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一叶总关情》备教之路
(2017-07-10 16:12:02)分类: 教学案例 |
——谨以此文献给盐城市首届写作研讨会
射阳县初级中学 周忠玉
3月份,接到教研室周玲玲美女教研员来电,她说,我们盐城要举办首届写作研讨会,你在作文教学上,有钻研,你来试一试。
通话时间是中午放学时间,当时内心忐忑又激动。
忐忑是因为这样的写作研讨课,我是第一次参加。激动的是,自2012年创建了射阳县初级中学鹤鸣文学社论坛以来,我一直领着本班的学生玩写作,天天琢磨着怎样写好看、耐读又有个性的作文。这次,是一个机会,一个可以向更多人学习的机会。
接下来,是一波三折的备教之路。
选课勇于创新,沙里淘金
事实上,为了参加这次写作研讨,我先后准备了两节作文课。第一次11稿,第二次8稿,备课之艰辛,磨课之执著,怎一个“难”字了得。
原计划活动安排在4月21日,我的备课是在3月底进行的,当时是酝酿与筛选期,因自己两个班学生面临中考,每天复习备课任务繁重,我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每日一课的一轮复习备课,同时,大脑在日日构思。
原有两节上得有模样的个人写作课,一节是《从生活体验入手》,指导学生学会选材,学会求真,主题是“真人真事真情感”,同时,也设立“真有高下”版块,学习特级教师王君的部分设计,还从立意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另一节是《细节让作文更美》,引导学生从宏观上看自己的作文后,再凝视细节,比如开头结尾,比如景物描写,学会在记叙真人真事的基础上,适当运用一点写作技巧,文章就会动人,就会让人喜欢。
我把教学设计发给玲玲美女,她夸了我一下,真不错,考虑我的初三教学忙,建议我选现有的《从生活体验入手》。可是,不出两天,就被我自己否定了。
原因是,我的作文教学素材用的都是我学生的文字,拿着我学生的习作去与东台孩子研究写作,我感觉颇不自在。我的作文教学理念是,每节课都要有学生在场的体验,这样感受方能真切,收获才会达到尽可能的最大。
倘若是研讨课,更要让每一位学生有生命在场的感觉,这是一种尊重,这更符合写作教学的规律。
备课第一稿,我研究的是我们盐城的本土文化。我第一想到的是曹文轩和丁立梅两位作家,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就是做过教师,无论是写故事,写散文,都有值得研究的写作理念。丁立梅老师的书,我读了《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每一棵草都会开花》和《诗经里的那些情事》。曹文轩老师的小说又精读了《草房子》和《火印》。读完《火印》,时间已指向4月,当时《朗读者》正热播,恰逢曹文轩教授做客《朗读者•告别》,那一期我观看特别认真,我突然有新领悟,办一台节目跟写好一篇文章之间,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而董卿是我崇拜的主持人和制作人。她制作的大型情感文化节目在选材上有富有底蕴,结构上又独具匠心。
于是,我决定向《朗读者•告别》学写作,题目定为《沙里淘金学选材,一线串珠巧架构》。刚刚写好教学设计,我就发给我的偶像,北京清华附中的王君老师,她当时正在陕西宝鸡一中讲课。尽管很忙,但是她还是很快给我留言:
构思取材俱佳。
建议:
1.最后一部分可删掉。练两个能力点已经够多了。
2.华安那个例子作为一线串珠的例子不妥,完全是另外一种写法(其实,我准备拓展到《目送》整篇的选材的,只是教学设计没写得清楚)。
3.
发掘一线串珠的具体方法,讲明白。
4.
第一个知识点可以现场练习选材,点评。
总体感觉能力点细化不够,过手不够。加油!
