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教育时评:教育的脊梁 等3篇(转载)

(2014-02-16 15:01:34)
标签:

转载

分类: 教学教研

教育的脊梁

 当国家站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当教育站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需要重新认识自己。

 新时期下教师的职责和定位是什么?

 教师是什么,他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美好心灵的塑造者。

 教师是什么,他不仅仅是恪尽职守的看管者,更是一个个鲜活生命的守护者。

 教师是什么,他不仅仅是孜孜不倦的奉献者,更是不断突破创新的发展者。

  教师是什么,他不仅仅是国家教育政策的执行者,更是把智慧融入教学的创新者。

 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赢得人们的尊重与爱戴,才能支撑起教育的未来,民族的明天。

  而这样的教师,正是中国教育的脊梁——新教师

  新教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蜡烛和春蚕,不是燃烧了自己,照亮了他人的牺牲者,他有着更为鲜明的价值取向,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时代感,是引领时代前进的人。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为他们营造一个温暖、自然、信任的场所。勇于突破自己的定式,努力投身于课改,坚定不移地走素质教育之路。转变角色,真正从儿童出发,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展示欲,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热爱学习,致力做一个终身学习者,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在发展自己。

  这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这是一个大发展的时代。中国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时代呼唤新教师的出现,时代期盼新教师的出现,因为他们的智慧,他们的心血,他们的行动,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希望。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而教师对教育爱得深沉,对教学爱得执著,对学生爱得炽烈。他们把爱化为更为坚实的行动,用一个个脚印丈量梦想的距离,这样的教师,我们没有理由不感动,没有理由不骄傲。

康丽/文     

摘自《中国教育报》

 

教育需要减速运动

教育时评:教育的脊梁 <wbr><wbr>等3篇

慢工出细活,放慢脚步,我们才能给孩子们真正的教育,才能使教育成为培育心灵的活动。

据媒体报道,对于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很多中小学生叫苦连天。杭州一名叫小晴的小学生11天共要上舞蹈班、作文班、小提琴班等11个课外班,这让她很苦恼,假期比平时上课还要累呢!再这样我不想上学了!

父母们给孩子报各种班,无非是希望孩子能比别人跑得快。这里我想和家长们谈谈教育心态。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追求效率,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在教育方面也是如此,我们总是希望获得高速的教育效果,盼着孩子在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知识,学得更多,比别人跑得更快。

整个社会也弥漫着超前、超快的教育硝烟。五个月识字,一岁半能认200个汉字,三岁脱盲,六岁就能博览群书“30天从差生到状元“10天学完初中数学让宝宝赢在起跑线上”……这样的广告词随处可见,吸引大众眼球的内核就是学得多、学得快,省时、快速、便捷。

中国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这些年我们有了宽带,有了高铁,有了排名世界第二的GDP,我们的生活也随之进入了高速路。我们习惯了忙碌,习惯了高效,同时,也习惯了把孩子从一个课外班拉向另一个课外班,让孩子从钢琴八级奔向九级,而忽略了和孩子一起共度的美好时光,忽略了孩子的笑容、烦恼,更忽略了教育的内在规律。

众所周知,芬兰教育这几年来一直在世界首屈一指。2007年,国际经合组织公布的国际学术教育评量中,芬兰中学生的数理成绩与亚洲学生平分秋色,位居第二,仅次于中国台湾,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芬兰有一条非常值得深思的教育经验,那就是慢,一切慢慢来!芬兰不但没有对孩子进行超前教育,反而规定只有满7岁才能入小学。这比很多国家都要晚。而在我们国家,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早些接受教育,在孩子还不到6岁的时候就托人找关系送进小学。

我们常常很自豪中国孩子在数理化等学科成绩方面远远超过他国学生,我们也惊讶一些国外学生假期竟然有3个多月时间,而且不留任何作业,不上课外班。但是我们也苦恼地发现,我们的孩子小时候拼命学,进了大学反而不爱学习,该玩的年龄他们超前学习,该学习的年龄他们却已经厌恶了学习;而一些国外的孩子小时候尽情玩,长大拼命学,他们在该玩的时候玩,该学的时候学,看似缓慢的学习却打造出具有创造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

慢工出细活,放慢脚步,我们才能给孩子们真正的教育,才能使教育成为培育心灵的活动。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形态各异的生命,它必须符合生命本来的规律。如果我们用匆忙焦躁的心态对待教育,占据孩子的童年,挤压孩子的睡眠,我们培养出来的也必将是肤浅的下一代。他们看不到身边的美好,只会用ipad看风景;他们听不到自然的和谐韵律,只会用ipod听音乐。减速并非落后,减速意味着在教育方面我们有主动性,意味着我们能更好地遵循教育规律,更好地帮助孩子们积蓄力量享受人生。所以,慢下来,最重要的是在心态上慢下来,寻找自己的教育节拍,您会发现教育也是一首悠长的歌。  

 

孙宏艳/文(作者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

摘自《中国教育报》             


教育,你幸福吗?

     说起最近流行什么话,估计大家都会想到它——“你幸福吗?这是一个异常简单却又难以回答的问题,在央视记者的提问下,相信被问到的人都会想一想,我幸福吗?幸福是什么?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关于幸福的答案也会有千百种。幸福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即时的,流动的,难解的,即使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也很难描述出来,如果非要用语言来表达,在他看来,幸福就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精神没有任何压力

 如果拿这个问题问教育,我们今天的教育幸福吗?我想,答案可能有很多种,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有些地方、有些学校的教育并不幸福,甚至可以说是苦痛的、难受的。因为这些地方的教育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外部的有家长的压力、社会的压力,内部的有评价的压力、考试的压力。孩子们在超负荷地学习,教师们在高强度地教书,再谈幸福,只能是一种奢侈。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除了给予孩子知识和能力,我想,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何为幸福,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获得幸福。这是一种能力,比背会多少篇课文、抄写多少个生字更为重要。如果一个孩子不能从教育中收获幸福,了解幸福,明白通往幸福的途径。那么,这种教育毫无疑问是失败的。

  现代社会,物质极大丰富,但对幸福的内心体验却似乎变得非常稀有。幸福,是每一个人追求的终极目标,但不是什么教育都可以培养出幸福的人,只有幸福的教育才可以培养出幸福的人,让人感受到教育的幸福。而教育的幸福,不仅在于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也在于让教师体验到在教育工作中实现职业理想的满足和喜悦。

  教育的幸福在于让人人回归到一种舒服、美好的状态,这时的学校不是压抑的,而是每一个生命成长的乐园,当然,每一个生命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

我们给教育松一下绑,让教育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从从容容,回到自身的成长规律上,如是,教育才会有真的幸福。

雷振海/文     

摘自《中国教育报》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