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教育感悟---让学习成为“自觉” [转载]教育感悟---让学习成为“自觉”](//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现在一提到学习,家长挂心,学生烦心,老师闹心,最终学生、家长和老师之间本该融洽的关系,渐渐地变得疏远,甚至有时候对立了。这对于千百年来有着尊师重教传统的我们来说,应该是教育的倒退,有必要静下心来反思一下。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苦的过程。我一直以为,学习本身就是一个苦学的过程,它需要的是毅力,更是一种自觉。其实古人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无论是头悬梁、锥刺股,还是凿壁取光、萤囊映雪,所有的成功都离不开刻苦,相比较,我们的古人在那种艰苦的物质条件和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尚能把学习当成自觉地行动,不得不令我们感动。小时的我们也有过类似的状况和经历,但学习的自觉性依然很高,无论成功与否,总能够全身心地投入,有一种学不好愧对家长、愧对老师的感觉。现在的学习条件很好,学习反而成了一种负担,让人很不理解。当下有一种流行的说法“乐学”,就是给孩子尽可能的创造一个快乐的学习环境,让孩子快快乐乐的学习。对此,我不敢苟同,学习的过程永远是艰苦的,它不是快乐的,所谓的“乐学”应该是建立在苦学上的,是对学习的一种心理体验,当我们的孩子学到知识,在运用的过程中取得成功,他是愉悦的,也是快乐的,随之而来的是他更自觉、更勤奋的把精力投入到后面的学习中去,他通过苦学,获得乐的体验,再自觉地、主动地去迎接更艰苦的挑战,学习成为他自觉地行为,最有兴趣的一件事,周而复始永不懈怠,这是我对“乐学”的理解。很多家长往往忍辱负重,尽可能的创造一切物质条件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认为我对孩子的任何学习要求都百依百顺了,孩子应该好好学习了。其实不然,很多孩子反而不用功了,享受成了孩子们最大的乐趣。之所以这样,是我们没有从思想上让孩子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孩子的学习是由家长的的监督、督促,老师的高压来完成的,是孩子极不情愿的一种结果,“拨一拨,转一转”是不会有好的学习结果的。记的小时候,为了怕影响我们的学习,父母把所有的农活、家务都承担起来,不让我们插手,作为我们是感恩父母的,当时能做的就是主动地、自觉地把学习搞好,不让父母担心,时间长了,学习也就成了自己每天必修的科目,看书也成了每天的习惯。当下的孩子对父母的给与,往往认为是应该的,你把我带到这个世上,就不该让我受罪,这种认识也是大有人在的。感恩对很多孩子来说是陌生的,原因在于我们的家长在这方面做的功课太少,甚至没有。孩子应该从家庭中获得自信和自觉,以及对于家庭的担责,都让父母的无私奉献剥夺了,失去了“为谁学,怎么学”的原动力,也就是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的根本能力。在以前的博文中我曾谈到“蝴蝶”的成长历程,其实人也是一样。我们不需要在去创设一个艰苦的环境,但我们应该放手让孩子做一些本该自己完成的事,事情可能很小,但做的过程会让孩子有所体会,会激发他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一旦有了自觉地习惯,对学习来说也会变得自觉了。说到老师,也许是考核机制的问题,很多老师把学习时间全部握在手里,孩子自主学习的时间几乎没有,满堂灌依然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大量的课后作业让孩子目不暇接。我认为一个好的课堂,至少要给孩子15分钟的学习讨论时间,前后位、同桌对老师讲授的知识通过结对子的交流提问,记忆效果应该更深刻,记得也更牢固。对于作业,老师应该达到低中高兼顾的标准,每个孩子只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完成相应的作业就可,如果一个中等水平的学生在完成它的对等的作业时,还有时间和能力尝试一下难度更大的作业,这样的学习就是自觉地,学习的效果也会好。预习是一个传统的学习方法,现在的孩子大多没有预习的习惯,其实每天晚上拿出半个小时的时间,把明天的课预习一下,找出问题、难点,可以有利于孩子课堂上的知识接受,预习能懂得,在课堂上老师的讲解中得到巩固,预习中不明白的得到重点学习,一讨论,一交流,课下再一巩固,全都解决了。总之要让孩子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自觉不自觉地把精力尽可能的投放到学习上去。
对于教育,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幼儿教育,我们要蹲下身子,支撑着孩子往前走;小学教育,我们要弯下身子,鼓励着孩子往前走;初中教育,我们要直起身子,领着孩子往前走;高中教育,我们要和孩子并排着身子,交流着走;大学教育,尽可能地让孩子走在我们的前面,抑或我们成为站在路边为孩子鼓掌的人。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教会孩子自觉地去学习,去做好每一件事。自觉会让每一孩子成为生活、学习、工作的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