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365,走古朴九都,访风水屏山……


标签:
365生活感悟杂事随记足迹点点杂谈 |
分类: 日记点滴 |
走古朴九都,访风水屏山……
【2014年4月26日】
家乡故里,那些山山水水,村村落落,留着一些记忆,总能感动自己,那山那水那人,那难以抹去的情怀。自己早已不再年轻,不再彷徨,也不再天真,可就是无法释怀,无法放下,那些深深刻印在自己生命里的东西,虽然岁月渐失,物是人非,却已经融进血液,与生命同在。于是乎,走街串巷寻找曾经的足迹,走村串户去寻觅曾经的记忆,因为留在记忆里的,往往是最自然的,最清澈的,最美丽的……



黟县屏山,古称九都、长宁里,位于黟县城东三姑尖山下,距县城四公里。因村庄北向有山状如屏障而得村名。该村是舒姓族居大村。自唐末从庐江迁居至此,有1100多年历史。吉阳溪从村中由北向南穿村流出,村庄依山傍水而建。村东南空旷,良田千顷,再往东望,山岭峰排,如天然画屏。
屏山村地处黟县县城东北约4公里处,面积4.7平方公里,已有1100余年历史,因村庄北面向有山状如屏风而得名,是黟县舒氏聚族而居的古村落。屏山村选址极为讲究,她山环水绕,地域开阔,坐落在谷地中,北有屏风山作靠山,南边有石山作照山;东有吉阳山、三姑峰与西边的双凤山合为左右抱山,发源于吉阳山的吉阳水由北向南川流不息,正符合风水的讲究“枕山面水,前要照、后要靠,两边还有小山抱”,是一块风水宝地。走进屏山,宛如欣赏一幅缓缓舒展的江南诗画,青山为诗,绿水如画;走进屏山,仿佛阅览一本厚重的风水文化典籍,天人合一,万物相谐。和众多的古村落一样,她清雅、厚重,散发着千年积淀的浓郁的文化气息,有着在岁月里从容不迫的豁达气度和大家风范。
村内保存有光裕堂、成道堂等7座祠堂,其中舒庆余堂是中国皖南极为少见的明代宗族祠堂。另外,还存有明清民居200余幢。古建筑数量之多,保存完好的程度,整个村庄外观古朴味道浓厚。祠堂建筑,是徽州人最为重视用心的建筑。将力学、理学、神学、美学集中于一体。是徽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屏山的古建筑最具代表性的,当然要数祠堂。村中央有舒庆余堂,庆余堂是建于明万历年间的一座舒氏宗祠,占地480平方米,坐北朝南,体型高大,梁柱雄伟,步架规矩,雕刻精美,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大的门楼,显的富丽堂皇,门楼上的神话人物各具情态,传神逼真。庆余堂的大门正面是水平型高墙,用水磨砖砌成的双柱三楼大型贴墙牌坊,高约十米,砖柱宽五十厘米,呈梭形,砖雕月梁,简朴大方,两层楼檐,层层挑起,承以斗拱,整个牌坊型大门主从疏密,互为烘托,相得益彰。高大的石库门坊里,是用方砖铺面的厚实大门,方砖衔接处,全部用铁皮压缝,成斜方格形,每块砖中央都钉有圆头大钉,显得宏伟庄严。祠堂内分下厅、中厅、后厅三进,布局得体,梁柱雄伟,主要构架全部用银杏木构造。大柱直径0.4米,呈梭形,柱础为复盆形,衬有梓木櫍(即木柱磉)。月梁硕大,略呈梭形。梁头柱间挑木,全用斗拱承托,丁头拱都镂有卷心花饰。梁下替木,细缕精雕,脊瓜柱下的平盘斗为仰张莲瓣,脊瓜柱两侧叉手,深雕成卷手纹。梁架形如彩带,甚为突出,颇具宋代结构式样。檐下一排斗拱,层层叠承,气势富丽。光裕堂建于清代,因祠内有彩塑砖雕菩萨罗汉三百余尊,所以俗称为“菩萨厅”,祠堂门楼及内部雕饰,十分精美。
整个屏山村,给人的印象比较古朴,古祠堂、古民居、古街道、古溪水等基本保存原生态模样。虽然已经开始旅游开发,好在商业氛围,当代气息并不是很浓。走在幽深的街道还能感受的古拙醇厚,曲折迂回的小溪依然映照着石桥飞檐,粉墙黛瓦,白云青山。好就好在,她被发现的迟。被破坏的少。但担心随之而来:她是藏在深山,素面朝天的乡村少女。不加任何脂粉佩饰。难得一见的山村真女子。她能逃脱被涂脂抹粉被异化的命运吗?然而,她又时时散发着独一无二的迷人气质,她知性、神秘,独特的风水文化浸润村庄每一个角落:水口、道路、河流、老屋以及古井。风水仿佛是一种神秘的力量,让这一切历经风雨依旧鲜活,让古村的内在品质如此完整的、这样别致的呈现在我们面前。
村无水不活。无水不灵。明朝成化年间,小溪上建了八座石拱桥,俗称为“长宁八古桥”。沿溪而建的民宅、古朴的石桥、桥下潺潺的溪水,构成了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山乡风韵。较之于黟县宏村月沼南湖、徽州区的唐模水街更见自然神韵。至今溪流依旧,两岸故居基本保存良好。可惜溪上古桥保存不多。入村,先看水口。徽州的水口被视为村落的门户和灵魂,制约着整个村落“吉凶祸福”、“盛衰安危”,再现了朴素的美学元素,使山水和谐,情理相称,形神合拍,充满了无穷的活力。屏山的水口也一样,水口正中是长宁湖,湖左边是青狮山,右边是白象山,风水上叫“狮象把门,水口紧锁”,辅以水口亭以及水口林,形成了村前镇煞、辟邪的屏护。屏山村,因有这样的护卫,在光阴里静好,在岁月里安然,一坐千年!
