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于老师讲《论语》1

(2014-02-12 14:36:41)
标签:

转载

分类: 道德教育

 

于老师讲《论语》1

第一编   立志学习

学习的理解

第一讲   “三乎”对“三问”

【原文】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篇·第一章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述而篇·第六章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述而篇·第二十五章

【常见的注释】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存疑】

人是理性的动物,所以求知。只要愿意学习,就一定有所收获。但是,学什么?如何学?为什么学?不对这些问题做出自己的思考,容易成为没有思想的容器,成为学习的被动者。所以,弄明白以上三个问题,我认为对中学生来讲非常重要。

【关键词】

学、习、说、朋、乐、知、愠、君子

【于讲】

这是《论语》的开始,是《论语》二十篇的第一篇第一章,似乎,夫子对学生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夫子把自己最基本的读书和做人的原则和标准暴露给学生:“每天学习并经常复习;知己不期而至,远道而来,高兴之情,无法形容;君子的标准之一即是别人不了解你,你也不愠恼”。

这样的话不经思考,随口一念,随耳一听,随便一背,似乎就能深入骨髓了,根植于自己的DNA中了,真的是这样吗?

让我们尝试还原具体的情景,仔细探究孔子说这些话的深刻意蕴。

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说)乎?”

1.“学而时习之”中的“学”是指什么?

孔子作为万世圣表的一个民办学校的老师兼校长,在当时教育还很不发达的情况下也知道教育的重大作用既要让学生修身立性,又要齐家治国平天下。

首先,学什么?台湾学者傅佩荣先生认为是学习传统,而传统应该是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典籍,二是技能。典籍是文字记录,凝聚前人的经验与智慧,如五经《诗》、《书》、《礼》、《乐》、《易》。《诗》是文学,《书》是历史,《礼》是社会规范,《乐》是艺术修养,《易》是哲学。其实这些都是孔子在兴办私家学院时开设的课程。《论语·述而篇》第二十五章谈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我们由此可以得知,孔子是从四个方面来教育自己的学生。但这些都不是具体的功课。老先生在自己开办的学校里究竟开设了哪些功课呢?孔子除了教学生们学习五经之外,还开设了六门功课,即古来所谓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既注重技能又包含着丰富的礼仪训练。

排在六艺前列的重要课程是礼、乐。

“礼”是指什么?一般意义上讲,“礼”就是古人生活中祭祀、朝会、婚、丧、冠等礼。中国的学者在解读“礼”这个词的时候都是从道德角度进行解读的,但我个人认为“礼”从更深层面上理解,不仅仅是道德的问题,更应该是社会法制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将在以后的讲座中再作深入的阐述)“乐”是指器乐演奏,相当于我们现在开设的音乐课,像鼓瑟、弹琴、击磬等,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弹钢琴、拉二胡、吹小号等都可以看做是学乐。

“射”在当时是指射箭,是一种作战技能。“御”是指驾车技能。不过当时驾的车既不是火车也不是小汽车,而是马车、牛车。“射”和“御”这两种技能在战时既可以卫国,平时还可以强身,还可以用来竞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在当时教育学生时是非常注重学生体育锻炼的。

“书”该是指书法、书写。做为教师孔子非常注重书写重要性,书写不但可以传情达意,更是一个人修养、性格、气质等的体现。因为汉字除了表意功能外,书写时还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所以才有了“字如其人”的说法。“数”是指计算方法,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数学课。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门下的学生是非常幸福的,学习的课程具体而丰富多彩,充满了竞技性、游艺性、多样性和丰富性,孔子的学生并不是整天死读书、读死书。

2.“学而时习之”中的“习”是什么意思?“乐”于“习”的关系是什么?

学而时习之,凭什么一定就是快乐的?“习”一般意义上讲都认为是温习、复习、实习,我们应该怎样认识理解“习”的恰当意义呢?初中语文课本七年级上把“习”翻译成“复习”实际上是一种简单地知识传递,教材的编写者不知是没有深入思考过孔子这句话的意思还是为了图省事,还是为了让学生好理解,但无论什么原因,这种简单的处理是不可取的。

“习”究竟应该怎样理解呢?作为伟大教育家的孔子首先让学生学习的目的是“志于道”,根据是“据于德”。除了开设了极为丰富多彩的课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外,孔子的教学方法也是寓教于乐的,是一种快乐教育。

“依于仁,游于艺”强调的学习的过程是快乐的。学而乐,乐而学,无此无彼、亦此亦彼。为什么说学习的过程也是快乐的呢?孔子没有让学生进行简单而枯燥的机械训练,没有抹杀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而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了创造性带来的快乐,才能浸淫到学习中,乐此不疲。从这个意义上讲“习”我们更应该理解为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更为合适。

由此我们可以说,只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学习,学生才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而不仅仅是简单机械的重复复习。

对于学生而言,追随自己的最喜欢的教师,因为教师的开设的课程丰富多彩而有趣,学习的过程生动活泼而快乐,然后自己的独立人格逐渐确立,大家的学习逐步走上自觉,人生就始终沉浸在快乐中。

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说)乎?”

1.“朋”是什么意思?一般意义上理解“朋”的意思就是指朋友,“朋友”是指彼此友好的人,同辈的友人;在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写道“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在这里“朋”则是指志同道合的友人。

2.“乐(lè)乎”? “乐(yuè)乎”?“悦乎”?