果然如我好友(浙江永康外国语学校的司艳平)所说,王君老师看问题又快又准,指出问题是一针见血。说真的,结识王君老师是我成长之路上最盛大的幸福,但我来不及说感激,就迅速做出调整,进行取舍,最后到11稿时,我就剩下《沙里淘金学选材》了,这是王君老师在收到我第7稿后给我的指导与建议:
王君
甚好。选材是大处着手,细节是细微处的训练,这两方面都是大话题,可讲之处都很多,要平衡好关系。
我觉得,也可以更精简聚焦,就在选材组材上下力,也是可以的。过手可以充分一些,举的《朗读者》的例子也可以更多些,就是谈构思和选材,也很好。细节是另外一个方面的问题了,我担心你哪方面都不透彻。
最终,我从王君老师的建议中汲取一个关键词“精简聚焦”,仅从《朗读者》中悟选材,反复研磨,揣摩出如下写法:真人真事真情感,关注他人大情怀,我有人无更独特,小中见大很动人。我也佩服我修改课的勇气——拦腰一截,只留一半。
这一节课,对我来说,本身也有选材的考验。教学设计是从曹文轩教授的三个故事入手,学会选材要选真人真事的,要学会选小事,能小中见大的,学会选新颖的。话说得容易,可是要把学生讲明白不易。于是,我脑海中天天翻腾着王君老师的提醒“过手要够”,想着怎么“过手”。后来,我在研究本期节目的评论时,意外又有新发现,网上对姚晨读《阿长与<山海经>》感谢那些萍水相逢又给过她温暖的陌生人,有责骂声。我豁然顿悟:其实,当我们孩子的写作视野被局限在家庭、学校时,我们何不尝试将学生的视野引向自然与社会呢?这可是将选材引向社会的好机会。这在王君老师的作文教学中有过专门研究,写写身边的普通人。我为什么不可以呢?
于是,我又设计了一个“关注他人真情怀”,设计的争鸣环节是:有个别网友抨击姚晨在第七期《朗读者·告别》中显得很做作,理由是值得感谢的亲人有很多,可她却撰文感谢月嫂魏姐。你怎么认为呢?请谈谈你的观点。
师生讨论姚晨微博中写给魏姐的文字材料,各抒己见。(附:姚晨写给魏姐的微博材料是事先准备的学案,提前一晚发给学生独自预习。)
当时觉得,因为这个环节的设计,我这节课在选材之真上就变得有层次有梯度。且在课的安排上也是注重详略的,选材之真与选材之新详讲,选材之小略讲。选材之新是讨论我的学生陈志慧的习作,以“告别”为主题,她写的是《再见,老屋》,我让学生悟出告别可以是与同学朋友亲人的人的告别,还可以与宠物与老屋告别,写作对象选择上也是可以创新。
可是,当我很轻松上完第11稿时,同组姐妹们评议:这节课针对初三学生上,仅仅是“道”的传授,不实在。再说,没有进行当堂写作训练,看不到实效。
看来,光进行思维上的训练与引导,上研究课是行不通的。本来,想让东台实验初中初三(18)班的娃娃们写以“告别”为主题的作文,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探讨,并做升格训练的,结果,未出征就结束“生命”了,告别选材指导升格,告别我的11稿,告别我近30天的折腾。
备课发挥特长,精简聚焦
来不及说一声感叹,时间已经指向延迟一个月研讨的前一周,即5月5日,离上课只剩5天,美女教研员周玲玲拿出当年去市里赛课的干练之风,组织我们语文组几位听课老师,商议立即换题。
当时,处理很果断。放弃果断,选题果断,连布置东台孩子换练笔内容也果断。5月6日晚,我请东台实验初中18班语文老师陈晋华,我师姐,布置孩子们写个小练笔:各位爸爸妈妈晚上好!请转告宝宝们,小练笔要求如下:请孩子们向离开东台二十年的周老师介绍我们的校园,把最有特色的人文景致描述一下。周一我把所有作文快递给周老师。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哦!
