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游走陶村“守拙园”


标签:
生活感悟随感随悟足迹点点旅游 |
分类: 心灵故园 |
冬日,游走陶村“守拙园”
【2015年1月10日】
今天,又是一个双休日。早晨,起床之后来到了市场,想买些盘算好的野味,结果一无所获,只能空手回家了。上午转眼间就过去了,中午我和儿子在家,于是我们俩中午每人下了碗点心,点点就算了。好在是这样冬日的周末,早饭吃的吃了些,也就无所谓了,O(∩_∩)O哈哈~
午饭后,接到了外甥女的来电,告知呆会来家里一下,要送些肉过来,因为表姐家杀猪了。真是不好意思的哦,表姐和表姐夫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养猪,我们怎好吃白食呢,好在是亲戚也就无关紧要了,心里铭记着呢。等到外甥女告辞的时候,我送她走出大门,并一再感谢着,要她回去向父母表示我们的谢意了,真是不好意思了哦。
随后,便骑车来到了赤岭村,游览参观一下正在兴建,却已初见规模的“守拙园”。其实,这些年里每到正月,我都得来赤岭村一趟的,即使是来去匆匆,却也年年如此,因为赤岭村有着我的表嫂和侄子们呢。所以,对该村还是有些了解的:赤岭村又名陶村,该村据考证,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因游历黟县,被这里的山水美景所陶醉,作下名篇《桃花源记》而流传千古。从此,“世外桃源”便成为人们追求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黟县也成了梦想中的理想境地,而被称誉为“桃花源里人家”。南宋末年,陶渊明祖居地江西兵荒马乱,为逃避战火,陶渊明次子陶俟之后裔陶庚四举家迁居到先祖创作《桃花源记》的黟县定居至今。陶氏后裔秉承祖先遗训,仍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般生活。时至今日,黟县现有全国保存较完整的《陶氏宗谱》、陶氏祖茔、陶家池塘、桃岭古驿道,四方尖和陶家庇、陶氏宗祠、文昌阁,陶家亭遗址。赤岭村,环境优雅,处处有“良田、美池,翠竹之属,阡佰交通,鸡犬相闻”,是活脱脱一个“桃花源”意境。
我来到陶村“守拙园”时,只见昔日的近百亩山坡茶园,已建起了黟县“守拙园”暨陶渊明故居修复旅游开发项目。该项目2013年4月1日正式破土动工,计划修复陶渊明故居、水口园林、停车场、旅游接待设施、名人名言、陶氏源流文化展厅等设施,如今守拙园、文昌阁、“心远地自偏”古匾额、桃花源记大型石碑刻、归园田居诗碑刻及桃花源文化馆、居住展馆、陶氏宗祠、五柳堂、聚贤堂、陶公亭等初步完工了。工程全部完工后,将再现着陶渊明身前生产生活场景,体现桃花源文化的深刻内涵,守拙园必将成为黟县又一处集文化、旅游、生态“三位一体”的旅游文化休闲度假名片。
漫步在守拙园里,也许是见多了那些徽派古建筑,早就习以为常了,并不感到怎么稀罕。倒是沿着石板曲径前行,小桥流水潺潺作陪,卵石砌成的围墙引道,别有一番情趣。穿过一道八字拱门,眼前豁然开朗,一大片水池颇感惊讶,此处立有石碑“养生池”,沿着水池的南边建有亭台楼阁,民居庭院,好一幅“小桥流水人家”啊。在看水池的北面,那池水满溢,仿佛稍有风吹草动便会溢了出去。远远望去,远处的古筑古村落,似乎就在水池底下一般,而这水池却高悬在天上,随时都有掉落下来似的。清澈的池水水平如镜,几只白鹅悠闲地在偌大的池中游弋着,荡漾起粼粼波纹,在水池中扩散着……
此时夕阳西坠,映照着水波,折射出耀眼的粼光,遗憾的是今天天空,尤其是村后的连绵起伏的群山,不是那么清晰,光线也不怎么适合拍摄。而就在这守拙园里,电影《搭错车》摄制组站在园中拍摄呢。离开的时间到了,得向守拙园说再见了,此时此刻回头看着牌楼上那雕刻的“守拙园”,猛然想起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有着“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来,仿佛看到了陶渊明愿做“拙官”,不做“巧官”的志向,表现出他一生要坚守自己纯真的本性。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守拙”,远离耍尽手腕,好话说尽,钻营奔竞,努力做一个守正不阿之人才是。
回到家中,还得参加友人的乔迁之宴呢,O(∩_∩)O哈哈~,这一天似乎在忙碌中悄然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