猜想一:这儿的乐字无疑是个多音字,对这个字我们稍加思索,仍然能提出几个为什么?约定俗成的读音是“乐(lè)”,翻译成“快乐”的意思,也就是快乐的“乐”。问题是在这儿的“乐”一定读“乐(lè)”吗?为什么不能读“yuè”呢?这个字在此的意思,仅仅是“快乐”的意思吗?按照孔子这句话的意思,如果“乐”字读yuè,弟子们记录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也是完全可以的,为什么弟子们偏偏要用这个易生歧义的多音字、一定要记录成“不亦乐乎”呢?这里面有什么深层的含义吗?原本形容愉悦快乐有了“悦”字;使用通假,有了“说”字;怎么又有了一个几乎同义的“乐”字呢?我们不妨做一个大胆的推测:音乐带给人的愉悦是非常独特的。在这里形容音乐带给人的感受是独特的愉悦,所以要使用“乐”字这个独特的字眼。

孔子时代,礼乐崩坏;相对而言,鲁国是一个礼乐之邦,比较完整的保存了西周的文化传统。孔子自幼受礼乐文化的熏陶,成年之后又好礼、知礼闻名天下。孔子做老师开设的重要课程之一就是礼乐。朋友远道而来,来干什么?其中很多是来参研礼乐、学习礼乐的志同道合者。向来宾演示富含礼仪的音乐歌舞,难道不是很快乐的吗?

猜想二:有朋自远方来,就很快乐吗?为什么快乐呢?快乐是一种内心的感受,是一种强烈的情感体验,快乐需要分享。

创造性的学习是快乐的,与朋友分享学习的快乐是人生的快乐。乐趣,反映了人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的道德品质,当然也反映人的世界观。孔子在这里无疑看到了自身所从事教育事业的价值,而把实现这一价值当做自己一生的不懈追求。在这里孔子因为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地发现新知,而体验到无穷的快乐,而这无穷的快乐又像滔滔波浪不断冲击着圣人。孔子想告诉学生是:我把我的快乐和别人一起分享,就得到了两份快乐。

分享能带给人们精神上的充实与快乐。分享是一种大智慧。懂得分享的人能收获高于常人几倍的快乐。比尔·盖茨曾说:“每天清晨当我醒来,我便思索着如何与他人分享我的快乐,因为那会使我更快乐。”盖茨的确如其所言做到了分享:他与世人分享他最新的研发成果;他与社会分享自己的财富;他在分享中得到了人们的敬重,在敬重里获得了更多的快乐。不会分享的人只能在自我为中心的小圈子中自以为“幸福”地度过每一天。没有分享,便不能开阔心胸,而心胸狭隘如何能有真正的快乐?分享就似一种催化剂,有了它便可以催生出更多的幸福与快乐。培根说过:“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份快乐,……”是啊,如果让人与你一样快乐,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

三、“知”乎?“智”乎?

对“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翻译一般是: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这样讲当然也解释得通。但在我们理解上就觉得毫无意思。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并没有生气,这算得上君子的人格条件吗?如果君子的人格条件是这样,那我们都是君子了。值得放置在《论语》开宗明义的开篇“三乎”中来大声疾呼吗?

1.“知”乎?“知”也!

过去的各家注释和解读,从来都是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当做三个具体的分散的话语情景来解读的,往往忽视了这三句话作为一个整体的具体情景的客观存在。所以,在解释上尽管能解释的明白、简洁、通顺,但在理解孔子话语的意蕴上未免大打折扣,甚至是不得要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说的是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的创造性的新知带来的快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说)乎”说的是与别人分享创造性的新知带来的快乐。是不是来自远方的朋友都能理解自己的这种快乐呢?理解了当然很快乐,不理解难道就恼怒吗?孔子周游列国,用温文尔雅、启迪心智、循循善诱的态度和口气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到处碰壁,各国国君不但不理解、不支持,甚至有的国君都想陷害孔子,孔子虽然很失落,但并没有恼怒,仍然坚持不懈,这不是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应该具备的风范吗?“弟子们,你们将来继承我的事业也应该像我这样呀!对待我未完成的事业要执着、要坚忍不拔。”

2.“知”乎?“智”也!

《论语·学而》篇第十六章,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九章,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孔子的这两句话说得极其明白。作为君子,只会惭愧自己能力不够,从来不害怕、不怨恨别人不知道自己。“人不知”,君子原本就应该“不愠”,何足道哉!

远道而来的朋友虽然有心学习孔子开设的课程“礼、乐、射、御、书、数”,孔子对学生也是“有教无类”,但是人的智力层次是有区别的,有的人接受的很快,有的人却因为智力的原因接受的比较慢,显得比较愚笨,面对这样的人孔子该怎么办呢?是不是就大声的训斥,责骂这个人的愚蠢。不是的,孔子的学生颜渊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在学生眼中,孔子善于引导学生的,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相应的礼节来约束我的行为,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所以说,前来求学的人不够聪明、学问不足,我们不急不躁、不愠不怒,这不是君子应该具备的风范吗?

由此看来,在孔子开办的学府中,夫子与学生一边“学而时习之”,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一边又与来自远方的朋友共同参悟学问、研习礼乐,共同分享和谐带来的幸福感。即使在学生和访客中,有的人知识不够,能力差点,显得比较愚笨,也是在正常不过的了。别人学的慢一点,理解的浅显一点,孔子仍然俯下身子不急不躁、不愠不怒的与人切磋。这不是一个非常温和、智慧而又理性孔子吗?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