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精简环节,关注内在联系

(2016-09-25 22:48:17)
标签:

转载

分类: 教学教研

教学环节前后之间应该呈现出一种递进的逻辑关系,推动学生的思维渐进式深入,还要勾连起文本前后内容的融会贯通。就像有的老师上课,导入的内容与课堂内容联系不紧密。即便有联系,在一下个环节的实施过程中,却没有打通这两者之间的任督二脉,导致各个环节的指向散乱、零碎。

有位老师在讲授《泊船瓜洲》导入的地方,让学生诵读温习了以前学过的与月有关的诗句,还集体背诵了李白的《静夜思》。可是在后面的几个教学环节里,却再也找不到关于“月”的点拨和升华。月这个独特的意象,在古代诗歌里面有很多的象征意义和引申意义。最普遍的意义是“思念”,或思乡,或思念亲人。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如果在适当的位置,把第一个导入环节的内容与诗歌第四局的内容结合起来渗透,效果就会很好,迁移内化,熏染过渡自然。学生知道李白的诗句里寄托着思念故乡的情感。那么,李白笔下的月与王安石笔下的月,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引导学生借助前面学过的知识,来注解最新的学习内容,达到了前后学习内容的铺垫、渲染、转注和补充。可惜,精彩的导入部分与最后情感的升华环节未能结合。导入是导入,情感体会是情感体会。

王荣生说过,教学环节以2-3个为宜。当下的课堂教学,为了体现所谓的课程改革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们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可谓是颇费苦心,用尽招数,花样迭出。其实,教学环节多了,反而效果未必会好。环节多,自然会急于完成,浅尝辄止就成为主要弊端。环节多,还有前后环节出现重叠的可能。环节多,充分深入、全体参与的机率就要降低。其实,纵观某些课堂教学流程,有的环节需要整合精简,有的环节需要调整出现的位置,有的环节需要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突出重点。不能把每个环节都处理为一样,教师平均用力,分配相同的时间,采取同样的评价形式,那么就会是面面俱到,一处都不到。

我在听一位老师讲解《蟋蟀的住宅》一文,教师提问“问什么把蟋蟀的窝称作住宅?”学生回答:“这是拟人的写法,作者把蟋蟀当作人,当作自己的朋友来写。”这个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很有灵性。教师顺势设置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同学们能仿造这样的手法给某些小动物的家起个有趣的名字吗?”学生经过思考,有的给青蛙的窝起名为“青蛙的寒舍”,老师顺势问:“问什么叫寒舍呢?学生则回答:“因为青蛙居住的池塘比较潮湿。”老师笑着说“寒舍二字有点不太温暖,你还能再想一个名字吗?”经过教师耐心的启发,学生又回答出:“青蛙的温泉。”还有的学生联系到学过的课文,直接起名为“青蛙的天堂。”学生发言踊跃,个别学生的语言基础不错。本来,这个环节已经很巧妙地迁移到读写结合的层面,在对学生进行着有趣的语言培训,将文本与生活经验进行结合。如果再能超前走一步,再推进一次,效果会更好。可是,教师的笔锋一转,又安排了另外的教学内容。好不容易调动的热情无声地熄灭了。

到了最后一个环节的时候,教师才安排学生进行现场练笔。我觉得那个起名字的小环节与仿写如果能有机统一,层层推进,设置梯度的训练,那么对学生无论是思维的训练、语言的训练,还是文本的理解,能将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比如,先参照课文的样子起名字,再顺势引导学生找文中喜欢的语句,之后再结合拟人、比喻的方法,试着围绕某个喜欢的小动物写一小段的话,或说一小段的话。从文本到生活,从生活到习作练笔,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推进式,而且从简到难,从点到面,学生就会觉得所有的课文都是写作的范例,都有借鉴和学习的地方,那么阅读与写作就能比翼双飞,相互促进。同样,语文课与生活也是密不可分。

下课后,我与那位年轻好学的老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她在反思回顾的过程中,也渐渐地意识到刚才那个教学小环节的处理得有所欠缺。在一个最佳的时机里进行读写练笔,趁热打铁,是一举两得好事情。可惜,把二者生硬地割裂开来。这就是经验不足导致的遗憾。

总之,只要做到环节精简,目标明确,环节前后之间衔接紧凑,逻辑性严密,才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