接着是周六周日同步进行的备课。刚开始备的是学会描写景物。景物描写指导训练是我最擅长的。我曾经带着学生观察校园从早春到初夏,指导写过《感受阳光,感受风,感受校园的春天》,指导学生选择校园的一棵树或一株花草,仔细观察,作为自己的生命树生命花草,用心状物,指导写过《“三心”写好<叶的风姿>》。可以说是从宏观到微观,写作指导都有体验。周日,想了一个有文学色彩的题目,叫《一枝一叶总关情》,诗句出自郑板桥《墨竹图题诗》。构思题目时,想到初三学生现在写景存在问题,一是能写出景物特点,也讲究语言,却凌乱无序;二是为了写景而写景,不能融入自己的真情。当时很高兴,题目想好,我的写作课堂教学目标也确定下来,即能有序写景,能学会在写景中融入自己的真情。
周一,盐城市教研室李健主任通知报教学简案,做会务手册,尽管匆忙,但还是在约定的时间做好。
周二中午,我收到陈晋华老师给我快递过来的学生作业。考虑是周末假日临时作业,也有自由写作的意味,所以,陈老师选了20份相对好一点的作业给我。下午,我认真阅读学生习作,分析学情。分析发现,东台实验初中学生在写景方面存在的问题与我们学生有惊人的相似,但又有新发现,就是:选景缺少眼光,表达缺少个性。
周二晚,进行最后的备课调整,添加了作家毕飞宇的一段话,作为写作寄语,这是一段我自己读来也热血沸腾的文字。选好后,立即制作好课件:
【投影展示】
毕飞宇寄语中学生:
你怎么就不知道撒欢呢,孩子?忘了,是吧?没关系,我们试试看。
你看看你的手,你看看你的脚。那其实不叫手,那其实不是脚。那是你的四个小小的、毛茸茸的却马力强劲的蹄子。你长长的面颊上没有辔头,你修长而凹陷下去的后背上没有马鞍,你弧形的视网膜上是天空和大地的影子,你知道你跑起来有多帅、有多美?你一蹦就是好高。风就在你的小尾巴上,它千丝万缕。你看不见。可是,相信我,我能看见。我们都能看见。是真的。
我知道你很辛苦。可是,机会并不多。你还愣着干什么?太阳、大地、草、露水,还有你看不见的风都在你的面前,也许,这些都是你的。你有四只蹄子。你欠了它们,它们的命运是叫你撒开来奔跑。你还愣着做什么?—— 驾!这是我要对你说的,也是我对你最大的祝福。
周二周三是磨课。我们县教研室周玲玲和我们语文组姐妹再次走进我的课堂,开始听课,开始提修改建议,我再修改,接着又上了两个班级。
写作教学与一般阅读教学不太一样,我们面对不同的生命个体,同样的写作要求,写作出来的文字却没有一个相似。这对我的点评是极大的考验。我的磨课,到最后实际上是寻找典型范文的磨练,这个范文既要看出学生这一节课的进步,即在有序写景和景中融情上有突破,还要选出有选景眼光的作品,这真是一大挑战!当然,时间允许的话,我还可以选出有升格意义的作品,进行升格训练也是不错的选择。
因此,至周四早上出发,我在初二上了两节课,初三上了两节课,教学详案一共改到最后的八稿。第八稿就是我最后上课的设计,简约,精致,省时,自认为训练有效。
上课追求简约,追求高效
可以这样说,《一枝一叶总关情》是一节向教材学写景的微型写作课。
一“微”,体现在教学选点之微。写景方法有很多种,抓住特征,细致观察;调动感官,发挥想象;动静结合等等,不一而足。但我只选两个点,一是有序展开;二是融入真情。其中,有序展开中的这个“序”也有很多角度,可由远到近,由近到远,可由高到低,由低到高等,空间之序有讲究。同时,时间之序也多元,如《醉翁亭记》写琅琊山之景分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我只选《紫藤萝瀑布》中描写紫藤萝的方法,即从整体到局部的有序展开,这不仅是写景有序展开的好方法,更是段落展开的最好方式。这个点的设计还是我以前学习特级教师王君的《紫藤萝瀑布》时悟得的写作理念。当时,王君老师是当作语用型文本来处理,我在我的课堂上设计了一节,当作写作型文本来处理。而这一次上课,又把这个文本选出两个点来学写作,并能做到当堂训练,当堂点评,这是我的一次突破。