移步入村,下桥亭处有一“近水口”,北宋中叶时建有石拱桥,桥上建有桥亭,亭内画有观音、财神、雷公电母等神灵图像,古代设有祭坛,为求神仙镇煞镇邪、保村护丁。桥头古民居建于清光绪年间,为规避东向隔河高屋过多、墙头高耸密集之“不吉”,正门不朝东,却开向屋侧偏南方向;在右侧绣楼与门口墙体成九十度“门前死角”时,便在绣楼与正门间斜砌一墙,将“死角区”封成一个小院,并栽上天竺表示吉祥如意、多子多孙;同时屋内东向正墙方开一豁口,古称“户口”,利于家中气顺。“崇德堂”建于清道光年间,在门前河沿有一东西走向的院墙,叫“夷”墙,“夷”就是“平安”的意思,是为规避远处山头、避免与一条南北走向道路相冲以及阻挡北风而建;院墙砌成一个内“八”字形式,是为聚财与稳定;院子东、西各开一门,西门为院门,东门为聚财门,开在上水向,并且可以看到东院门是向东北斜开的,正好对着西墙之间的豁口,以显“引水入门、聚财进屋”……普通的徽派民居,与风水之利用却如此淋漓尽致、匠心独运,让人不得不感叹屏山风水文化之深厚及先人因势利导改造风水的智慧与用心!
屏山不乏历史名人。著名的人民艺术家舒秀文祖上在屏山,舒绣文故居名“黍谷堂”。舒绣文的祖父舒斯笏,是清末进士。明朝万历进士舒荣都因刚正不阿,弹劾魏忠贤被害,平反后敕建九檐门楼及“望重柏台”牌坊。徽州的祠堂是一个宗族的圣殿。屏山村的舒光裕堂又名菩萨厅,建于清乾隆中期,占地面积500多m2,是舒氏家族的总祠堂,因门楼上有300多个砖雕菩萨而得名。光裕堂门楼正面为四柱三间五分楼,两边八字墙上各有一个楼檐,合称七分楼,其门楼最大的特色是高浮雕、五彩色,这在徽州祠堂中是独一无二的。舒庆余堂在舒光裕堂的后面,是当前国内罕见的明代祠堂,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祠堂全长96米,占地480m2,门楼、内饰、墙裙、柱础用料讲究、恢宏富丽、线条流畅、细镂精雕,大门铁皮包封,门钉硕大,排列整齐,门环简朴,这些都是典型的明代风格。御前侍卫厅又称“九檐门楼”,建于清雍正年间,整个门楼长约20米,中间高约10米,门楼有九檐,由高而低,层层相依,形如展翅雄鹰。站在花岗石砌石板大街上仰望,九檐门楼雄伟庄重、气势宏大,令人顿生敬仰肃穆之情。
屏山村是典型的徽派古村,明清鼎盛时期,村内有12条街、60条巷、24口井、18幢祠堂、16座牌楼、400多幢民居。在流淌的岁月里,一些人来了,一些人又走了;一些故事演绎着,一些故事兀自在风中消散……唯有这些老房子,仿佛召唤和等候游子的老人,栉风沐雨,沧桑坚忍,披霜戴月,无怨无悔。玉兰庭建于清朝末年,方位大致坐北朝南,为化解“背水而居”之风水大忌,屋主在书房背后造一朝北小厅,以达“面水”之效;玉兰庭书房为廊步三间结构,采光靠莲花门,两边房间花窗下的墙裙上画有表示平安吉祥的“卐”字文;院墙左高右低,称为“青龙高于白虎”;院子东南方向这棵大玉兰树与房屋同龄,栽在院子左向为取“青龙翘首”之意,玉兰庭因其而得名,每年花开时节清香远溢,寓意屋主的儒雅和“唯吾德馨”的高洁。“敦仁堂”是目前屏山村保护最为完好的一幢清代民居,其典雅精致、浑厚稳重的青石门坊,线条清晰流畅、结构精致完美的瓦覆雨檐,雕工浑然天成、精细繁复的石雕漏窗,设计巧妙别致、镏金重彩的门梁窗雀替等,无不体现徽派民居的风雅与神韵。
九都屏山村,四季皆景。春风细雨,桃花水涨;夏日纳凉,柳垂扬郁;秋夜赏月,水映桥动;冬季踏雪,竹翠笋萌。这里还是学生写生描绘的好实习地,在该村游走时,到处可遇见画画的学生,古朴的乡村现如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