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舌尖上的乡愁——担担面》发2022年5月28日《兰州日报》,谢谢编辑老师的鼓励!

(2022-05-28 14:37:25)
分类: 报喜台
《舌尖上的乡愁——担担面》发2022年5月28日《兰州日报》,谢谢编辑老师的鼓励!

舌尖上的乡愁——担担面

 

 

家乡武山,有着1800多年的建县历史,远在3.8万年前先民就有人在这里繁衍生息。人文底蕴深厚,特别是饮食文化颇为丰富,源远流长。县城街上,店铺林立,摊点云集,各种小吃琳琅满目,其中担担面是人们最喜欢的面食之一。

担担面是独具特色的地方名吃,它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远在1841年,有一位名叫陈包包的小贩,迫于生计,把家中做好的面条拿到集市,挑着盛面条的担子一边沿街行走,一边叫卖,因挑着担子故叫“担担面”。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凭着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把原生态的地方特产加工成别具一格的美食,并深深地扎根传承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中,不可磨灭。

武山县地处秦岭山地北坡西段与陇中黄土高原西南边缘复合地带,这里人杰地灵,土地肥沃,水源丰富,不仅是蔬菜生产大县,也是冬小麦的主产基地。武山县志有这样一段记载:1950年洛门镇500多户小商贩中做熟食生意的就有100多户,这其中就有很多是靠卖担担面营生的。担担面在食材选择上,主要是优质的小麦加工成的雪白面粉,以及刚从地里采摘的新鲜蔬菜。担担面的设备简单,一两顶帐篷,三四条长板凳,两个砂锅,一个盛肉汤,一个盛素汤,外加一筛码好的面。一个人往街头摊点正中一坐,就可开张营业了。

武山担担面最大的特点是一环一节都是手工活。生意人很辛苦,凌晨三四点起床和面、揉面、饧面、拉面,每一道工序都不敢马虎。其中最关键的一环就是揉面,揉面是力气活,要一遍遍地揉,大冷的冬天,拉面师傅热得汗流浃背,不时用搭在脖子上的毛巾擦脸。直到面揉得光滑柔软,柔中带刚,刚中带柔,这样做出来的担担面口感爽滑筋道。

担担面的精华主要在汤里,不论素汤还是肉汤,选材配料,都是祖传老配方。这也就是外地厨师很难模仿制作的,尤其口感更难以配制到当地正宗的口味。素汤清香可口,再配上提前炒好的时令菜,营养丰富口感清爽。肉汤浓香四溢,肥而不腻,让人垂涎欲滴,不仅本地人百吃不厌,就连外地人吃过之后,也念念不忘。

武山人喜欢吃面,担担面是人们钟情的早餐。摊主必须赶在学生上学之前,把家里做好的面挑到街头去卖。经年累月被烟熏火燎黑乎乎的粗砂锅,架在火炉上,热气腾腾的汤在锅里翻滚着,散发出浓郁的香味。最早光顾的一般是学生,接着是上班族,还有卖完菜准备回家的菜农。摊主动作麻利,按照食客的口味,喜欢吃大肉面的,会在锅底舀点臊子连同汤浇到面上,调入油泼辣子、碧绿的蒜苗、四门香醋,红绿相间,色香味俱全。一碗香喷喷,或荤或素的面下肚,暖胃又暖心,那种特殊的香味,勾摄着人们的味蕾,让人总是吃不够。

一方美食馋一方人。武山担担面蕴含着浓浓的乡音乡情,彰显着厚重的人文历史,见证着县城的沧桑变迁,承载着游子的乡愁,让人绵绵无尽地思念故乡。

邓书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