二“微”,体现在训练点之微。第一是练笔之微,向周老师介绍校园一景。第二是当堂训练之微,写校园中的“花草树木”,训练时间10分钟左右。
课后“看见”,满载而归
不过,我在本次写作研讨课的微选点与微训练背后,我收获的是满满的“我看见”。
一、 我看见学生的需要。
5月9日,也就是星期二下午,我收到陈晋华老师寄来的快递。这20位都是热情洋溢的孩子,他们向我介绍东台实验中学的美丽校园,可以说是文笔优美,满腔热忱。然而,总觉得有缺憾,大部分孩子写出的花啊草的,都是贵校有,我校也有,甚至大街的绿化带也能见到的。经诊断,第一缺少的是选景的眼光。再细读几位选景有眼光的孩子,有3位孩子选了彰显东中精神的“进”字雕塑,一位笔墨太散,略略提到,一位用说明性的文字写,按照空间顺序给我介绍了他眼中的“进”字雕塑,第三位笔下的“进”字雕塑就像扬起的风帆,一下子驶进了我的心里,但仍有不足。诊断二,部分孩子写景虽能抓特征写,写得比较混乱,缺少层次。至于情怀,我只看见一个叫李国红的孩子,她用一个春来陪伴一棵树成长,文字深深打动着我。因此,我决定要引导更多的孩子成为像李国红这样既有眼光又有写作情怀的人。
二、 我看见自己的用心。
针对上述学情,我果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再次进行瘦身。写景方法何其多,我只教一两招,足矣。
一是看段落。我只截取宗璞《紫藤萝瀑布》中的1-6自然段,引导学生学写景的展开,从整体到局部,足够。
二是看整体。王国维大师一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学生都会背,但难悟。我就在全篇中引导学生找出体现作者游踪和行为的语句,共同揣摩写景文段或篇章中,如何巧妙安插“我”,来体会“我”的情感,做到真正的物我交融。
这节课,仅仅学习教材中的两个点,自认为很精致,很实用。
当然,我课堂上还跟学生说,这有序展开不仅仅就是从整体到局部,还可以是由远到近由近到远,还可以是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等,初三的孩子,触类旁通的能力还是具备的,我只是引导,给个启发。最主要的是要确定观察点,然后进行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再运用方法,融入情感,这样写出来的文字就不会坏到哪里去。
最后,引用作家毕飞宇的话送给孩子们,是很用心的。因为,在我们的写作中,真的有不少很有才情的孩子,他们的写作缺少个性与创新的勇气。我希望毕飞宇的话能给孩子们一起触动,能真正地做到“撒欢地写”。
三、 我还看见自己的不足。
这节课,我和学生事先面对面只接触几分钟。因为接下来就是他们上历史课的时间,我多年任教初三,深深体会初三老师和孩子对时间的珍惜。
在这短短的几分钟,我跟孩子们简单介绍了我自己,发了课堂上需要用的写作纸和《紫藤萝瀑布》原文。怕孩子们忘了这一篇初二学的经典课文,就让他们认真地读一遍。
陈老师提醒我,这个班的孩子在年级成绩是优秀的,但是是慢热型,上课发言声音较小,课前要调动一下,就没问题。
我当时想,我自己任教的两个班,也是一热情一文静,性格有相似的,调动应该没问题。再说,上课有话筒嘛,应该没问题。
结果呢,上课前,发现三个话筒都意外不响,大约是很久没用,话筒电池失效,第一位上课老师用时,声音时断时续。轮到我上课,我就无法顾及听课老师了,我就只能对着我的学生讲。幸好我自己带了无线话筒,必要时我把自己话筒摘下,给发言的学生,但由于音乐教室空旷,声音效果还是不太理想,再加上慢热的孩子心没有被我全部捂热,就开始进行写作训练了,听课老师无法感受的精彩只有我和一部分学生能感受到。
