿问树根。
树根回答:“伐木人用斧子把它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
鸟儿向山谷里飞去。
b.山谷里有座很大的工厂,锯木头的声音“沙--沙--”地响着。鸟儿落在工厂的大门上。她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门回答说:“他被机器切成细条儿,做成火柴,运到村子里卖掉了。”
鸟儿向村子里飞去。
c.在一盏煤油洒旁,坐着个小女孩。鸟儿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小女孩回答说:“火柴已经用完了,火柴点燃的火,还在灯里亮着。”
(说明:鸟儿问、对象回答、鸟儿飞,再问再答再飞等内容的句子,变成红色。)
学生自己读书,自己讨论,发现这个片段中,三个情节的表达方式是一样的。告诉学生:这样的方式,叫作反复。
二、、探究:相同表达方式的情节反复用三次的作用。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三次对话中,我们分别体会出了鸟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a.“站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鸟儿问树根。
树根回答:“伐木人用斧子把它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
鸟儿向山谷里飞去。
(此时我们体会出了鸟儿的焦急。)
b.山谷里有座很大的工厂,锯木头的声音“沙--沙--”地响着。鸟儿落在工厂的大门上。她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门回答说:“他被机器切成细条儿,做成火柴,运到村子里卖掉了。”
鸟儿向村子里飞去。
(此时我们感受到的是鸟人的心情,变得心急如焚。)
c.在一盏煤油洒旁,坐着个小女孩。鸟儿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小女孩回答说:“火柴已经用完了,火柴点燃的火,还在灯里亮着。”
(此时我们感受到鸟儿伤心到了极点。)
教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表达方式都是:鸟儿问、对象回答、鸟儿飞,再问再答再飞等内容的句子。表达方式相同,但鸟儿的心情却是在不断的变化,让故事的层次不断的加深。
我们再来看:
呈现删改的童话片段,将反复三次的情节,改为两次。内容如下:
“站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鸟儿问树根。
树根回答:“伐木人用斧子把它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然后又在工厂里面被切齿跟了细条,做这个火柴,遇到村子里面卖掉了。”
鸟儿向村子里飞去。
在一盏煤油洒旁,坐着个小女孩。鸟儿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小女孩回答说:“火柴已经用完了,火柴
学生阅读后,通过与原文对比,发现:删改后的童话,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情节不合理,树桩并不知道大树拉走后,被做成了火柴;
第二,鸟儿要兑现诺言,不辞辛苦的要搞清楚大树到底去了哪里,一次一次的写它飞到这里飞到那里,表现了她的执着,而修改后的,就没有了这种执着、不辞辛苦的感觉。
三、反复呈现,强化对“反复手法”及其作用的认识。
四、练习用反复的方式,构思童话情节。
1.
2.
3.
4.
2018.8.23
(结束,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