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如何指导孩子完成阅读题(转一)
(2014-01-17 23:06:26)
标签:
转载 |
分类: 教学教研 |
对照新课标,分析我们的阅读测试卷,发现,在书面阅读测试中,我们重点考察的就是黑体字中的能力。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概括说来,就是考查学生三方面的能力:
一是获取信息的能力,包括字面和暗含的意思,勾画和填空,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是理解文本,整合、加工文本信息,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加以理解。
三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文章的内容和形式作评价和运用。
考查阅读水平是从认识---理解---概括---综合----评价。以往的阅读题中还有一部分是基础的成分,现在提取出去以后,对孩子思维的水平和能力考察的要求更高了,概括、评价等高层次的训练是很难的。学生在单元测试中反映出一些相同的问题来,为了在期末复习中更加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梳理方法,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也为了进一步指导今后的教学工作,我们组的七位老师,分工协作,逐一分析了四年级下期的阅读检测,总结出一些带规律性的方法,今天在这里做个汇报,希望能在这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我们在阅读题中常常见到考查方式,概括起来有四大类型:
一、理解词语。
二、提取信息:1、填空2、勾画3、判断4、从一句或几句话中提取全面的客观信息。
三、理解:1、关键词
四、整合评价:1、体味文章表情达意2、领悟文章整个框架的建构
一、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A我们本期的阅读题第一题,都是理解词语。
纵观4年级上、下两册试卷阅读题中在词语解释这一块上,其呈现形式,难易程度看,体现出先铺路搭桥,后由扶到放,从浅到深,由易到难的梯度序列。大致类型如下:
1、读句子,根据给出的意思,在文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如(1-2单元卷)《黄山奇松》:迎客松经历过许许多多的艰难险阻。(饱经风霜)
2、根据文章内容理解词语。即读文章,在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以填空的形式来解释词语。如(3-4单元卷)《小树》:“效劳出力”在文中实际指的是农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件事。
3、在文中找下面词语的近义词;给带点词换一种说法,句子意思不变。
4、给带点字选解,再解释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即先理解关键字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解释整个词的意思。如(1-4单元卷)《王羲之的“鹅缘”》:不解之缘,“解”的意思有①剖开;②离散、分离;③消除;④分析、说明。在本文中应选(②),整个词的意思是不能分开的缘分,本文指王羲之与鹅之间有着亲密的关系、深厚的感情。(题目要求中说了“在文中”)
5、用课文中的具体内容来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6、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从上学期的1-8单元卷开始到本学期的多张试卷,几乎都是这样的形式与要求。明确指出了会运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这种方法。
比如,(上期1-8单元卷)《维生素C的故事》,要求是“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的词语”,那么“不治而愈”就可解释为:疾病没有(或不)经过治疗就自己好了。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把课文句子中的否定词带进去解释词语。如,(本期5-6单元卷)《车库上的小棍》解释“瞻前顾后”,此词在文章中出现时前面有“不必”,不能解释成:“停车时不用看看前面再看看后面。”
目前,我们明确告诉学生,在测试中,因为不能查字典,我们理解词语通常采用这样三种方法:
1.
2.
比如:不解之缘,“解”的意思离散、分离,整个词的意思是不能分开的缘分,本文指王羲之与鹅之间有着亲密的关系、深厚的感情。
再如:震耳欲聋,“欲”是将要的意思,理解了关键字,这个词语的意思就是:声音很大,震得耳朵都快聋了。
3.
(1)直接引用文中的句子解释。
《蚂蚁的哲学》:“未雨绸缪”在文中是指蚂蚁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刚一入夏就开始为遥远的冬天储备食物。)
(2)提取相应的信息,再适当组织语言以表达完整、清楚。
《玉兰花》:“赞不绝口”在本文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访的朋友一直不住地称赞“我”家的玉兰花开得好,香味浓郁,让人神清气爽。)
从表达方式上看,也可分为理性的表达和引用文本两种方式:
如风餐露宿,
理性表达: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
引用文本:华佗(为了到西山拜师学医,)风餐露宿,走了很多路,吃了很多苦。
要准确而快速地理解词语,还建议学生平时多阅读,多思考,多在语言实践中进行训练,以此来提高语言感知能力。