在最后展示学生写作成果时,展示了三位学生的作品。还有大部分学生的写作状况我不太了解。教学效果到底怎样,还是个悬念。
关于展示形式,考虑到学生写字轻,投影展示不够清晰,其实,还可以找两位学生直接在黑板上写,然后再对着黑板点评,效果会更好。
回来反思,推荐形式应该采取教师推荐和小组推荐相结合,这样会顾及全体,效果就不一样了。至少学生会在推荐讨论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但是,我没有做。
至少应该把学生的练笔全部收齐,回来倘若发现问题,再与陈老师交流。可是,我竟然也没有这样做。
当然,遗憾归遗憾,我还是很有大收获的。
参加这次写作研讨,我很佩服李健主任。听蔡明老师说,这次他做报告的主题“让作文教学看得见”是李健主任的“命题作文”,由此可见我们盐城对作文教学的高度重视和远见卓识。
我还看见我们射阳县初级中学语文组集体的智慧。
我还看见我们射阳语文人在县语文教研员周玲玲带领下的静心钻研与团结协作。
我还看见在一线教学现场,我和很多语文人在作文教学上的尝试与努力。
我还看见东台程老教研员43年风雨兼程的日记教学和他痴心无悔的《日记人生》。
我还看见特级教师蔡明老师,我射阳真正的老乡,在作文教学中的敏锐的眼光与过人的智慧。
我还看见樊智涛名师工作室几位名师的潜心研究,特别是看见樊智涛校长的生活写作观和情怀写作观。生活与情怀远远胜于技法,对此,我亦深以为然。
在这里,我不禁要提起我给同学们课堂上的最后寄语:
在文字中撒欢吧
无论是写景
写人
还是写故事
都要
关注生活
好好积累
真情比技法重要
甚至,有时
真情比才情还重要
可是,教学真是一门充满缺憾又有魔性的艺术,让你在追求完美的路上虽跌跌爬爬,但仍然心存敬畏与喜悦。这就是我备教《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深切体验,事隔半月,我将文字整理下来,与诸君分享。
现场练笔,美妙动人
(生一)吴时敏
放下笔,我向窗外看去,视线却被一大片的爬山虎遮挡住。
那是一片深绿色的窗帘,以少有的深沉让我沉醉。窗户的缝隙间,一枝茎从中钻出来,宽大的叶子像一只温柔的手,我不由得握了上去。
手心里,细柔的绒毛调皮地挠着我的手心,我笑了。风吹过,爬山虎的叶也冲着我点头。
我感到无比地欢悦与满足,那是我的朋友,是可以依靠的长者。那深邃的绿是我心中的宝石,用之不竭的宝藏。
(周老师评语:爬山虎的绿是吸引人的,小作者把一片爬山虎比作深绿色的窗帘,从整体上写出其旺盛的长势。再写一枝茎,一片叶,叶上的绒毛,慢慢的,一位深情凝视爬山虎的小姑娘形象就这样在我们的脑海中越来越清晰地浮现出来。“那深邃的绿是我心中的宝石”学生开始不理解,于是我当堂采访小姑娘,她说,阳光下的爬山虎就像祖母绿,深沉而闪亮。原来,小姑娘的爬山虎色泽也是如此醉人啊。同学们恍然大悟,连忙报以热烈的掌声。)
(生二)曹颖
初夏,柳树伸展了腰肢,柳条随风飘荡,柳絮似小雪般地从树上飘落下来。
走到河边,总能望见那棵柳树在风中梳理那长而细直的头发,着实令人羡慕。
柳絮从空中飘落,飘到院落里,飘到教室里,飘到书桌上……柳絮似一个顽皮的孩子,脱离了母亲的怀抱,在风中顽皮地跳着,跑着,翻滚着……
(周老师评语:单写柳,柳树柔,柳枝媚,柳絮白而纷纷扬扬的动态感就这样在风中呈现在我们眼前了。小姑娘的“飘荡”一词似乎还不够完美,但是“梳理”一词,那就是神来之笔,经风梳理的柳树啊,细直的长发飞扬起来了,漫天的柳絮翻滚起来了,活泼泼的初夏动起来了……)
特别推荐
写景有序,眼光与情怀俱佳的好文字:
暮春了。
当杨柳长发飘飘,小草绿意盎然时,暮春就到了。我们的校园也随之生机勃勃。
我记得操场外有条小走廊,上面有一丛淡紫色小花,高贵淡雅,十分美丽。
我是初春时发现它的,那时它还只是几根枯木条,上面零星点缀着些绿叶。不知为什么,我一眼便喜欢上它,或许是它的孤单让我产生了同情。
之后每天的上操时间,我又多了一份任务,看看它,跟它问好。
它以我惊讶的速度生长着,今天这儿冒出几片绿叶,明天那儿又变出一丛来。它的叶渐渐由嫩嫩的绿变为翠翠的绿。直到有一天,我发现它叶子里的小花苞,还在心里责怪它对我的隐瞒,竟然瞒着我一声不响地结出花苞来。
它的花苞开始是白色的,紧闭的,慢慢的,张开了花瓣,颜色也由白变为淡紫色。它好像也因这,由一位平民变成一位高贵优雅的贵妇了。我为它祝贺,它也向我招手谢谢我的陪伴。
暮春到了,它的叶绿得好像会溢出来,花也开的多了。我想,校园的一角因为它也变得美丽起来。(东台实验初三(18)班 李国虹)
(周老师评语:几根不知名的枯木条,因为小作者的细致观察,它的生命就丰富起来。写叶的绿富有层次,写一丛淡紫色的花到一个小花苞,再到写它的花瓣,就像拍一组镜头,由远到近,最后来个特写,真是妙绝!这里,最高明的还不是写作技巧,而是写作情怀。李国虹同学在文字中还巧妙融了我,叙述了自己对这不起眼树木的怜悯、关照和陪伴,而树呢,兀自开花,完成从平民到贵妇的成长,这也是生命的生长,安静而高贵的生长,就像这位小同学。)
校园风光,好不美丽。花草树木,心旷神怡。教学大楼,鳞次栉比。在这种种景观之中,最有特色的当属那座“进”字雕像了。
雕像坐落在“进贤楼”之后,屹立在基石之上。远望过去,像一个汉字“进”字,这也正是符合了我们学校的“进”文化了。再一眼看去,又像是一艘即将扬帆远航的船只一样,学习征途,“进”字作舟,扬帆远航也!
走近了一看,雕像上进字的笔画均匀,凹凸有致。想必定是精雕细琢而成。抬头望去,顶部似有一只鸽子落在其上,和谐安详,“风雨不动安如山!”雕像整体呈花岗岩石,近看着又好像一个女子,温顺如玉,真是神奇极了!
大美实中,何其不美啊!(东台实验初三(18)班 谭雨辰)
(周老师评语:在20份练笔当中,选“进”字雕像作为描写对象的有三位,谭雨辰是写得最好的一位。状物很细致,很有序。学习征途,进字作舟,扬帆远航,彰显东台实验初中的校园文化和教育情怀。我认为这是很有眼光与情怀的文字。)
(备注:《一枝一叶总关情》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整理拟发表在语文湿地微信公众号6月1日【青春课堂】栏目)
作者简介:周忠玉,江苏盐城射阳县初级中学语文教师。
2009年同时获得县、市“教坛新秀”称号。
2012年创建射阳县初级中学鹤鸣文学社论坛。
2014年曾执教《呼兰河传(节选)》,在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教学新时空·名师课堂”直播。
2016年7月,远赴湖北参加“课堂内外杂志社全国中小学语文教师成长与核心素养研讨会暨第二届语文湿地创造者大会”,并做了《创建校园文学社对提升师生综合素养大有益处》的工作坊经验交流,在评比中获得一等奖。
写作教学理念:让每一个生命都在场。将阅读与写作结合,将活动与写作结合,将生活与写作结合。
写作指导成果:2016年【语文湿地】总编辑部,连续两期推出鹤鸣文学社专栏,分别是第989季,《新学期,带着学生玩玩网络文学社,如何?》和第990季,《我为什么要建网络文学社?》在【语文湿地·晋然】【阳光读书】推出的还有学生合集《学习晓琳教<</font>马说>,学生辩论显身手》《意林免费漂流阅读与写作进行时》《笔篙心舟,向语文更美处漫溯——美谈八上语文》《2017,我们的感恩颁奖盛典》等。
联系电话:15895128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